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贺兰山下西夏陵,世遗故事开讲了|文化中国行

贺兰山下西夏陵,世遗故事开讲了|文化中国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07-18 13:02:23 | 点击:1195

西夏陵1、2号陵鸟瞰。詹安稳/摄

  20世纪30年代,一个年轻的德国飞行员飞越贺兰山时,被一片“巨大的白色土堆”所震撼。他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壮观的景象,照片被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成为西夏陵最早的影像。只是当时,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不知道这片墓葬群和西夏有关。

  90年后,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16时23分,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20世纪30年代,西夏陵3号陵德国飞行员航拍图。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历史,并不只记录于纸上

  要理解新晋世界遗产西夏陵,首先要了解近千年前的西夏。这个并未记录于“二十四史”的王朝,留下的苍茫巨冢,巍然立于贺兰山下,遥望黄河。

  “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这首出自西夏文献《夏圣根赞歌》的古老诗歌,蕴藏着党项起源的故事。7世纪前,活动于今青海东南、四川西北一带的党项族,经隋唐时期两次内迁,跋山涉水,在宁夏平原贺兰山一带发展壮大,于1038年建立了包括党项族、汉族、回鹘族、吐蕃族等在内的多民族王朝——西夏。

  西夏与宋、辽、金等王朝,并存于中华大地近200年,盛时疆域约115万平方公里,辖今宁夏大部、甘肃西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

  历史,并不只记录于纸上。西夏陵,在西夏留给后世为数不多的建筑遗址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成为揭开西夏尘封历史的关键线索。

  西夏陵的考古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考古人在近半个世纪的接力中,逐步取得了对西夏陵较为全面的认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从2024年接过西夏陵考古的“接力棒”,他反复提到这4个字——“承唐仿宋”。

  柴平平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比如,西夏陵的内外双城与唐昭陵、乾陵比较接近,陵园集中式布局又与宋陵相似;其他方面,如月城、双碑亭、陵塔等,又兼有继承与创新。“考古发现,西夏陵基本呈中轴对称的格局,但陵塔并不在中轴线上,而是中轴线偏西位置,这与中原地区有着显著差异。有学者认为是党项族的传统鬼神信仰,对此尚未有定论。”

  柴平平说,西夏陵的选址颇具智慧。它位于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高地,受洪水威胁较小,其间还有若干条山间洪沟,水流顺势而下,将西夏陵所在的开阔之地,大致切割为4个自然区域,9座帝陵成组分布其上,以避开主要冲沟。

  “目前经考古调查发现,陵区还有32处防洪工程,包括防洪墙、排洪沟等。当地气候干燥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从山上冲下来的大的水流从排洪沟直接流走,小的水流也被防洪墙阻挡在外,并引流到排洪沟。”柴平平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2号陵西侧,构成遗产要素之一的防洪墙至今清晰可辨,1998年修筑现代防洪墙之前的八九百年,它兢兢业业地一力承担着职责。“天雨未来修水渠,无有艺业知用力。”在西夏陵供游客行走的木栈道上,刻着许多出自古籍的西夏谚语,记者正好看到这样一句。采访当天,陵区突降暴雨,但陵塔四周并无积水,古今防洪设施都证实了自己的有效。

  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介绍,可能与人们印象中的“文化遗产”概念不同,西夏陵的遗产要素还包括自然要素。帝陵、陪葬墓、北端建筑群遗址、防洪工程遗址,与贺兰山、戈壁滩、荒漠植被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这一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人文与地理图景。

  敦煌研究院从2000年开始参与西夏陵遗址的保护工作,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到后来的主动修缮,再到今天的预防性保护。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杨善龙介绍,在当下阶段,对西夏陵遗址主要有两个工作,一是日常监测,二是日常保养维护。

  “西夏陵处于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交界处,原来存在的最主要病害就是遗址墙体的根部掏蚀(因毛细水和盐害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墙体根部被掏空的现象,随着时间和外力作用,产生结构失稳和坍塌风险——记者注)。对此,我们研发了几种技术,一是把根部掏蚀的部位进行土坯砌补或夯筑支顶,二是把墙体存在的裂缝‘封护’起来,三是对遗址墙体表面进行综合处理。”杨善龙说,目前整体的保护效果是比较好的,已消除遗址保存的安全隐患。

