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专题报道 > 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京津冀和东北等地洪涝灾后重建观察[组图]

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京津冀和东北等地洪涝灾后重建观察[组图]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12-25 08:06:19 | 点击:4875

  今年汛期以来,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

经历了洪水考验的地区灾后重建进展如何?受灾群众能否安全温暖过冬?当地应对极端灾害能力又有哪些新变化?新年前夕,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实地探访。

  全力以赴灾后重建

徐中仁穿着一件单衣,正在暖烘烘的灶台前忙活。窗外,寒风正卷起飘雪。“不用再为如何过冬而发愁了!”徐中仁看着布置温馨的80平方米新家,对记者感叹道。

8月初的洪水冲毁了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200多间民房,村民徐中仁的房屋被洪水冲塌了一角。为了保障安全和基本生活,一家人在安置点住了两个多月。与此同时,200余栋新房在地基高、地势平的土地上重建而起。

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换址重建的新房(2023年12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从东北到华北,各地抢先抓早,全力以赴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应对寒冷天气。

最新数据显示,吉林受灾最严重的舒兰市累计完成原址重建房屋545户,异地重建房屋284户;受灾较重的河北省涿州市共有1.7万余户农房完成修缮,2.9万余户农房完成加固,124户新农房建成,明年新建农房将于开春后动工建设;北京市门头沟区需清淤清理的2141套、局部修缮的2332套受灾房屋,已于10月20日前全部完成清理和修缮工作。

2023年12月7日,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新开村村民徐中仁在新房门前清理积雪。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得到修缮加固重建的,不仅仅是民居。重建后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希望中学校园,传来学生们琅琅读书声。今夏极端降雨过程中,这座校园几乎被“浸泡”在洪水之中,教学楼、宿舍、综合楼、体育馆全部进水。

随着洪水退去,清淤、消杀、更换电路、维修教学设备等重建工作旋即展开,并按期完工。“如今,学校已恢复正常教学工作。入冬以来,学生们都能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没有耽误学业。”尚志市希望中学校长刘玉利说。

2023年12月12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老街基乡基丰村,村民宋晓菊在新建成的房屋里做家务。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居有其所的受灾百姓,开始了新的奋斗。

在天津市静海区,承包了200多座大棚的台头镇义和村种植大户郝建,第一时间带领乡亲行动起来,用20多天时间修缮大棚、平整土地,并种下了蔬菜,成为当地第一批补种的农户。

2023年12月15日,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义和村种植大户郝建在照料西瓜秧苗。新华社记者 白佳丽 摄

如今,彼时种下的芹菜、黄瓜已经销售一空,辣椒、菜花也被往来的客商运往京津冀各大市场和超市,摆上货架。

眼下,郝建又开始给西瓜育秧。“因为时间紧,干脆住在了育苗场。”他说,西瓜是台头镇的招牌农产品,等种植的蔬菜都销售完后就开始种植西瓜。“种植‘无缝对接’,大棚才能被充分利用。只要咱们用双手继续奋斗,日子就有新希望!”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正深入开展“抗灾情 稳就业”专项行动,已累计促进400余名受灾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该区还联合西城、海淀、石景山、丰台等区,举办“手拉手”等各类招聘会65场,提供岗位2.5万余个。

严寒之下,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加快推动灾后重建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安全温暖过寒冬

气温持续走低,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成为一项硬任务。

今年7月底、8月初,北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等地万余间民房面临重建。4个多月后,记者再次来到当时受灾的门头沟区斜河涧村,村民张卫霞带着记者走进修缮后的“新家”。

2023年12月6日,在北京门头沟妙峰山民族学校,学生们在上体育课。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现在屋里达到20多摄氏度,十分暖和,今年冬天取暖没问题。”张卫霞指着电暖器温度显示屏说。

