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来源:新华网 | 时间:2025-10-20 19:07:41 | 点击:384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特稿|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新华社记者郭洋

  一场关乎发展与保护的深刻变革,不仅改善了中国的山河面貌,更跨越山海,在世界各地激起回响。

  “绿色是这个时代的底色”,“要携手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新时代中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不仅在神州大地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为各国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探索路径,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美丽中国,书写绿色答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杭州西溪湿地的傍晚,令人心醉。在寸土寸金的市区,杭州仍保留超过10平方公里的湿地,这不仅是百姓看得见的民生福祉,每年的旅游收入也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截污疏浚、修复植被、外迁机构、发展新能源……杭州的“蝶变”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今年9月,杭州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


  2025年2月26日,游船经过杭州西溪湿地一片盛开的梅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向绿而兴的一幕幕场景在中国多地上演。2024年年底,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锁边合龙。这条“绿围脖”不仅是一项生态壮举,更能通过带动沙产业发展、优化农业环境、创造就业机会等方式,为南疆地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内蒙古鄂尔多斯则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摸索出一条特色路径——驭“风”而上、逐“光”而行,一个个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得益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四五”以来,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这是2025年10月17日拍摄的重庆市开州区汉丰湖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地球卫士奖”“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际湿地城市”……“十四五”期间,中国接连获得生态环境领域的全球性荣誉,正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同的生动例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和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负责人马丁娜·奥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深度契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提供了范例。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中国成功实现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将经济与生态深度融合,中国已经向世界证明,这不仅对环境有利,也能给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跨越山海,贡献中国方案

  乌兹别克斯坦的广袤田野,节水灌溉的绿脉悄然延伸;波黑的山峦之巅,绿色风电与野马群和谐共生;中俄边境地带的东北虎栖息地连成一片,老虎常常“跨境游”;斐济的牛羊吃上从中国引进的菌草,解决了旱季饲料短缺问题……近年来,中国以多元而务实的行动,与全球伙伴共同绘就充满科技与生命力的生态文明画卷。

  滴灌、光伏扬水、固沙方格……这些在新疆沙漠里验证过的技术,如今在撒哈拉沙漠中同样奏效。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毛里塔尼亚示范项目毛方协调员图拉德·迈杜说,中国的专家团队不是“替我们干”,而是“和我们一起干”,一边建设,一边培训,让当地青年掌握技能,“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

  “作为来自毛里塔尼亚的环保工作者,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中国的生态治理不是停留在口号,而是落到了一件件实事上。”迈杜说,中国用自己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能的。


  这是2025年5月22日拍摄的位于毛里塔尼亚西部特拉扎区比尔·巴尔卡村的中非绿色技术公园一隅。新华社记者 司源 摄

  “我们要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挑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主席2024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说。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现代化范式为破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提供了重要路径。

  在非洲第一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渔民卡托·姆萨曾因水质恶化、过度捕捞等问题而生计艰难,中国科研机构与当地渔业研究所的合作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渔业研究所的专家们通过中国专家提供的设备还有科学培训,教我们怎么看水温、藻类生长情况,这些都影响鱼群的分布。以前我们只能靠运气,现在我们用科学来捕鱼。”姆萨指着湖面说。


  2025年4月3日,在肯尼亚基苏木,渔民在维多利亚湖中捕鱼。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专注于维多利亚湖保护的坦桑尼亚学者利亚森·卡甘加告诉记者,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加强了流域综合管理,比如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修复,这些经验正在通过中非合作项目延伸到非洲大湖地区。“中国专家在维多利亚湖区域分享的水质监测、数据建模和生态修复方法,让我们看到了‘科技治水’的力量。”

  生态治理,坚守多边主义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郑重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注入新动能。


  2025年7月3日,当地村民在贵州金元么站农业光伏电站光伏板间的土地上劳作。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25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各国不仅需要总结过去成果,更应在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中展现雄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切实行动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尽己所能支持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并通过培训、技术转让和融资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绿色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中国,也广泛影响着世界。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坚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不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合作伙伴携手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


  2025年10月8日,在喀麦隆松明比亚斯村,村民庆祝中国企业建设的农村离网太阳能电站项目正式启用。新华社发(科普索摄)

  德国智库能源观察学会主席汉斯-约瑟夫·费尔认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而中国无疑是这一进程的重要引领者。

  “中国为人类解决发展和生态难题贡献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埃及生态学家、全球环境基金顾问马格迪·阿拉姆说。

  建设清洁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将以坚定的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远见,同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向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目标不断前进,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编辑:甄涛 责任编辑:刘亮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 机器人火炬手“夸父”亮相

11月2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在港澳广深同步举行。  与历届全运会相比,本次火炬传递首次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三地联动、四城同传”,并在传递方式上引入智能科技元素。其中,“夸父”人形机器人作为特殊火炬手在深圳亮相...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

央视网消息: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31日)发布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

美国马里兰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应对政府“停摆”

△资料图  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马里兰州州长韦斯·摩尔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联邦政府“停摆”带来的经济冲击,并协助保障居民生活与健康。  摩尔同时签署行政令,向州内食品安全合作机构提供1000万美元紧急资金,...

陈冬在轨已超400天 神二十乘组有望刷新在轨驻留最长纪录

今天(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已188天,有望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最长纪录,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

守望绿洲

10月22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胡杨林保护中心达朗塘木中心管护所所长依布拉依木·阿合尼亚孜站在胡杨林中,他看护这片胡杨林已经有17个年头了。  如今,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柯牙纪念馆的瞭望塔上望去,天山最高峰...

从三个“没有变”看中国经济稳、进、韧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多项指标表明,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较多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发展顶住压力,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成绩,“稳”的格局、“进”的势头、“韧”的特性没有改变。 编辑:王玉西...

科技“硬实力”诠释国际担当 中国在多个可持续发展指标中贡献度居前

央视网消息: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全球尺度可持续发展科学监测报告(2025)——地球大数据视角下的十年进展》的报告在论坛上发布。对2015年以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十...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宋赛萍:课堂主阵地 成长大舞台

宋赛萍,上海市崇明区实验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  坚守教育教学一线35年,“做一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老师”是宋赛萍始终秉持的信念。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跨学科思维,多措并举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

两座水电站同步大江截流意味着什么?“硬核”实力彰显中国力量

央视网消息:10月28日上午,国家首个水风光一体化基地——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孟底沟、牙根一级两座大型水电站实现同步大江截流。这标志着电站进入到主体工程施工新阶段。一起来看总台央视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这里是位于川...

续写高质量发展的共赢故事——“与中国同行”的世界期待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宣示中国将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

2025
10/20
19:07
浏览量: 38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