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水清岸绿的美丽画卷

水清岸绿的美丽画卷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7-19 15:31:38 | 点击:4565

  “泾水”是青弋江的古称,又称“泾溪”等,为长江下游重要支流。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北麓黟县的青弋江穿泾县等地,于芜湖汇入长江,流域总面积8178平方千米,全长275千米。
  21世纪初,由于青弋江畔砂场、矿山开采,以及沿岸畜禽养殖业的影响等,造成水土流失、河床侵蚀、水质下降,青弋江水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党的十八大以来,泾县地方政府下大气力持续进行青弋江流域综合整治。对县域砂场全部进行清退清场,实现河道砂石全域禁采;健全河湖管护体系,近3年累计处置各类涉河、涉林问题近3000个。
  如今,青弋江水环境得到根本改观和质的提升,国控出境断面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部分月份达到Ⅰ类,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85%以上。

  青弋江河道综合治理前后对比图。
  吴治国供图

  经过综合治理后的青弋江畔风景如画。图为位于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的青弋江畔风光。
  刘爱国摄(人民视觉)

  群山环抱中的青弋江,宛若一条玉带。在青弋江流经的泾县桃花潭镇,江畔屋檐相接的古老村舍于水光山色中尤显旖旎。
  尹建生摄(人民视觉)

  泾河是渭河最大支流,也是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泾河源镇龙潭村,干流流经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泾川县,由长武县汤渠进入陕西省,于西安市高陵区汇入渭河,干流全长460千米。
  泾河历史悠久,流经之处有泾源、泾川、泾阳诸多与之相关的地名,泾川河谷自古就是穿越六盘山区的交通要道,沿线还有郑国渠、泾惠渠等重要水利枢纽。
  近年来,泾河沿线各地通过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复苏生态环境、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强化流域治理管理等措施,开展泾河流域系统治理。目前,泾河已建成干流防洪工程85.92公里,水文站3座,水库2座,水电站拦河坝9处、生态湿地及森林公园3处,泾河管理与保护范围已划定。

  多年前,泾河畔因采砂场开采形成深坑,河滩伤痕累累。
  孙 涛摄(人民视觉)

  治理后的泾河水质明显改善,2019年至今,泾河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Ⅲ类以上。图为泾河(西咸段)风光。
  李 星摄(人民视觉)

  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泾河穿城而过。如今,崆峒区内泾河水系曾经存在的违法采砂、非法排污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静静流淌的泾河也成为扮靓城市的美丽风景。图为碧波荡漾的崆峒水库。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水务局供图

  综合治理后,白鹭已经成为泾河周边居民亲切的伙伴。图为泾河(西咸段)栖息的白鹭。
  张有望摄(人民视觉)

  位于泾河源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老龙潭景区,两侧悬崖郁郁葱葱。泾河水波荡漾,从这里开始全长460千米的旅途。
  秦瑞杰 党 硕摄影报道

  随着治理的推进,泾河两岸植被逐渐恢复,越来越多的“黄土”变为“绿地”。图为泾河(西咸段)。
  程 健摄(人民视觉)

  在安徽省宣城市,有一处以“泾”为名的县城——泾县。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县城,因穿城而过的长江支流泾水(今名“青弋江”)而得名。

  无独有偶,在距离泾县千余公里的陕西咸阳,同样有一座因水得名的县城——泾阳县。黄河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泾河,从泾阳县张家山冲出峡谷进入平原地区,沿泾阳县境环绕70多公里,出泾阳县域13公里后便在高陵境内汇入渭河,成语泾渭分明即源于此。如今的泾阳县也是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战略重地,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全部区域、秦汉新城及空港新城的部分区域都在泾阳县境内。

  泾水生泾县,泾河生泾阳。绵延自大江大河的两条河流不仅孕育出同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古城,也见证着河流沿线从严重受损到岸线复绿、从化工围河到绿色转型、从“无人管”到“找河长”的深刻变化。清江迢迢,绿水何来?可以说,流淌于中华大地一东一西的两条河流所经历的生态之变,正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编  者