张卫霞告诉记者,村里前几年完成了清洁能源改造,目前家里用电采暖,晚8点到早8点有电价补贴。入冬前,村里有专人挨家挨户询问取暖设备使用情况,因洪灾损坏的电取暖设备都已更换完毕,更换设备时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

据了解,门头沟区与受灾群众取暖密切相关的89个“煤改电”村电网复建、1.69万吨优质燃煤配送、10749户煤改清洁能源设备修复等均已按时完成。

取暖工作做到了每家每户,安全保障更是重中之重。

天津市武清区黄花店镇邵七堤村是永定河进入天津后流经的第一个村庄。洪水来临时,村民李雪冰的家中进了水。“来暖气之前我们也担心,房子被水淹过,供暖设施还安不安全?”

想群众所想,武清区在取暖季前就成立了受灾村街供热保障专班,对包括邵七堤村在内的11个受灾村街进行了供热设施、燃气设施、电力设施等检修维护。李雪冰家取暖设施的损坏零件被一一更换。

不久前,李雪冰还收到了一张“便民服务联系卡”,上面包村干部、巡诊医生、社区民警、燃气公司等的联系电话写得清清楚楚。“供暖等方面需求都能得到第一时间解决,心里踏实多了。”李雪冰说。

在涿州市,共有因洪灾受损燃气壁挂炉5634台、空气能热泵2974台,入冬之前也全部更换、修复完成,确保群众温暖安全过冬。

受灾地区的困难群众,这个冬天过得如何?是各地政府最为关切的事情。

55岁的张建国,是河北省涿州市刁窝镇刁四村的低保户。走进他原址重建的新家,一股暖意扑面而来,温度计显示为20摄氏度。

为了让张建国能够在这个灾后的冬天感受到更多温暖,当地包户党员杨龙和同事们帮他买了床、橱柜、燃气灶等,还贴心地添置了几盆绿萝来装点新家。得知腿脚残疾的张建国这几日身体不适,杨龙二话没说陪他到涿州市中医院看病。

“心里、身上都热乎。希望村子赶快恢复,大家伙儿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张建国说。

  抗灾害能力再提升

近年来,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经历过这场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受灾地区各方力量开始了一场新的思考与行动。

走进北京门头沟区水峪嘴村的安全应急小屋,直饮净水器可满足应急状态下100多人的用水需求,屋顶光伏发电设备向小屋随时供电,两台卫星电话可以24小时呼入呼出……

这类基于暴雨造成的断电、断水、断通讯等现实场景而设计的安全应急小屋,确保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所等场所“电不断、水不停、讯通畅”,极大提高应对特大突发事件防灾减灾救灾的安全保障水平。

在今年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天津成为京津冀地区洪水的主要“入海口”,防洪工程不同程度受到损害。不久前,天津宣布陆续启动独流减河低水闸泵站改扩建工程、永定河泛区主槽清淤工程等。建成后,天津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将得到全面完善和提升。

农业领域应急能力的提升,也在迎来新变化。

灾后,河北省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建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机制,成立了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强化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信息共享,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

“我们还将对水毁农业设施、棚室进行修复和重新规划重建,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定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王建民说。

与此同时,农业保险撑起减灾“防护网”。

“我没想到保险公司能赔付这么快。”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农户荆锡臣说,通过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绿色通道预赔付,他已经收到了一笔保险赔偿款。

“灾害发生后,我们迅速启动大灾应急预案,开通绿色理赔通道,启动预赔机制。”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牡丹江中心支公司总经理李刚说。

近期,随着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情,新的实践已经开始。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河北保定等地气象与城市管理部门联合发布预警,利用布设在桥梁涵洞和部分主干道的“城市气象灾害智能监测站”数据,迅速对桥梁、主干道等进行融雪清雪,确保市民出行通畅安全。

“我们还将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确保预警信息发布迅速、及时、有效,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河北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说。

眼下,各地仍在积极推进灾后重建工作。记者看到,修复灾毁基础设施、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等仍在持续加快进行。面对低温雨雪天气,群众供暖需求持续增高,多地正在完善应急预案。

