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社会热点 > 雷暴天气暗藏健康威胁!如何科学避险?专家提醒

雷暴天气暗藏健康威胁!如何科学避险?专家提醒

来源:央视网 | 时间:2025-08-04 20:07:18 | 点击:698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强降雨和雷暴天气频发。除直接灾害外,雷暴还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发作、心血管事件增加等健康问题。专家提醒,不同人群健康风险各异,需科学防护、因人施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雷暴天气健康威胁需警惕

  雷暴天气的健康风险呈现多层次、多系统特点。最直接的危险是雷击,人在户外空旷区域、高地或水域附近时,易成为雷电的袭击目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和其他相关机构统计,全球每年有2.4万至3万人因雷击而死亡、24万至30万人因雷击而受伤。

  近年来,雷暴天气引发的雷暴哮喘备受关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永明说,雷雨前,空气湿度变大,让空气中本就聚集的花粉和霉菌孢子颗粒吸水后,体积进一步变大。当有雷暴时,花粉和霉菌被瞬间击碎,变成更为细小的微粒体进入人体下呼吸道,引发过敏性炎症,从而引起哮喘或导致症状加重。

  此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于扬说,雷暴天气气压骤变,易诱发急性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急症。老年人因机能衰退和共病状态更易受气候影响。研究表明气温、湿度变化可能引发生理指标波动及情绪应激。公众需提高警惕,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专家还表示,精神健康敏感人群需对雷暴天气高度重视:雷暴时的声响和强光易引发焦虑人群惊恐发作;强风可能导致物体坠落、树木倒塌,加上路面湿滑,易造成意外伤害;雷暴引发的断电,还会威胁依赖医疗设备患者的生命。

  科学防护因人施策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恒毅说,面对雷暴天气,普通人群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收到雷暴预警尽量避免外出。若在户外,应尽快寻找有完善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躲避,远离铁塔、大树等;在室内则要远离门窗、水管,拔掉电器插头。

  针对哮喘和过敏体质人群,张永明建议,雷暴天气前应关闭门窗,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备好相关急救药物,如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等。若出现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应及时使用吸入剂并就医。

  “极端气候确实可能会加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但公众不要过度紧张,提前备好常用急救药物,避免情绪激动,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李锴印提醒,精神健康敏感人群可尝试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必要时寻求亲友或专业心理支持。

  依赖医疗设备的患者和家属同样需做好防护。于扬建议,一是根据设备电源情况保障电力供应,提前充电或准备发电装置等;二是备好设备故障应急包,如使用呼吸支持设备患者需备好管路、简易呼吸球囊,有起搏器植入患者可备用磁铁等;三是确保医疗可及,若发现依赖医疗设备出现异常,需及时就诊或启动医疗救援。

  此外,照护者在照护老人、婴幼儿及行动不便者时,应加强居家环境安全,如移除走廊障碍物防止跌倒、卫生间安装防滑扶手、密封电源插座等,提前规划避险方案,掌握常用急救方法及紧急转移路线。还要做到健康风险主动防控,如老人脱水、婴儿体温失调等,照护者需定期做好监测。

  携手筑牢防雷安全网

  雷暴天气的健康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社区和社会各层面协同发力。相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就如何筑牢防雷安全网给出建议:

  ——在社区防控层面,应当建立分级分类的精细化管理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与物业联动,通过智能手环等设备实时监测独居老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状况,确保他们在极端天气下能及时获得帮助。

  ——公共场所更需要加强标准化防护建设。根据我国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技术规范、检测技术、雷电防护等相关标准,城市广场、体育场馆等露天场所应当安装雷电预警系统,并设置明显的避险指示标识。公共场所应完善防雷设施,并在雷暴预警时及时疏散露天区域的人群。

  ——气象服务的升级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工智能预报等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预警信息向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精准推送,避免预警疲劳。同时,气象部门需进一步提高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通过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发布实时预警信息。

  ——医疗机构应完善应急救治体系。三级医院需储备足量烧伤、电击伤救治药品和设备,基层医疗机构重点培训心肺复苏等基础急救技能,定点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多学科会诊”应急机制。

  专家强调,雷暴天气虽不可控,但通过提前准备和科学应对,绝大多数健康风险均可有效降低。公众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防护方案,关键时刻才能化险为夷。

  策划:陈芳

  记者:李恒、董瑞丰

  统筹:吴晶、孙闻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2025年“寻找烟台美育家庭”决赛展演活动在高新区成功举办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 刘丹)11月2日,2025年“寻找烟台美育家庭”决赛展演活动在高新区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举办。本次活动由烟台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烟台市妇女联合会、烟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

白家犯罪集团案一审宣判

新华社深圳11月4日电 2025年11月4日,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白家犯罪集团案。对白所成、白应苍、杨立强、胡小姜、陈广益5名被告人判处死刑;对李福寿、李志德2名被告人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对郭建政、潘...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孙奕)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习近平指出,今年以来,中俄关系锚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目标,在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中笃定前行。维护好、巩固好、发...

汇聚老年医学力量,共创老年健康未来 —第十一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

每日新闻网北京报道(徐小芮)2025年11月1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与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以“汇聚老年医学力量,共创老年健康未来”为...

有外卖档口利用AI技术让店铺图片“改头换面”

  工人日报讯 (记者张千)10月31日,北京市朝阳区消费者王女士浏览外卖平台时,发现一家专营拌饭的外卖新店。店铺头像吸引了她的注意:图中的饭店位于室外,上方是醒目的招牌,下方是人头攒动的场景,不仅店里店外坐满了人,连门...

新华时评|接棒APEC2026 领航亚太合作新征程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题:接棒APEC2026 领航亚太合作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朱婉君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日落下帷幕,中国接过东道主“接力棒”,开启备受瞩目的APEC“中国...

摸清人口“家底” 这项“百里挑一”的国家行动关系到每个人

央视网消息:11月1日,一项涉及全国大约1400多万人的国家行动正式启动,那就是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什么是1%人口抽样调查?要怎么查?又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百里挑一”的调查呢?一起来了解。什么是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据了...

关于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60周年活动的决定

关于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60周年活动的决定(2025年11月1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202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6...

“数字人社”今年已服务156亿人次

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社保公共服务、就业公共服务累计开通182项全国性服务,今年已服务156亿人次。  在重庆,参保直通车开到了商圈、乡村和企业,市民们可以通过自助系统办理社保业务。  重庆市民 ...

2025年1—9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3万个

 央视网消息: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消息,2025年,全国计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万个。根据各地统计上报数据,1—9月份,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3万个。分地区看,河北、辽宁、吉林、上海、江苏、安徽、海南、重...

2025
08/04
20:07
浏览量: 69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作多项规定 更好保护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作多项规定 更好保护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

焦作市修武县: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连翘产业

焦作市修武县: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连翘产业

<<爱之旅>>系列纪录片2024年工作会在燕郊召开

<<爱之旅>>系列纪录片2024年工作会在燕郊召开

药膳馆,食药同源探索者

药膳馆,食药同源探索者

十六化建承建稻花香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十六化建承建稻花香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