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两岸融合中的闽台文化

两岸融合中的闽台文化

来源:新福建 | 时间:2025-10-26 20:54:50 | 点击:360

听,同样的乡音,跨越海峡彼此交融;看,熟悉的面庞,飞跃山海畅叙情谊……

  10月24日晚,第二届“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两岸原创音乐网络征集评选暨“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丝情”优秀华文歌曲网络征集活动颁奖典礼在福州大学城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两岸音乐人、海内外嘉宾齐聚一堂,以音乐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搭建起一座沟通两岸、联结世界的广阔舞台。

  颁奖典礼现场,台湾知名音乐人、《把根留住》词作者黄庆元分享了自己在闽侯的“寻根”故事。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地在福建,闽台祖同宗、文同源、语同音、曲同调。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福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福建,多次提到“两岸融合发展”。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谆谆嘱托:“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来闽考察,勉励八闽儿女:“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闽考察,提出殷切希望:“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殷殷期盼,在闽山闽水之间回响,闽台相向而行、携手并进,激荡出澎湃的融合活力。

  融合发展,亲缘是“根”。自明清以来,大量福建人迁往台湾,闽台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断血脉情深。

  族谱对接、寻根谒祖、宗亲联谊……自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以来,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持续推进,福建制定实施了大陆首部文化领域涉台专项地方性法规《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并征集到“迁台记忆”等档案文献5.49万件。在追溯共同祖先的过程中,闽台同胞加深了文化认同,激荡起血脉共鸣,深刻体会到“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含义。

  融合发展,文缘是“魂”。闽台一水相连,台湾的民间艺术、信仰、戏曲、习俗等文化形式多源自福建。无论是古朴的红砖古厝,还是美妙的南音、歌仔戏,抑或是神圣的妈祖、保生大帝信俗,一座座建筑、一出出曲艺、一个个信仰背后是两岸文同源、脉相承的同频共振,也是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

  以“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为例,自2023年,福建省网信、文旅等部门,联动音乐界、媒体界和两岸音乐人启动面向海内外的网络征歌评选活动以来,连续两届均得到了海峡两岸及海外网友的热烈响应,报名参加比赛的原创音乐作品共达6600多首,其中来自台湾地区的作品近300首,向广大网友展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视听盛宴。主办方表示,音乐是跨越山海的语言,也是乡愁最柔软的载体,将努力将“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持续打造成为两岸网上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 

  文化为“舟”、乡愁为“桨”,闽台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近年来,围绕《意见》提出的“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福建既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也注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共同文化为底色,厦门、福州聚集着闽台影视文化、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产业;泉州、漳州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三明、龙岩开展闽台客家文化交流;莆田以妈祖文化为载体,促进两岸民心相通……八闽大地呈现出“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两岸融合,“情”是纽带。近年来,依托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等优势,闽台人文社会交流不断深化,同胞在同心同行中实现心灵契合——

  文化为媒,闽台之间人来人往。以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荟等品牌活动为龙头,福建每年常态化举办妈祖文化、关帝文化、朱子文化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据统计,今年1-8月,来闽参加活动的台胞累计约2.8万人次,同比增长40%。

  文化为媒,青年之间越走越亲。两岸关系的希望在青年,为促进情感融合,我省常年举办各种两岸青年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已设立首批20个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开展闽台棒垒球项目交流学校增至200所,闽台青年首次联合组建“福建海鲨棒球队”参与大陆棒球联赛,并取得天津站冠军。  

  民心向融,民心盼融。文化,正以其独特的亲和力,为两岸民间交流搭建起一座情感共鸣的桥梁。

 编辑:刘洁 责任编辑:刘亮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朝“问”健康丨什么是地中海饮食?怎样吃更合“中国胃”?一文了解

在各类健康饮食榜单上,“地中海饮食”近几年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它被国际多家权威机构认证有益于心脑血管、预防糖尿病甚至延长寿命。  地中海饮食起源于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很多人对地中海饮食的印象就是吃...

时政新闻眼丨中美元首釜山会晤,这些重点值得关注

  10月30日上午,习近平主席乘专机抵达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飞机落地后不久,中美元首会晤举行。这也是习主席抵达韩国后的第一场活动。  釜山会晤传递了怎样的信息?接下来的韩国行还有哪些看点?《时政新闻眼》与你共同关注。...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有所回落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略有回升

央视网消息:2025年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首席统计师霍丽慧进行了解读。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0%,比上月下降0...

为创新系上“安全带”:智能网联汽车监管新规落地在即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深度融合转型,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核心赛道,不仅重塑着汽车的产品形态,更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产业制高点。  在这场变革浪潮中,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基础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力,已在智能网...

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科技报国

【校馆弦歌】  “不用外国的,我们自己建!1973年,为响应国家‘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大连理工大学临危受命,组织400余名师生,仅用19个月便完成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油港港口设计任务!”在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钱令希院士...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任明杰:百万日记的乡村教育守望者

任明杰,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潘店镇大辛庄小学教师,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  自2014年成为一名特岗教师,任明杰扎根乡村教育已有11年,280万字从教日记、18万张教育影像、6000余万字的专...

1.0版→3.0版 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加深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10月28日,中国和东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议定书签署后,双方将分别履行各自核准程序,推动议定书尽早生效实施。 3.0...

尺素金声丨用户规模半年翻番!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蜕变

半年即翻番!日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  从“试用”到“常用”再到“天天用”,生成式人...

整治环境 村容焕新(迈向“十五五”的民生图景)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送走客人,农家院经营者李国年把餐桌下的小垃圾桶凑在一起,开始分拣:塑料瓶、硬纸盒...

高端访谈 |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APEC应坚守多边主义引领亚太合作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日前在首尔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当前多边主义危机日益加深,亚太经合组织(APEC)应通过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确保供应链稳定、共同制定数字化标准等举措,引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繁荣。...

2025
10/26
20:54
浏览量: 36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