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20 16:50:47 | 点击:853

近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一名高中学生出操时被操场地面烫伤,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报道,事发学校为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该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不及时,“最后还是班主任拿来烫伤膏给同学涂抹”。事后,普宁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称,大概有9个学生因和地面接触出现了手部起泡或磨破皮的现象,发现这一情况后已立刻联系医院进行评估,并将学生送去医院包扎,还注射了破伤风疫苗,目前已获家长理解。

对中学生而言,到操场出操列队,本是正常教学活动中的一环。即便天气较热,一般也不至于发生什么意外,更不要说导致学生受伤。然而,普通情况下的出操是一回事,在炎炎烈日之下,强行要求学生用皮肤接触地面又是另一回事。作为成年人,学校相关工作人员理应意识到高温天气下地面的温度有多高,要求学生做平板支撑之类的动作又会造成多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大课间评比展示”这样的理由,便置学生健康安全于险地,显然是舍本逐末的不智之举。对此,多家媒体纷纷刊发文章,围绕事件本身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问题展开探讨。其中许多观点,都值得认真思考。

受伤学生照片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就事论事地说,正如《新京报》评论作者陈广江在文章中所言:“9名学生被送医包扎,还打了疫苗,无疑给学校敲响了警钟。此次事件本不该发生,如果说师生都很重视这个活动,没有做出临时取消的决定,那么在现场也应做好防护工作,以免学生被炙热的地面烫伤。比如,在做平板支撑等和地面接触的动作时,让学生在手掌下垫一层垫子,或者直接戴手套。”

诚如斯言,明明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就能更好地保护学生,这所学校却并没有这样做,怎么看都对学生的身体情况缺乏重视。更加关键的是,事件发生后,校方还发布了一封表扬信,强调学生“无人退缩”“无人抱怨”,将学生身体遭受伤痛上升为一种品德和意志教育,似乎学生越是受伤,便越光荣、越有意义。对此,《新京报》的同一篇文章进一步写道:“真正的坚韧、顽强,应当建立在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基础上,而非用无谓的伤痛去证明。‘吃苦教育’本身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这个‘苦’是否吃得合理,刻意追求‘吃苦’已背离磨炼意志的初衷,只有吃无法避免的苦,才有意义、有价值。”

针对同一事件,澎湃新闻也发表了题为《中学生被操场地面烫伤,谁的“大课间”?》的文章,对学校组织的的活动,究竟应该为谁服务、以谁为本的问题作出了深入讨论。作者写道:“原本是为了给孩子放松的‘大课间活动’,结果让孩子遭了罪。”随后,作者又引述了许多网友评论:“好好的大课间活动,孩子打个球、跑个步都是好事,为什么让孩子做平板支撑?”“这是孩子在活动,还是孩子给老师表演?”“让学生没苦硬吃是干嘛呢?”

对此,作者总结道:“塑胶跑道的高温可以测量,教育的温度却需用心感知。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否则就走向了锻炼的反面。唯有以人为本、做好预案,根据实际条件科学合理安排锻炼项目,才能让大课间活动更好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平心而论,当事学校在那封“表扬信”中展现出的价值观,其实倒也不难理解。甚至可以说,许多年龄稍长的网民在自己的学生时代,都十分熟悉这样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对“培养学生吃苦能力”的强烈推崇。然而,时代和社会在发展,教育理念也在进步。正如光明网评论《学生大课间被烫伤,培养坚韧品质也不能忘了科学与安全》所指出的:“随着社会发展、观念更迭,舆论对吃苦耐劳这一话语有了不同的认识。比如,过去几乎所有的学生宿舍、教室都没有安装空调,但现在,空调已经成为多数家庭的标配,学生也已经习惯了有空调的‘庇护’。学校如果再用过去的那套吃苦理论对待装空调这件事,以‘劳其心智’‘苦其筋骨’的话语回应装空调的诉求,那必然无法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必然会被舆论批评。”作者进而论述:“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公众更关注‘科学吃苦’——吃苦需服务于教育目标,而非为吃苦而吃苦。高温烫伤事件中,学生承受的是本可避免的伤害,与‘坚韧’的教育内涵相去甚远。”