  

  碧波漾起幸福路

  张根华

  “现在,记忆里的青弋江又回来了。江水清了,鱼也多了,水鸟也回来了,岸线整治之后,比以前更漂亮了”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青弋江边,我也是地地道道的“江畔人”。古称泾水的青弋江,自西向东横贯泾县丁家桥镇,是我们当地人心中的母亲河。江水离我家大约100米,从小我就在江里嬉戏玩耍,捕鱼捉虾,村里家家户户都来江边取水、洗衣洗菜,乡亲们也都靠青弋江水灌溉农田。

  然而,后来的青弋江水渐渐变了样。丁家桥镇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宣纸发源地,21世纪初,这里的宣纸书画纸产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壮大。在镇上不到10公里长的青弋江沿岸,最多时有大大小小两三百家宣纸书画纸厂。这些造纸厂,大多是作坊式经营,不少企业为了图方便和节约成本,把生产污水直接排放到青弋江里;同时,沿江砂场滥采砂石、畜禽养殖等,也给水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污染严重的时候,人们下河游泳之后身上会起疹子。家家户户被迫打了机井,不敢再喝江里的水。更严重的是,由于河道被泥沙淤积,发洪水时造成两岸农田村庄被淹,有时候江水还会断流。面对完全变了样的母亲河,乡亲们眼里看着心里疼。

  从2014年开始,泾县地方政府下大气力持续进行青弋江流域综合整治,强制关停砂场。2019年,当我听说要在村里招聘巡河员的消息后,立即就报了名。每一位“江畔人”都有这样的觉悟——保护好母亲河,守好蓝天碧水,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一顶草帽,一双胶鞋,一件巡河服,一本巡河日志——这些是我巡河的全部装备。虽然每天巡河管护的河道只有2公里多,但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捡捡垃圾、巡查一下河道,有时候还要处理一些偷采砂石、非法捕鱼等特殊情况,可不轻松。

  长期的巡河工作,也让我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一次常规巡河工作中,我老远就看见河面上有一些垃圾,这些垃圾是哪儿来的呢?巡视下四周,我就发现河道附近有游客在吃东西。于是,我一边清理垃圾,一边上前给游客做宣传工作。游客听完劝说后,当时就把垃圾都清理了,走的时候还都带走了。这些年,每每遇到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我都会主动跟他们宣传河道保护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游客们还会自发地和我一起捡拾垃圾。

  现在,记忆里的青弋江又回来了。江水清了,鱼也多了,水鸟也回来了,岸线整治之后,比以前更漂亮了。每年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来到这里,我家也开起了民宿,旅游旺季时都接待不过来……我相信,江畔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作者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青弋江巡河员,本报记者徐靖采访整理)

  

  泾河清清白鹭飞

  孙  涛

  “靠近滩涂的水域,游鱼、水草清晰可见,就连小时候从没见过的白鹭,也成为我们巡河路上的‘常客’”

  我是陕西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人,老家金田玉村就在泾河边上。在外打拼多年的我,因为不舍家乡的田野和伴我长大的泾河,2015年回乡,并当选了村支书,后来又成了村级河长。我们村1570米的泾河河道,承载着我对这条家乡河的感情与责任。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泾河水总是浑浊的,采石场的挖掘机在没日没夜地啃噬着河滩。我们这里的石材硬度高、销量好,所以就有人在这里开了采石场。慢慢地,采石场从一两家变成了五六家,泾河滩涂上的深坑也越来越多,一遇涨水便成为一个个“陷阱”。

  我们村子是泾河流入泾河新城的第一个村子,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阻碍行洪等问题日益严峻,也给下游的村子带来了严重影响。2015年我回乡时,这些采石场还没有被完全关停,河水依旧浑浊,河滩上更是满目疮痍。

