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胡杨林保护中心达朗塘木中心管护所所长依布拉依木·阿合尼亚孜站在胡杨林中,他看护这片胡杨林已经有17个年头了。
如今,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柯柯牙纪念馆的瞭望塔上望去,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下,百万亩林海层层叠叠。这里的柯柯牙生态工程区累计造林120余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已超过70%。从没有绿到一抹绿再到连片绿,作为当地风沙策源地的柯柯牙的变化,是阿克苏地区30多年来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

10月20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一处工业园的纺织厂内,37岁的汗娜依木在分拣袜子。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已经做了8个月。她之前是家庭主妇,现在挣钱了,可以给孩子买东西。
阿克苏地区曾受恶劣风沙环境影响。20世纪80年代,当地年降水量仅为6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2600毫米。阿克苏市和温宿县被沙漠戈壁包围,更为棘手的是,沙漠距城市最近处只有6公里,并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城市。当地有“一年要吃两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民谚,沙尘暴最严重时,白天需开灯照明,当地群众一年中有近100天要在黄沙弥漫中度过。

10月2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一名来自四川的女工正在挖肉苁蓉,每挖出一公斤她可以赚1元。
为改善生态,群众与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迎难而上。在柯柯牙,群众为治沙的子弟兵送干馕、驻军官兵与未婚妻在沙丘举行婚礼的故事至今流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瓦提县艾西曼区域此前受沙尘暴威胁,周边5个乡镇的农业生产受到影响。5年前,当地启动生态修复项目,通过跨区域调水破解“有地无水”难题,同时利用城市近郊优势,将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经深度处理后,通过管线与引水渠注入,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10月20日,新疆阿克苏地区,莫民·吾热依木站在棉花收割机上。他和徒弟两人操作收割机,每天可以完成约100亩棉田的采收工作。
在塔里木河畔,护林员依布拉依木·阿合尼亚孜已坚守17年,日常负责天然林病虫害监测、森林草原防火巡查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救助及林草湿荒资源保护等工作。他回忆,20世纪90年代因过度放牧与河道改道,古河道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村民常砍伐枯木当柴火,春季沙尘暴会将天空染黄,让人看不清道路。2016年新疆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拯救行动后,沙雅县开展系统性引洪补水。依布拉依木带领队员协助林草局清理淤积河道、修筑拦洪坝,确保每年八九月胡杨落种期关键供水。“水必须及时到位,否则新苗难以存活。”他介绍,通过疏通400余公里引洪渠与50多公里拦洪坝,胡杨林逐渐恢复生机,林下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塔里木兔和白尾地鸦的“上镜率”也明显提高,生态修复更重塑了当地气候。

10月20日,新疆阿克苏地区,工人们在工厂内加工苹果。阿克苏地区的特色经济果林当中,苹果面积占51万亩。
生态修复成效逐步转化为经济动能,催生出“生态+”模式。柯柯牙依托百万亩林海打造“柯柯牙生态旅游区”,游客量逐年递增;林下种植的肉苁蓉,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沙雅县胡杨林生态好转后,当地发展生态旅游,昔日“死亡之海”成为热门打卡地。产业转型同步推进,温宿县干果供应链车间内,员工操作冻干设备,将果品加工成畅销全国的果干,一家企业可以带动上千人就业;盖孜库木乡建成产业园,培育梭梭树与肉苁蓉共生关系,形成“群众得益、企业得利、政府得绿”的模式,成为生态治理推动产业升级的典型。

10月22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塔里木河的河水通过抽水泵被灌溉进胡杨林。
生态改善的红利也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21岁的依米然库尔班如今驾驶棉花收割机在沙雅县农田忙碌,他收获的棉花会被加工成棉线送往纺织厂,生态修复减少了沙尘暴对机械的损耗。8个月前,汗娜依木还是南疆村落操持家务、未接触过工业流水线的农村妇女,如今她在纺织厂分拣袜子,每月能领3000多元工资,可给上学的孩子添置新衣服和玩具。盖孜库木乡的吐逊江承包了5000多亩耕地,种植小麦和棉花。“小时候最怕四月。”他回忆,过去这片土地是流动沙丘,“四月份沙尘暴说来就来,黄乎乎的天压下来,白天得点灯,刚种下的麦苗一夜就被沙埋得只剩尖儿。”风沙不仅毁坏幼苗,还导致土地板结,作物十有八九需补种。如今地头成排的梭梭树发挥防风固沙作用,“沙尘暴少了,沙少风小,开春地温稳了,麦种发芽率高了,棉苗也齐整了。”

10月22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游客们在公路旁的胡杨林中拍照。
从柯柯牙到塔克拉玛干,生态治理仍在继续。正如依布拉依木所说:“生态好了,候鸟回来了,游客来了,日子也更有盼头了。”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是生态故事的书写者,共同守护着来之不易的“绿洲”。

10月20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柯柯牙纪念馆,从纪念馆瞭望塔上望去,柯柯牙一期工程的林带已经长成“大漠绿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 摄影报道
编辑:肖潇 责任编辑:刘亮


浏览量:
20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