西夏陵防洪墙。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贺兰山下的“桃花石”

  “承唐仿宋”是西夏陵的特征,但并非西夏文化的全部内涵。今年4月末,《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桃花石”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呼——在他们眼中,辽宋夏金是一个完整的共同体。

  “西夏所在的地域恰好是丝绸之路的中国段,位于一个中枢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说。西夏陵出土的钱币、丝绸、珠饰、金银饰等随葬品,不仅让后世得以一窥西夏曾经的繁荣与辉煌,也为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提供了生动见证。

  史金波说,西夏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并进行创新和创造,“西夏文化既有自己的特征,又为中华文明作出贡献,这也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多样性”。

  比如,西夏统治者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多种类型的学校。仁孝时期(1124年至1193年),下令各州县建立学校,皇宫内建立小学,并建立大汉太学,尊孔子谓文宣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尊孔为帝,并推行科举制度。这标志着西夏完全接受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

  再比如,3号陵在考古中出土的迦陵频伽达150多件。迦陵频伽,它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妙音鸟”。唐代的敦煌壁画中有妙音鸟,福建泉州开元寺的屋檐下方也有妙音鸟,这只“人首鸟身”、来自印度的乐神,跃上屋脊,是中国古代建筑向唐向宋演变的过程,在西夏发扬光大。

  西夏文,则是显著的贡献之一。

  1036年,党项民族以汉字的字形和构造方法为基础,创造本民族文字,共6000余字,沿用460余年。西夏还大力推行活字印刷技术,1991年在宁夏拜寺沟方塔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

  西夏陵博物馆有一个互动装置,观众输入自己的汉文名字,就能显示西夏文写法。这要归功于一本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工具书——《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本书能让懂西夏文或者汉文的人,都能自学对方的文字。这本书的序言里说道,两个民族要互相学习才是正理。”史金波说。

西夏陵博物馆内的西夏文文创。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西夏陵背后是几代人的青春

  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在银川出生长大,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起西夏陵,传说这里是“昊王坟”。十几岁时,他和小伙伴第一次到西夏陵“探险”,骑了一个半小时自行车,“陵区满地的蒺藜,自行车胎都扎了好几个洞”。那时候的他没想到,自己将来要在这里待上很久。

  “1998年成立的西夏陵博物馆,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范围内收藏西夏文物种类最丰富、展出西夏文物数量最多的遗址类博物馆。”1997年参加工作的师培轶,回忆起自己的青春,与西夏陵博物馆是共同成长的。

  西夏陵的守护背后是几代人的青春。师培轶说:“(20世纪)80年代,西夏陵没水没电,西夏陵旅游管理所的办公场所——或者说落脚点,只有在陵区搭的3间帐篷;1996年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成立,拉开了西夏陵发展的序幕。”

  师培轶记得,刚工作时,眼前的西夏文物不到30件,“一个屋子就能摆下”;1998年西夏陵博物馆落成开放,2019年新馆开馆,如今馆藏文物达近万件,有考古发掘的成果,也有征集所得,还有热心人士的捐赠。

  师培轶当过7年西夏陵博物馆讲解员,能用英语讲解,在与来自美国、英国、阿根廷等世界各国游客的交流中,他总是在琢磨一件事——“我讲的故事您能听懂吗?感兴趣吗?”他发现,普通游客对通俗易懂的故事更加感兴趣,比如,著名的武威石碑使西夏文“天书”重见天日的故事,就让他们很容易记住。

  陈同滨说:“在申遗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突破自身局限。我们要从人类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文化遗产,尽可能平和地去讲故事,用事实说话,要让对方先理解,对方才有可能接受。”

