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物见华夏 史观生活——评《华夏日常生活史》

物见华夏 史观生活——评《华夏日常生活史》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22 13:18:30 | 点击:514

《华夏日常生活史》 李志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清 《胤禛耕织图册·收刈》 图片选自《华夏日常生活史》

清 《经》 图片选自《华夏日常生活史》

北齐 彩绘陶牛车 图片选自《华夏日常生活史》

莫高窟壁画女十三娘局部图 常沙娜 摹 图片选自《华夏日常生活史》

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时至今日,日常生活史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众多优秀著作。李志生的新著《华夏日常生活史》便是其中之一。该书以物品和图像切入历史,再以历史观照生活,双向往复,让华夏5000年的日用常行变得摇曳多姿,又形象可感。

李志生师从历史学专家王永兴教授。多年来,她在唐史、妇女史、日常生活史等研究领域及学科发展方面成绩斐然。她的《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入门》被许多人视为研究妇女史的必读书目。

《华夏日常生活史》分为衣、食、住、行四大部分,但本书又不满足于讲述衣、食、住、行本身,还试图去追究“为什么”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课题,从而勾勒出华夏日常生活史的发展脉络。如此,既可从另一个角度管窥中国历史的演进历程、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状况,也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人的聪明智慧、精神面貌。

以物探史

日常生活中的“物”作为一种人工制品,具有客观存在感,也凝聚了人类的集体记忆和个体经验。该书以“物”作为古人日常生活研究的抓手,探察社会与文化变迁最细微的脉动。

历史不仅存在于二十四史中,也存在于人们的冠带鞋袜、上衣下服中。在书里,李志生首次提出了凤冠演进的“三部曲”,即假髻首饰、花树梁冠、帽胎凤冠三阶段变化。在这里,变的是物,而饰物的等级意义,则是恒久未变的。比如,2013年4月,从江苏扬州邗江区西湖镇萧后墓中出土的礼冠格外引人注目。此冠是目前出土的等级最高、形制最完整的礼冠。据考古工作者杨军昌介绍:“这个冠是由2个博鬓、2道呈十字交叉的‘梁’和3道呈环带的‘箍’组成基本架构,然后在框架构件上又分布了13颗花树。”但研究者也敏锐地发现,礼冠上有花树13颗,明显与隋唐之制不符。按制度,唐朝皇后的首饰花是12树,12才是至尊。有学者推测,或许正是不想给萧皇后以最正宗的皇后葬礼,才给了她非至尊的13颗花树。

在“唐代的住宅空间”论证中,李志生以“门”为切入点,循着由内而外的顺序,按照大门和门馆、中门和中堂、北庭和北堂、西院和亭、厩仆的空间脉络,层层推进。让读者深有感触的是,具有遮风挡雨功能的住宅,竟然暗含着尊卑、上下、男女、内外之别的深意。一座宅第就是一个小社会。读者从而理解了五十岁才在长安买到房子的白居易的感慨,“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也对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有了更深的敬佩之情。所以,日常生活的“住”体现的不仅是房屋的建筑结构,里面也暗含着中国人的情感、情怀,当然也是中国史的另类书写。

总之,特定的物品或事物,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诸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构建日常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及其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

以图证史

所谓图像史学,主要是利用图像来研究历史和传播历史的科学,包括图像史料学和图像媒介史学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是指利用过去的图像来研究历史的科学,可称为“图像证史”;而后者主要是指当下利用图像来传播历史研究和历史知识的科学,可称为“图像传史”。

李志生在书中将壁画、画像砖、传世画作、出土文物等图像作为史料,充分发挥图像证史、图像传史的作用。生动精美的图像史料,与书中的文字交相辉映,再现了古代真实、立体的生活图景,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如作者对敦煌莫高窟第12窟晚唐婚嫁图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唐代婚礼的隆重,新娘婚礼服饰之精美。图中,来宾已在棚下就座礼席,新郎头戴毡帽,双手持笏,身着袍服,足蹬乌皮靴,正在伏地行跪拜礼;新郎旁的新娘,头戴凤饰,身着裙衫帔,双手敛于胸前,在行女人拜(后来也称万福礼)。因时间久远,新娘的妆容已经模糊不清,但从新娘脸上依稀可辨的红唇,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年轻漂亮的新娘子的妆容。当我们惊叹中国人审美的同时,也致敬绘制壁画的画家。正是他们,将一千多年前人们的日常生活永远地保留在了石窟洞中,也将历史保留了下来。