  2017年,我们村从咸阳市划转到西咸新区。随着河湖长制的推行,河湖管理和生态保护不断被重视,这些原本藏匿于法律空隙里的采石场全部被关停。其后西咸新区还通过加装监控设备、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彻底遏制了采石场对泾河的无序挖掘和破坏,泾河两岸的综合治理也逐渐被提上了议程。

  也是在这一年,我成为河长,每周都要开展河道巡查。现在村里还有另一位市民河长和6名联防队员,大家轮流巡查驻守,保护母亲河。

  2019年,我们村的周边滩涂被纳入《泾河新城泾河滩面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总体规划,河岸两边的耕地和被采石场破坏的滩涂由泾河农业集团统一管理,种上了大片的油菜和荞麦,这些作物不仅美观、具有经济价值,还能够有效防治河道滩地水土流失。

  随着治理工程的推进,我们村的泾河水越来越清。靠近滩涂的水域,游鱼、水草清晰可见,就连小时候从没见过的白鹭,也成为我们巡河路上的“常客”。

  治水不仅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在于人们观念的改变。沿水而居的人们,能否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治理成果能够长久保持的关键。只是观念的改变并不容易,河水变清了,来河边戏水、露营的人也多了起来,草地上的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这让我和同事们犯了难,不忍心让这条母亲河再次遭受破坏。随后政府也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不断增加保护河道宣传力度,多次组织对河道周边群众进行宣讲,普及保护河道的重要性,聘用专业保洁人员及时清理河道滩面的生活垃圾。这几年我和市民河长、联防队员们配合上级政府,向村民做了大量关于环境保护的宣讲,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明白要爱护泾河,身体力行加入保护泾河的队伍。

  根据泾河治理规划,我们村前的大堡子滩将来会成为泾河湿地的一部分。如今,各类观景道路、应急道路已在铺设当中,建设稳步推进,湿地内也会设置安全的亲水区域,让乡亲们能够与水共生,与水共乐,让母亲河更加灵动。

  (作者为陕西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高庄镇金田玉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本报记者张丹华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9日 1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大雾预警:京津冀等7省市部分地区有大雾 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11月5日06时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计,11月5日早晨至上午,北京东南部、天津中西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和南部、江苏中北部、安徽北部、湖南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雾,局地有能见度不足200米的...

先行先试20余年 杭州怎样落实中小学春秋假?

央视网消息:近日,浙江11个地级市全部发布了中小学春秋假制度实施方案,浙江也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近年来,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呼声不断,我们已经有了寒暑假,为什么还需要春秋假?它的落地又难在哪,浙江有...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朱勤虎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朱勤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江苏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总台记者 唐高林 景明)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场均2.86万人现场观赛 一组数据看“苏超”究竟多火爆

记者11月4日从江苏省相关部门了解到,自5月10日开赛以来,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持续火爆,截至11月1日决赛,“苏超”85场比赛现场观众总数243.3万人次,场均2.86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22.2亿人次。  另据...

国家海洋预报台继续发布海浪蓝色警报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国家海洋预报台根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今天(3日)早上继续发布海浪蓝色警报。受冷空气的影响,预计11月3日上午到4日上午,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南海北部、中部将出现3到4.5米的大浪到巨浪...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

央视网消息:普通高等学校特殊类型招生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对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地各有关高校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 机器人火炬手“夸父”亮相

11月2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在港澳广深同步举行。  与历届全运会相比,本次火炬传递首次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三地联动、四城同传”,并在传递方式上引入智能科技元素。其中,“夸父”人形机器人作为特殊火炬手在深圳亮相...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

央视网消息: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31日)发布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

美国马里兰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应对政府“停摆”

△资料图  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马里兰州州长韦斯·摩尔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联邦政府“停摆”带来的经济冲击,并协助保障居民生活与健康。  摩尔同时签署行政令,向州内食品安全合作机构提供1000万美元紧急资金,...

陈冬在轨已超400天 神二十乘组有望刷新在轨驻留最长纪录

今天(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已188天,有望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最长纪录,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

2024
07/19
15:31
浏览量: 456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