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服章之美,尽显千载风华(人文观察)

服章之美,尽显千载风华(人文观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5-31 12:08:43 | 点击:3624

  江苏省苏州市,身着华服的游客在中国花卉植物园游玩。
  王建康摄

  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舞蹈演员身着“水天碧”长裙起舞。
  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摄

  穿衣、吃饭,人类生活的两大要事。服饰既是人类基本生活要素,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匠心与创造力,也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今的街头巷尾,马面裙、披风等传统服饰不断掀起流行热潮,彰显人们寻找古典之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而传统服饰文化精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新的面貌大放异彩,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石。

  “华服的流行源自青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追求”

  4月中旬,“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活动在上海举办,在亭台错落的江南园林,在活力满满的时尚街区,一队队身着华服的青年神采飞扬,一场场流动的演出精彩纷呈,一批批华服粉丝相约云集,传统韵味与青春活力交相辉映。

  《春秋左传正义》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自古以来,服饰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朝代、不同场合的服装制式、布料、纹样都各不相同。

  近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孔府旧藏礼乐服饰文物特展”中,一件明代赤罗衣备受瞩目。

  交领、右衽、大袖,衣身主体红色,素而无纹。作为明代朝服其中一部分,赤罗衣与梁冠、赤罗裳、玉革带、象牙笏板、夫子履等,组成了一套完整且等级较高的用于大型朝会典礼的服饰。以冠上梁的数量,革带、佩绶及笏的材质或颜色区分品级,有特定的礼仪内涵。

  我国自古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誉,崇尚仁德、信奉礼乐的古人,藏礼于器、服以旌礼,将宇宙秩序、家国伦理、民族精神,点点滴滴融入衣冠。

  “纵观中国传统服饰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对物的珍惜和对人的关怀尽显。”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吕钊介绍,以传统服饰的剪裁为例,或一刀不剪,或适当剪裁,又或是裁剪后重组,塑造了丰富的服饰结构的同时,有效减少了材料的浪费。

  《淮南子》中记载:“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当时布帛一匹可裁制一件标准的“深衣”,说明古时人们已意识到服装款式的制定要适应当时的织物规格。

  古人制衣倡导“物尽其用”的节约工艺理念,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时期一座墓中出土的一件单衣,由织幅约50厘米的独幅方形织物制成,采用“一片式”T字形结构。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称这一制作方式“材料的利用极其充分”。

  有形的服饰背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服饰观普遍强调人的内在精神,并赋予其道德、人格的内涵,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华服文化爱好者们互称“同袍”。“同袍”一词来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寄予着征战沙场的战士们团结奋战的家国情怀。如今,华服文化爱好者借用这样的称呼,强调了团结友爱的精神,不仅是对共同兴趣爱好的认同,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华服的流行源自青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追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认为,“年轻人接受华服的图形、样式、色彩,传承着中华文明。以‘华服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回潮,中华服饰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东方意蕴,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2000年前真实的织绣服装前时,被深深震撼了”

  4月23日,2023年度中国好书颁奖典礼舞台上,10名表演者身着战国、西汉、北魏、唐、宋、元、明等不同时期的服饰登台,仿佛从历史书籍中“走出来”,再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样貌与变迁。这场服饰复原走秀,以真切的观感,让观众体会到中国传统服饰的深邃与多彩。

  节目的造型指导是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服饰文化研究院院长蒋玉秋,她曾带领团队完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及刺绣复原、明代典型服装形制复原等专题研究。

  “2009年,我到湖南博物院参观,站在2000年前真实的织绣服装前时,被深深震撼了。”这些文物的精美程度,让蒋玉秋叹为观止,“四经绞罗朱砂染,乘云信期长寿绣,实在是太美了。但遗憾的是,墓主蜡像所穿的服装非常简陋,我就想,能不能复原一件马王堆汉墓的织绣服装。”

  蒋玉秋介绍,服饰复原有很多级别,最基础的是形象复原,规格更高的是技术复原,即从织绣印染等技术角度出发的复原。

  复原难度极大,需要结合考古发现和相关资料,详细研究衣服材料、纹饰等。返回北京后,蒋玉秋带领30名学生,在刺绣老师徐美玉的指导下,开始了这项汉代服装复原工作,耗时7个月,才完成了一整件服装的复原。

  “复原过程的艰难,也让我们叹服古人制衣技艺的精湛。其中一种叫‘四经绞罗’的织法,我们团队的技术至今无法复制。”蒋玉秋介绍,区别于一般织物,四经绞罗因工艺复杂,一度失传。

  好在这一技艺在周家明手中“复活”。今年70岁的周家明是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岁起跟随父亲学习缂丝、宋锦等织造工艺。

  一厘米的罗里有多少根经线、多少根纬线,是衡量四经绞罗精细程度的标准。因为细密度高,极易产生断线和瑕疵,只能纯手工织造。一个技艺娴熟的织工,一天也只能织出5—10厘米的长度。

  史料里关于四经绞罗织造工艺的记载极少,周家明参照当时已知的二经绞罗织造工艺,试图寻找四经绞罗经纬线相绞的纺织结构,在织机上研究了一年,终于成功复原。此后,在周家明的手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菱纹罗、江陵马山墓出土的四经绞罗得以再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研究与实践复原,让精美服饰走进博物馆和大众空间,让更多人看到,是杰出的传统技艺使得质朴的服装变得灵动,看到从古至今服装制作者“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价值标准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要秉持开放的态度,让传统在现代生根”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舞蹈演员身着“水天碧”长裙,伴随优雅的旋律在千里江山的水墨画卷中翩翩起舞,给中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长裙的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院长楚艳说,“水天碧”长裙是她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集中表达。