厨房作为传统女性重要的生活空间,也得到了作者的重视。书中选取的北宋妇女斫鲙画像砖,就是古代女性在厨房劳作的缩影。斫鲙雕砖表现了一位妇女剖鱼做饭的场景,她腰系宽大的斜格纹围裙,挽起袖子,露出多圈套镯;身前的高木方桌上有各种厨房必备品,如厨刀、菜墩、水盆、方炉、锅等细节;桌旁有一个方形火炉,炉火熊熊,炉上有锅,锅中水在沸腾,表示即将煮鱼。画面构图生动,线条流畅,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即便是今天的读者看来,也倍觉可亲可感。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中国人的家规。而坐相究竟是什么样子?图像史学的运用,就直观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李志生将古人跪坐、跽坐、箕坐、踞坐等姿势,分别通过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跽俑和箕俑、持伞女俑呈现出来。读者由此可以明白,为什么孟子看到妻子在屋里“踞”坐,就认为“妇无礼,请去之”;也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如此看重“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因为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精气神。

以史为灯

作者不仅仅是通过微末之物、日常之行回溯历史,同时还利用获得的历史新知和前人成果,回照当下和日常,如同X光般,让寻常的物品和行为显露出观念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流变。

历史存在于一粥一饭、一鼎一镬之中。比如在饮食方面,本书新意频出,李志生写出了各种肉类在古人饭桌上的浮沉史。在春秋时期,猪的使用功能已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在祭祀上,无论是太牢还是少牢,猪都受列其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灭吴国时,猪就成了奖励政策。至战国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与野外草场的萎缩,牛、马、羊的畜养逐渐减少,而与农耕种植业相随相伴的猪、鸡等杂食类动物,开始慢慢成为百姓的主要肉食。到了中古时期,受游牧民族的影响,羊肉成为人们的主要肉食。到了明代,因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猪肉成为肉食中的主流。所以,在唐代,来到田家做客的孟浩然,品尝的是故人具的“鸡黍”。而同时代的李白却和岑夫子、丹丘生一起,“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可以说,将日常生活置于大历史中,是解决前文所提的“为什么”以及“如何成为”的问题的关键。李志生深谙此理,针对服色的变化,书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王朝的更迭导致了服色的更易;君臣的地位决定了服色的差别;时代的变迁影响了正色服和间色服贵贱的浮沉。

比如书中提到,历史上有“曹操赐蔡文姬头巾、履、袜”一说。但是,曹操为什么要赐给蔡文姬这些物品?这些物品说明了什么?据《后汉书》记载,蔡文姬丈夫董祀“犯法当死”。蔡文姬为夫求情,“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据王子今《履与礼:汉晋等级秩序的立足点》可知,在汉晋时期,“‘跣足’作焉礼制规定的动作,通常也表示谢罪态度,这是与身份低下者的行走方式一致的”。所以曹操赐蔡文姬履、袜,既是对她的关心,也包含同意她的请求,原宥董祀之罪的意思。这些对“为什么”的进一步思考,就是《华夏日常生活史》带给读者的启示。

再如坐具的变化,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人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的变迁。汉代之前,人们以席地而坐为主。到了汉魏南北朝时,则出现了以床榻为中心的起居格局。至唐代,高足坐具逐渐进入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转变。正因为高足坐具的出现,到了宋代,出行工具——轿子出现了。尤其是南渡之后,因南方气候潮湿,城市道路泥泞,骑马不但容易打滑,还会弄脏衣服,于是乘轿就成了更佳选择。这样的论证,让笔者不由得产生这样的联想:靖康之变后,李清照是乘轿子从青州到临安的吗?一路上她遇到了哪些行旅风险?