  文字记者:白佳丽、王鹤、杜一方、马晓成、王艳刚、尹思源

视频记者:郭沛然、张晨霖、李帅、张硕、司晓帅、郝杰(摄像)

海报设计:王雅迪

编辑:姜潇、李明辉、戚文娟、王浩程、程昊

统筹:曹江涛、王洁

相关链接:关注洪涝灾区群众过冬丨寒冬下,洪涝灾区里的温暖瞬间

【责任编辑:李佳】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农业生产一次革命性的创新,甲壳素低糖水稻增产3%

 每日新闻网讯: 11月4日,在黒龙江省对俄农业商贸产教联合体会议上获悉,由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和黑龙江省林田春意农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甲壳素水稻,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认定GI指标达到51;β—葡聚糖含量达到...

习近平同斐济总统拉拉巴拉武就中斐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

习近平同斐济总统拉拉巴拉武就中斐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李强同斐济总理兰布卡互致贺电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斐济共和国总统拉拉巴拉武互致贺电,庆祝中斐两国建交50周年。  习近平指出,斐济是首...

违规拍摄涉密文件多人被处分 国安机关最新提示

记者从国家安全部了解到,在数字化办公日益普及的今天,手机成为工作沟通的重要工具。各类手机通信及办公软件因即时、便捷被广泛应用于办公场景,但这也可能导致涉密信息突破物理防护边界,进入数字传播网络,暗藏失泄密风险,成为危害国...

经济三季报观察·“智能”成机器人产业主旋律 关键零部件研制获得新突破

央视网消息:记者11月3日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了解到,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机器人产量实现快速增长。  2025年前三季度,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不仅如此,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3...

李恒镇开展“石榴花开别样红,籽籽同心一家亲”主题科普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胡民生)10月30日,李恒镇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契机,在双窑村开展“石榴花开别样红,籽籽同心一家亲”主题活动,通过多元环节科普民族团结知识,点燃群众参与热情,筑牢民族团结“同心圆”。活动现场,“少数民族风...

​广元市利州区市场监管局开展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专题培训班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牟 娟)为深入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包保干部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近日,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市场监管局总经济师、区食品安全办副主任白培侠,在市委党校为全区村(社区)干部培训班进行...

当好绿色发展的“行动派”——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三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题:当好绿色发展的“行动派”——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三  新华社记者高敬、黄庆刚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开放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稳定锚”(和音)

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大趋势,始终坚持高水平开放,兼顾自身之需与世界之盼,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大发展机遇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

从“赛事流量”到“文旅增量” “体育+”激发消费澎湃动能

央视网消息:13个城市,85场比赛,516名球员,11月1日晚上历时175天赛季的“苏超”落下帷幕,总决赛泰州队以“黑马之姿”捧起首届“苏超”的冠军奖杯。11月1日晚,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决赛落幕。90分钟常规时间...

烟台高新区检察院召开党组扩大会贯彻落实第三季度全市检察机关办案质效分析研判会精神

每日新闻网讯(图/文 吕本政 高祥龙)10月31日,第三季度全市检察机关办案质效分析研判会后,烟台高新区检察院第一时间召开党组扩大会,传达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认真谋划落实举措,确保会议精神落地见效。院分党组书记、检察长仲梅...

2023
12/25
08:06
浏览量: 487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剑阁县鹤龄中学开展2024年“体育节”教职工运动会

剑阁县鹤龄中学开展2024年“体育节”教职工运动会

让冰川“退烧”:四川藏地小县如何守住亿年冰川?

让冰川“退烧”:四川藏地小县如何守住亿年冰川?

每日新闻网十九载风雨兼程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观念

每日新闻网十九载风雨兼程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观念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红色文化 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红色文化 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辽宁省朝阳市文旅大会盛大开幕 擘画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辽宁省朝阳市文旅大会盛大开幕 擘画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