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福建泉州推动文旅融合,探索保持古城人文味和烟火气—— 簪花游古厝 品茶赏南音(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福建泉州推动文旅融合,探索保持古城人文味和烟火气—— 簪花游古厝 品茶赏南音(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4-15 18:07:37 | 点击:9443

  南音演出现场。
  陈英杰摄

  游客在蟳埔村游览。
  王志超摄

  泉州东西塔。
  陈英杰摄

  核心阅读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昔日的繁盛留在古城泉州的记忆中;南音、簪花、木偶戏,让泉州依然保持着浓浓的烟火气,成为游客慕名而来的“打卡地”。福建泉州在持续做好世界遗产保护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赓续历史文脉,探索非遗活化,助力文旅从“网红”到“长红”,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陆地在脚下戛然而止,一条窄窄的石板栈桥伸向广阔的海洋。近岸礁石上,千年前刻凿的台阶仍清晰可见;抬头远眺,作为航标塔的六胜石塔高高矗立。这里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石湖码头,也是宋元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紧挨石板栈桥,如今是石湖码头六胜塔世界遗产点保护管理站。

  泉州古称“刺桐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五十六项世界遗产。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洛阳桥等22处世界遗产点,见证着海洋商贸的繁华,也诉说着泉州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

  申遗成功后,泉州在持续做好世界遗产保护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2023年,泉州实现旅游总收入1002.4亿元,同比增长68.9%;接待国内外游客8652.97万人次,同比增长53.9%。近日,记者前往泉州,调研泉州文旅走红的流量密码。

  城市“微更新”,留存历史文脉与人间烟火

  早上6时许,金鱼巷还在薄雾笼罩中,77岁的郑卫治就早早提上篮子去菜场。金鱼巷长约270米,宽敞平坦、路面整洁,郑卫治在这条小巷里已经生活了30多年。

  上午10时,巷子开始升腾起烟火气。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巷口的金鱼装饰图案处拍照留念。走出巷口,向南几十米,便是中山路。中山路两旁的骑楼建筑颇有特色,游客漫步其中,惬意悠闲。朝天门、泉山门、德济门等城门旧址,静静诉说着古城的历史;黄同益绸缎纱庄、上海大华书店、罗克照相馆,原样匾额留存,讲述着这里的繁华商业史。

  从上空俯瞰,6.41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开元寺、泉州府文庙、南外宗正司遗址等8处世界遗产点如明珠般错落其间,丰富的历史遗存、清晰的古城肌理、熙熙攘攘的人群,都能让人窥见往昔“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景象。

  然而,曾经的泉州古城并非如今的模样。管线杂乱架设,房屋老化严重,一到雨天,街面上脏水横流。很多原住居民选择了离开,市井气息越来越淡。

  2017年,按照“微干扰、低冲击”的原则,古城改造工作开始。立面提升,管线下地,地面铺装,夜景优化,文化元素融进景观设计。

  “古城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在赓续历史文脉的同时,保留原有的烟火气。”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指挥长朱启平介绍,一方面,古城内的众多文化遗产必须以保护为主;另一方面,古城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风貌破旧、交通不便、业态衰落,也制约着古城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保护的不仅是古城建筑本身,更是与古城共生共存的生活气息,还有千百年间孕育而成的文化传承。”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主任何振良说。

  2021年,泉州市鲤城区成立古城保护发展工作专班,将辖区分成重点保护区、风貌保护区、古城区外围控制地带等区域,分类保护管控。从泉州市文物局增设世界遗产科,专人专职进行规划管理,到建立文物保护项目库,储备、实施超120个文物保护项目,再到建设“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监管平台(鲤城区)”,多部门共同守护文物安全……古城风貌依然,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与此同时,泉州还通过以修代租等方式,完成了多处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收储和盘活,引入咖啡厅、文创商品店等新业态,为古城带来了客流,也增加了居民收入。近年来,泉州市完成中山中路及周边29条街巷市政综合提升,目前正在推进中山南路及周边46条街巷整治。

  “过去,人们想着搬出古城。看着如今的古城,谁还想离开呢?”郑卫治说。

  活态利用,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明快的乐曲中,舞台上的木偶顿、挫、停、摆、弹、转,动作一气呵成。端茶倒水,杯中水满而一滴未洒。木偶戏经典剧目《大名府》的表演,不时引起现场观众的惊叹与掌声。

  “‘一口说尽千古事,双手舞出百万兵’,说的就是木偶戏。”表演结束,掌中木偶戏非遗传承人李云锋从幕后出来,向观众介绍,木偶戏又称“布袋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一批年轻人加入保护、传承掌中木偶戏的行列,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所在的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人员现在以30多岁的年轻人为主,每年演出不下400场。”李云锋说。

  代代相传的技艺,不只是一出木偶戏。

  夜幕降临,人们陆陆续续走进金鱼巷11号,在南音阁前就座,品清茶赏南音。每周,南音阁都会举行4次公益演出。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是泉州人小时候常听的绵长吟唱,也是离乡人脑海中的无尽乡愁。负责打理南音阁的郑泽峰出身南音世家,家中自祖父开始唱南音。