既然本书研究的是日常生活史,当然包括了男性及女性的日常生活史。如李志生在探讨耕织的性别特征时认为: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发展出了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中古时期的赋调制、历代帝后的亲耕与亲蚕礼更是明确了“男耕女织”的内在理念。这为我们理解传统社会中男、女的定位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视角,正如英国学者白馥兰所认为的“‘男耕女织’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所主张的阴阳平衡、政通人和,还提出‘男耕女织’既为家庭提供衣食所需,又体现民众与国家间的道德契约,男性与女性在缴纳赋税、维护国家稳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国家也为民众提供了某些福祉”。

在探讨茶的部分,作者通过中国茶和英国茶的对比,敏锐地发现了不同国家茶文化中的性别差异。“由于女性的贡献和英式茶饮的特点,使英国茶带上了女性的特点。茶是适合女性的饮料这一观念,也成为早期英国贵族社会的基本共识。相比之下,中国茶的男性特点更突出,茶的起源、推广,无不带有男性的身影;确定制茶、饮茶规矩,提出茶精神的,也都是男性;主流茶饮人群同样是男性”。

总之,将大历史的变迁作为古人日常生活变化的推动力的研究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脉,理解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变迁,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是如何塑造的。

任何“日常”都有起源,任何“习惯”都有逻辑。这就是物质史,或日常生活史能成为学术研究课题的深层原因。而其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气息,让学术和读者之间产生了最深的心灵共振。

(作者:郭海文,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郭海文】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时政微观察丨广东之行,总书记强调两种精神

  11月7日至8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  从梅州到广州,总书记走进红色革命旧址、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参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成果展示,对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明确部署,为大湾区...

习近平广东行丨丰碑矗立 精神永存——走进叶剑英纪念园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参观叶剑英纪念园,了解当地弘扬革命文化、加大对革命老区支持力度等情况。  叶剑英纪念园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由叶剑英纪念馆和叶剑英故居组成,于2007年5月建成开...

一见·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书记为何如此关切?

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2018年,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铺展了一幅宏伟蓝图。  7年时间,宏图变胜景。“党中央决定,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式启动全岛封关...

政策“组合拳”发力显效 “十四五”期间我国茶油产量增长53%

央视网消息:记者5日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出台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截至目前,我国茶油产量比2020年增长53%。 按照《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近三年...

政策“组合拳”发力显效 “十四五”期间我国茶油产量增长53%

央视网消息:记者5日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出台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截至目前,我国茶油产量比2020年增长53%。 按照《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近三年...

开放的中国:坚持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

央视网消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鲜明,既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又统筹用好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正式开幕。通过一组数据了解一...

海南本轮降雨为何如此强劲?气象分析师解答

央视网消息:从11月3日开始,海南岛屯昌、琼中、万宁、琼海和定安等5个市县出现强降雨。目前,海南多地仍处在暴雨红色预警之中。  琼海最大降雨量超400毫米  总台记者 范珊珊:我现在是在琼海市博鳌镇莫村,可以看到现在琼海...

166件文物揭秘“地下”紫禁城

中新社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 应妮)4日在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展厅对公众开放的“九重之下——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展”,用166件(套)文物让观众看到一座地下的紫禁城。  清宫造办处是清宫内务府的下属机构之一,负责宫廷御用...

外交部:反对单方面超出合理必要限度对他国船只进行所谓执法

11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有报道称委内瑞拉在马杜罗总统领导下向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寻求导弹、无人机等军事装备,以防范美国可能发动的袭击。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表示,关于美国以武力方式在加...

西部陆海新通道“柳州—钦州—东盟”铁海联运专列首发

记者从国铁南宁局获悉,11月3日10时30分,满载56个标准集装箱汽车零配件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柳州—钦州—东盟”铁海联运专列从广西柳州铁路港发车,到达钦州港后将装船出海,发往马来西亚。自此,柳州铁路港正式纳入北部湾港内陆...

2024
11/22
13:18
郭海文
浏览量: 51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