事实上,在这起事件之外,近年来,社会各界常常对这种让未成年人“没苦硬吃”的教育方式展开讨论。比如,就在几天前,《天津日报》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教育,不是“没苦硬吃”》的文章。作者以一则“重庆小学生背着锅碗瓢盆徒步4公里野炊”的视频为正面案例,认为好的劳动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的。文章写道:“当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向辽阔的大地、走进火热的实践,教育也就走向了更宽阔的天地。劳动教育,不是‘没苦硬吃式’‘体力消耗式’教育,而是在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融入劳动实践的元素,让孩子更好地去感受外界、关注内心,也让教育本身变得更加完整。”

去年8月,喜剧电影《抓娃娃》上映之后,便引发了许多关于“没苦硬吃”式教育的讨论。电影中,富豪老爸自有一套“育儿经”,他认为“孩子不吃苦,成才不可能”。当时,“浙江宣传”微信公号专门发文,以电影的热度为引,展开论述了这个话题。文章指出:事实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的话语,本义是要告诫世人成功不会轻易求得。但不少人会错了意,使“吃苦教育”走向极端。

当时,这篇文章还向成年人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在教育的过程中,平衡吃苦与心理健康是一项重要任务。除了要避免‘没苦硬吃’的教育弊端,更多关注孩子的情感、心理、社交和认知等多方面的成长,也要警惕对孩子过度溺爱和保护的‘蜜罐式’教育,这中间的尺寸拿捏需要下大功夫……总之,好的教育一定是有温度的,正如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责任编辑:朱浩天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这条时速350公里高铁,开启建设“加速度”!

近日随着铺轨机将最后一对500米长钢轨平稳铺设到云岭隧道中段道床板上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陕西段长钢轨铺设任务圆满完成西十高铁开启建设“加速度”西十高铁陕西段线路长169.4公里,正线铺轨323.93公里,铺设道岔45组,全...

“太空交接”完成!神二十航天员11月5日返回地球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11月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

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1月3日通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纪委监委消息:原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新联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税务总局纪检监察组纪...

事关港澳台人员往来、过境免签口岸扩容等 10项重磅政策发布

为积极服务促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国家移民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11月3日发布10项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服务政策举措。  一、扩大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试点实施范围  自2025年11月5日起,在北京、上海、粤...

朝“问”健康丨什么是地中海饮食?怎样吃更合“中国胃”?一文了解

在各类健康饮食榜单上,“地中海饮食”近几年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它被国际多家权威机构认证有益于心脑血管、预防糖尿病甚至延长寿命。  地中海饮食起源于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很多人对地中海饮食的印象就是吃...

时政新闻眼丨中美元首釜山会晤,这些重点值得关注

  10月30日上午,习近平主席乘专机抵达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飞机落地后不久,中美元首会晤举行。这也是习主席抵达韩国后的第一场活动。  釜山会晤传递了怎样的信息?接下来的韩国行还有哪些看点?《时政新闻眼》与你共同关注。...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有所回落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略有回升

央视网消息:2025年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首席统计师霍丽慧进行了解读。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0%,比上月下降0...

为创新系上“安全带”:智能网联汽车监管新规落地在即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深度融合转型,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核心赛道,不仅重塑着汽车的产品形态,更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产业制高点。  在这场变革浪潮中,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力,已在智能网...

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科技报国

【校馆弦歌】  “不用外国的,我们自己建!1973年,为响应国家‘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大连理工大学临危受命,组织400余名师生,仅用19个月便完成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油港港口设计任务!”在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钱令希院士...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任明杰:百万日记的乡村教育守望者

任明杰,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教师,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  自2014年成为一名特岗教师,任明杰扎根乡村教育已有11年,280万字从教日记、18万张教育影像、6000余万字的专...

2025
05/20
16:50
浏览量: 85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