  “目前,泉州拥有世界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36项、省级非遗128项,是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泉州市文旅局副局长何奕斌介绍,泉州不仅建立了12个非遗馆、166个非遗传习所、1000个非遗展示点,每年还会举办两期全市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帮助传承人拓展市场,专门组织短视频培训班,让非遗走进更广阔的人群。

  泉州不断让游客惊艳,离不开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坚守和兼容创新。“正音书院”文化会客厅开展公益非遗展演,吸引游客体验非遗文化;晋江木偶新编课本剧《愚公移山》《九色鹿与捕蛇者》等走进校园;鲤城区组织“世界级非遗泉州提线木偶+南音民宿专场”,探索非遗活化的新方式。针对戏曲、南音等非遗文化的传承,泉州市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

  “我们正在改造修建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计划活化泉州37个工艺美术传统艺种,让更多非遗技艺‘活起来’。”朱启平说。

  业态更新,助力文旅产业从“网红”到“长红”

  “一曲落雨声,伴我到儿时,它就站在屋顶上看着我们长大。”穿行在泉州红砖古厝,不经意抬头,阳台上或俏皮或威猛的滴水兽,是不少泉州人共同的回忆。

  如今,一个个滴水兽“跃”上一间间文创商店的货架。“我们关注泉州城市肌理中的各种细节,将本地特色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打造泉州的城市IP。”鲤物文创品牌创始人黄跃昆说,“我想通过文创,将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文化宝藏分享给更多人。”

  东西塔日历、泉州花灯、闽南砖雕、泉州金苍绣……“这两年,像泉州府、鱼里风物、乐城之旅、西街游客中心等文创企业的销售量都在不断提升。”泉州市文旅局资源开发科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开始,泉州市陆续举办城市礼物设计等文创比赛,通过大赛推动文创升级,将文化积淀凝聚成精巧的文创产品,实现世界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对文创行业的支持,是泉州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侧面。

  在梧林传统村落,200多幢承载乡愁的百年建筑散落其间,游客熙熙攘攘。放眼望去,传统簪花已成为泉州文旅新风尚。无论是在百年榕树下,还是古厝街巷里,随处可见头戴簪花的游客。

  “不少游客因为‘簪花热’而来,来了之后才发现,梧林不只有簪花。”梧林传统村落游客中心负责人许萍秋介绍,梧林村大力引入文创、非遗、演艺、研学等文旅新业态,逐步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热门目的地,游客数量逐年攀升。

  以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曾是很多游客的感受。现在,“白天好看,晚上好玩”成了泉州旅游的新标签。夜晚的中山路,南少林武术、拍胸舞、青狮表演等轮番上演,沉浸式演出让游客流连忘返;“五脚架”艺术市集、老榕树下的音乐舞台,阵阵歌声让市民游客慢下脚步;木偶、梨园戏、南音、高甲戏等剧团都增加了夜间演出的场次……“泉州文旅正向全时旅游迈进,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不断增加,提升了泉州旅游热度。”泉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实现‘长红’发展,是每个‘网红城市’都在思考的问题。坚持游客至上、贴心服务、品质第一的理念,是‘流量’转化为‘留量’的关键。”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林霜表示,泉州将聚焦“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定位,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5日 12 版)

(责编:卫嘉、白宇)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大雾预警:京津冀等7省市部分地区有大雾 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11月5日06时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计,11月5日早晨至上午,北京东南部、天津中西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和南部、江苏中北部、安徽北部、湖南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雾,局地有能见度不足200米的...

先行先试20余年 杭州怎样落实中小学春秋假?

央视网消息:近日,浙江11个地级市全部发布了中小学春秋假制度实施方案,浙江也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近年来,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呼声不断,我们已经有了寒暑假,为什么还需要春秋假?它的落地又难在哪,浙江有...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朱勤虎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朱勤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江苏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总台记者 唐高林 景明) 编辑:郭倩 责任编辑:刘亮

场均2.86万人现场观赛 一组数据看“苏超”究竟多火爆

记者11月4日从江苏省相关部门了解到,自5月10日开赛以来,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持续火爆,截至11月1日决赛,“苏超”85场比赛现场观众总数243.3万人次,场均2.86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22.2亿人次。  另据...

国家海洋预报台继续发布海浪蓝色警报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国家海洋预报台根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今天(3日)早上继续发布海浪蓝色警报。受冷空气的影响,预计11月3日上午到4日上午,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南海北部、中部将出现3到4.5米的大浪到巨浪...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

央视网消息:普通高等学校特殊类型招生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对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地各有关高校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 机器人火炬手“夸父”亮相

11月2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在港澳广深同步举行。  与历届全运会相比,本次火炬传递首次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三地联动、四城同传”,并在传递方式上引入智能科技元素。其中,“夸父”人形机器人作为特殊火炬手在深圳亮相...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

央视网消息: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31日)发布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

美国马里兰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应对政府“停摆”

△资料图  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马里兰州州长韦斯·摩尔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联邦政府“停摆”带来的经济冲击,并协助保障居民生活与健康。  摩尔同时签署行政令,向州内食品安全合作机构提供1000万美元紧急资金,...

陈冬在轨已超400天 神二十乘组有望刷新在轨驻留最长纪录

今天(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  发言人介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已188天,有望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最长纪录,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

2024
04/15
18:07
浏览量: 944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