  “申遗成功对于西夏陵后续研究与保护的积极意义是显著的。”陈同滨坦言,当下大众对西夏的了解是较为缺乏的,“包括我自己,在接到‘申遗任务’之前,对西夏的认识也是浅显的。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片文化遗产时,不断收获惊喜,我也希望能把这份惊喜,分享给更多人。”

  师培轶高兴地看到,现在从外地特地来参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本地学校也组织研学活动,带着孩子到博物馆来了解西夏文化、体验活字印刷。2024年,西夏陵接待观众已达70万人次,是师培轶刚工作时的10倍;据申遗专家经验,世界遗产在申遗成功后,往往会带来游客至少成倍的增长,乃至“几次方”级。

  2024年8月10日清晨——师培轶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也就是联合国专家来西夏陵调研的前两天,他一个人从遗址区最南端的1、2号陵,走到了最北端的建筑遗址。他想再感受下西夏陵的美,“我真的能感受到30年来,这里的每一处变化”。

  记者采访那天,雨后初晴,那是贺兰山最美的时候,吸饱了水的戈壁滩开始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意。贺兰山下的西夏陵,要开始讲新的故事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166件文物揭秘“地下”紫禁城

中新社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 应妮)4日在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展厅对公众开放的“九重之下——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展”,用166件(套)文物让观众看到一座地下的紫禁城。  清宫造办处是清宫内务府的下属机构之一,负责宫廷御用...

外交部:反对单方面超出合理必要限度对他国船只进行所谓执法

11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有报道称委内瑞拉在马杜罗总统领导下向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寻求导弹、无人机等军事装备,以防范美国可能发动的袭击。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表示,关于美国以武力方式在加...

西部陆海新通道“柳州—钦州—东盟”铁海联运专列首发

记者从国铁南宁局获悉,11月3日10时30分,满载56个标准集装箱汽车零配件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柳州—钦州—东盟”铁海联运专列从广西柳州铁路港发车,到达钦州港后将装船出海,发往马来西亚。自此,柳州铁路港正式纳入北部湾港内陆...

清水河特大桥顺利合龙 雄忻高铁建设迎关键性突破

11月1日,雄忻高铁山西段清水河特大桥成功合龙,标志着雄忻高铁建设取得关键性突破,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清水河特大桥位于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全长约1.4公里,共设墩台36个,最高桥墩高度达75.5米。梁体上部...

还有3天追平最长纪录 美政府“停摆”仍在持续

 自10月1日至今,本次美国联邦政府的“停摆”已经进入第32天,创下了美政府“关门”的第二长纪录,距离追平美国历史上的最长政府“停摆”的35天,仅剩下3天。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美国社会深受“停摆”影响,超百万美军士兵的...

英国安德鲁王子被剥夺头衔及王室住所

当地时间10月30日,英国白金汉宫声明称,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已启动正式程序,剥夺其弟安德鲁王子的尊号、头衔及荣誉,并已通知他搬离王室住所。  声明称,安德鲁王子今后将以“安德鲁·蒙巴顿-温莎”为名,并将搬至其他私人住所。...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两起典型问题被公开通报

央视网消息: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通报两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这两起典型问题分别是: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不顾当地实际规划建设童车产业园,夸大数据,虚报产值。近...

美联储再降息 鲍威尔称政府“停摆”将影响经济活动

  当地时间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当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联储将继续根据最新数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前景以及风险平衡来确定适当的货币政策立场。针对12月的政策走向,本次委员会会议的...

翰墨丹心写乡情   笔精墨妙出精品

——观赏江仁元先生东方海岸果谷写生作品有感    每日新闻网讯(孙振远)  2025年10月23日,由烟台市蓬莱区文联、刘家沟镇人民政府主办,蓬莱区文旅局、蓬莱区融媒体中心、东方海岸果谷果业产业链承办,蓬莱文化

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各地在重阳节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老人送去关爱和温暖。在山东泰安,老人们沿着泰山拾级而上登高望远,欣赏美景过重阳。在福建福州,趣味运动会热热闹闹,“弹跳乒乓球”“水瓶保龄球”等项目让老人们在欢声笑...

2025
07/18
13:02
浏览量: 119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