  长裙衣领采用了中式服装典型的交领右衽的形式,装饰刺绣梅花纹;裙摆制作上,纱料裁剪成山峰的轮廓,一针一线缝缀在隆起的拖尾上,恰似连绵起伏的山峦;色彩使用石绿、春新、绿珠、缥碧等青绿交织的色彩,表现江南碧净之美……

  楚艳介绍,长裙整体造型采用了西式大礼服的廓形,上衣收腰、束身更便于展现演员的舞姿,而裙体中还点缀有3D复合工艺制作的亭台楼阁和树木纹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以时代创新精神为风貌,传统美学融入当代时尚的方式,让艺术呈现有更宽广的可能性。”

  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文化复兴的脚步,“新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在款式、面料和工艺上,“新中式”服装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同时又吸纳了西方服饰的设计元素,这种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结合的设计风格,让中国传统服装美学焕发出新的时尚活力。

  服饰是鲜活的文化元素,也记录着流动的人文历史。从人类早期穿着草叶、兽皮,到随着农业、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葛、麻、丝、棉丰富了制作服装的材料。如今,服装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冬有防寒防雨涂层的冲锋衣、羽绒服,夏有吸湿排汗的冰丝面料,各类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合,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类生活所需,也为服装设计注入了更多的想象力与可能性。

  “纵观中国传统服饰,不论是纹饰还是布料,都能看到文化交流的痕迹。服装设计有生命力,要秉持开放的态度,让传统在现代生根。”吕钊说,在今天的服饰设计中,通过提炼、重组、修饰等手法,巧妙运用传统纹样图案,往往能够成就设计中的神来之笔,让其焕发新的光彩。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吕钊的一件服装设计作品《国画系列之山水》,吕钊介绍,作品材质上选择了具有东西方服饰文化代表性的真丝和羊毛,图案的色彩和造型的灵感来源于张大千的山水画,图案是通过羊毛针刺和天然矿物染料手绘制作而成。作为日常可以穿着的服饰,兼具艺术性和实用价值。

  “服装不是摆着看的,还需要把握当代生活特点,并落实到具体的服饰设计细节之中。”吕钊说,马面裙成为当下受欢迎的传统服饰,在于能融入日常生活中。

  如今上班、旅行、逛街等各种场合,都能见到马面裙。诞生于辽宋时期的马面裙,如今不论是搭配衬衫、T恤还是西装外套,都能完美适配。

  从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穿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太空迎接农历新年,到2024年春晚《年锦》节目中,表演者身着汉、唐、宋、明不同朝代的中华传统服饰惊艳四座;从国际时装周舞台上中华传统服饰精彩亮相,到商场橱窗里“新中式”设计的层出不穷……传统服饰文化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走上世界的舞台,折射出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广泛共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正在迸发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2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开放的中国:坚持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

央视网消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鲜明,既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又统筹用好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正式开幕。通过一组数据了解一...

海南本轮降雨为何如此强劲?气象分析师解答

央视网消息:从11月3日开始,海南岛屯昌、琼中、万宁、琼海和定安等5个市县出现强降雨。目前,海南多地仍处在暴雨红色预警之中。  琼海最大降雨量超400毫米  总台记者 范珊珊:我现在是在琼海市博鳌镇莫村,可以看到现在琼海...

166件文物揭秘“地下”紫禁城

中新社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 应妮)4日在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展厅对公众开放的“九重之下——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展”,用166件(套)文物让观众看到一座地下的紫禁城。  清宫造办处是清宫内务府的下属机构之一,负责宫廷御用...

外交部:反对单方面超出合理必要限度对他国船只进行所谓执法

11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有报道称委内瑞拉在马杜罗总统领导下向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寻求导弹、无人机等军事装备,以防范美国可能发动的袭击。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表示,关于美国以武力方式在加...

西部陆海新通道“柳州—钦州—东盟”铁海联运专列首发

记者从国铁南宁局获悉,11月3日10时30分,满载56个标准集装箱汽车零配件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柳州—钦州—东盟”铁海联运专列从广西柳州铁路港发车,到达钦州港后将装船出海,发往马来西亚。自此,柳州铁路港正式纳入北部湾港内陆...

清水河特大桥顺利合龙 雄忻高铁建设迎关键性突破

11月1日,雄忻高铁山西段清水河特大桥成功合龙,标志着雄忻高铁建设取得关键性突破,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清水河特大桥位于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区,全长约1.4公里,共设墩台36个,最高桥墩高度达75.5米。梁体上部...

还有3天追平最长纪录 美政府“停摆”仍在持续

 自10月1日至今,本次美国联邦政府的“停摆”已经进入第32天,创下了美政府“关门”的第二长纪录,距离追平美国历史上的最长政府“停摆”的35天,仅剩下3天。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美国社会深受“停摆”影响,超百万美军士兵的...

英国安德鲁王子被剥夺头衔及王室住所

当地时间10月30日,英国白金汉宫声明称,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已启动正式程序,剥夺其弟安德鲁王子的尊号、头衔及荣誉,并已通知他搬离王室住所。  声明称,安德鲁王子今后将以“安德鲁·蒙巴顿-温莎”为名,并将搬至其他私人住所。...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两起典型问题被公开通报

央视网消息: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通报两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这两起典型问题分别是: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不顾当地实际规划建设童车产业园,夸大数据,虚报产值。近...

美联储再降息 鲍威尔称政府“停摆”将影响经济活动

  当地时间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当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联储将继续根据最新数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前景以及风险平衡来确定适当的货币政策立场。针对12月的政策走向,本次委员会会议的...

2024
05/31
12:08
浏览量: 362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