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16位女博士把盐碱地变成“科研天堂”

16位女博士把盐碱地变成“科研天堂”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5-06 16:44:32 | 点击:7473

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

东营黄河口,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每年源源不断地裹挟泥沙在此沉积,塑成茫茫六百里滩涂。在常人眼里,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荒漠:草木稀少,沟壑交错,冬季寒风凛冽,夏季虫瘴滋生,更可怕的是还有一旦深陷便难以脱身的沼泽深坑。

然而就是这样的荒芜之地,对于鲁东大学黄河三角洲盐土生态高效利用巾帼创新团队的科技工作者而言,却是难得的“科研天堂”,这支由16位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女博士组成的科研攻关团队常年在这荒芜而神奇的盐碱地上演绎着春华秋实。

“这里光、热和水土资源丰富,然而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制约了后备耕地资源农业生产功能的实现和生态保护,如果能将这样的地方变成良田,那将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谈起这些,团队带头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吴楠信心满满。

2019年,团队的元老潘英华、吴楠、胡秋丽因科研方向一致、志趣相投,相约组建了黄河三角洲盐土生态高效利用巾帼创新团队。4年来,13位女博士又陆续加入,团队成员在创建“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的过程中挑战了诸多第一次:50多岁的潘英华第一次当起了工程设计师,全程督导基地台田水利工程及科普展厅建设;博士刚毕业的宋冰、孙军娜、赵惠丽第一次开上了比自己还高一大截的大马力拖拉机,驰骋在白色的盐碱地上翻耕土壤;生在城市,从小惧怕昆虫的李雅婷第一次克服昆虫恐惧症,带着学生在闷热潮湿、臭气冲天的养殖车间饲养黑水虻,只为给基地的水稻提供特色虫沙肥料……

有一年夏天,团队成员周迪与几名博士队员去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采集底栖样品。在这块“从陆地车下不去、从海上船上不来”的盐碱地里,挖出来的泥土需要过筛网冲洗,而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充足的水源,因此她们需要走到潮沟去取水。光秃秃的潮滩看上去平坦,可越靠近潮沟的地方越容易陷进去,一旦陷进泥沟,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再走出来,反而会越挣扎陷得越深。情急之下博士队员们就互相帮对方拔靴子,可很多时候都是脚先拔出来了,靴子却还窝在泥里,有时用力不当,几个人一起摔在泥里。在这种环境中,她们硬是把水一桶桶拎出来。把样品从样地里运出来也是个体力活,特别是土样,沉甸甸的,如果是连泥带水的土样,分量更重。作为女性的团队成员虽然体力有限,但一个人拿不动,就两个人一起用铁锨抬着土样,慢慢走回岸边。

团队成员王雪宏的孩子还小,平时没人帮忙看顾,每次野外调查,她都不得不带着孩子。小朋友就这样在黄河三角洲的四季中逐渐长大,虽然户外冬天寒冷,夏季湿热、蚊虫多,小朋友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在耳濡目染中对黄河三角洲的动植物如数家珍。

几年来,团队成员用双脚将这片荒凉与生机并存的土地丈量了无数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些看起来柔弱的女博士在冷暖无常、时而炎热多雨、时而寒风频吹的科研环境里,已建成500余亩硬件设施齐全的盐碱农业用地和生态水面,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长期定位试验小区,装备起小型气象站、土壤水势盐传感器、地下水位监测设备等一系列科研仪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东营市土壤健康与高质量农业重点实验室和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

团队成员主持、参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6项;与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的30余家企业签订科技指导协议,“曝气滴灌”“菌根兴农”等技术指导科学种田50余万亩,增收约16亿元;团队创建的“抛沙养滩”与“沙袋暗堤”结合的沙滩生态养护新技术和港口防淤导流关键技术,构建起了山东省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体系;团队研发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修复——湿地淡水优化配置/生态补水——湿地水盐调控”技术体系,在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湿地推广应用5000余亩,直接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初春的料峭、夏日的炎热、晚秋的冷风、寒冬的冰雪,见证了女博士团队的辛勤与汗水,也让女博士队员们领略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与众不同的四季:春天,盐渍土上的碱蓬嫩芽在料峭寒风中蓬勃生长;夏天,盛开的罗布麻、柽柳、补血草伴着纷飞的蚊虫,一派热闹景象;秋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荻在风中摇曳;冬天,天地一片苍茫,身着红妆点缀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寂寥。

杨春娟 季文豪

【责任编辑:】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这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开启建设“加速度”!

近日随着铺轨机将最后一对500米长钢轨平稳铺设到云岭隧道中段道床板上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陕西段长钢轨铺设任务圆满完成西十高铁开启建设“加速度”西十高铁陕西段线路长169.4公里,正线铺轨323.93公里,铺设道岔45组,全...

“太空交接”完成!神二十航天员11月5日返回地球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

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1月3日通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纪委监委消息: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纪...

事关港澳台人员往来、过境免签口岸扩容等 10项重磅政策发布

为积极服务促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国家移民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11月3日发布10项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服务政策举措。  一、扩大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试点实施范围  自2025年11月5日起,在北京、上海、粤...

朝“问”健康丨什么是地中海饮食?怎样吃更合“中国胃”?一文了解

在各类健康饮食榜单上,“地中海饮食”近几年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它被国际多家权威机构认证有益于心脑血管、预防糖尿病甚至延长寿命。  地中海饮食起源于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很多人对地中海饮食的印象就是吃...

时政新闻眼丨中美元首釜山会晤,这些重点值得关注

  10月30日上午,习近平主席乘专机抵达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飞机落地后不久,中美元首会晤举行。这也是习主席抵达韩国后的第一场活动。  釜山会晤传递了怎样的信息?接下来的韩国行还有哪些看点?《时政新闻眼》与你共同关注。...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有所回落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略有回升

央视网消息:2025年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首席统计师霍丽慧进行了解读。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0%,比上月下降0...

为创新系上“安全带”:智能网联汽车监管新规落地在即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深度融合转型,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核心赛道,不仅重塑着汽车的产品形态,更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产业制高点。  在这场变革浪潮中,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力,已在智能网...

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科技报国

【校馆弦歌】  “不用外国的,我们自己建!1973年,为响应国家‘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大连理工大学临危受命,组织400余名师生,仅用19个月便完成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油港港口设计任务!”在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钱令希院士...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任明杰:百万日记的乡村教育守望者

任明杰,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教师,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  自2014年成为一名特岗教师,任明杰扎根乡村教育已有11年,280万字从教日记、18万张教育影像、6000余万字的专...

2023
05/06
16:44
浏览量: 747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