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海疆之声 > 大学公共课,如何提升“含金量”

大学公共课,如何提升“含金量”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5-11-11 11:21:42 | 点击:363

安徽省阜阳师范大学西湖校区,学生在教室里认真复习备考。卢启建摄/光明图片

  重庆大学图书馆举办核舟诗歌节活动。赵杰昌摄/光明图片

  读到硕士二年级,北京高校学生李莘越发觉得,大学公共课似乎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有的课程有意思、有深度,能学到不少新知;但也有一批课程,枯燥乏味、令人昏昏欲睡,去上课更多是为了凑学分。”


  这个学年,很多人留意到,压缩总学分成为不少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新动作。而其中,缩减一批“含金量”不高的公共课,成为这些高校的共同选择。


  究竟该如何提升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上、盼着上、真正从中得到教益?


  公共课为何“含金量”不高


  记者发现,李莘的感受并非孤例。现实中,很多学生认为一些公共课“水分”较大。


  “没学到什么”“千篇一律,不记得讲了什么”“上课时都在做自己的事”……在关于公共课的学生采访中,记者听到了很多这样的回答。


  中部省份某高校学生李桦告诉记者,一些选修类公共课,不少学生在“混”学分。“我选修过一门关于电影文化的课程,很多节课在看电影与播放PPT中度过。学到最后,除了多看了一些电影外,收获很少。这样的课堂老师管理也比较宽松,有些同学经常不来。”


  问及原因,李桦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师资配置问题。“本来是很有意思的课,但老师明显不是专门研究电影文化的,所以只能靠播放电影‘撑’学时。至于影片背后的文化,并没有深入讲授。”


  “其实老师们也很苦恼,公共课常常会陷入‘身份焦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新龙认为,受限于对课程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程度,公共课常被误解为“与专业无关”“挤占学习时间”。这种认知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


  “公共课质量不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成因:排课机制。”某高校艺术学院一位教师向记者透露,“专业课时量饱和后,多数教师不愿再接公共课。结果往往是专业知识陈旧或方向过窄的教师‘被迫’承担”。


  在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赵阔看来,“含水量”高的公共课通常表现出三个典型特征: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僵化、考核要求宽松。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事少分高”。“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沦为‘PPT朗读者’;学生或学习其他科目,或放松‘神游’,出现了‘你讲你的,我玩我的’的情况。”


  赵阔认为,有些公共课质量不高有三方面原因:教师因“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缺乏教学动力;学生在“优绩主义”影响下,将公共课视为“刷分工具”;而学校常采用的大班授课模式,也在客观上限制了教学创新。


  在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徐鑫悦看来,数字时代使学生能便捷获取多样化、多层次知识,对传统教学造成新挑战。“如果既有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将会进一步削弱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学公共课的价值并不能以短期的学分或成绩来衡量,其课程体系及内容设计也并非以选拔或竞争为初衷,在升学压力或学业竞争环境下,很容易受到轻视,进而形成‘价值低估’。”薛新龙补充道。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完整的人”


  为大学生开设公共课,初衷是什么?


  薛新龙表示,公共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普遍性,即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全面成长的知识要求,面向全校所有系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职业实践课程、体育文化课程等,这类课程不受专业背景限制,能够培养各专业学生通用知识能力,同时拓展其认知边界;二是通识性,与专业课程以‘纵向’视角探索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不同,公共课体系旨在介绍多学科领域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如哲学、自然科学或艺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世界或社会运行主要规律,体会跨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激发创新;三是规范性,高校公共课具有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流程、教材资源及条件保障等相对规范,有助于促进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科学合理、层次多样、体系完整的公共课,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徐鑫悦说,“它通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科学视野与文化底蕴。”


  实际上,优质公共课并不鲜见。


  《超越文化——中西文化概览》,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霞开设的一门公共课,每学期一开课就刷屏微信朋友圈,收获好评不断。课程从“手抓饭”与“筷子党”之争,到聚餐“AA制”的文化差异,以一场场生动热烈的跨文化讨论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好评如潮,有何秘诀?


  “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从‘教什么’向‘学什么’转变。”李霞说:“我致力于打造‘目中有人’‘有温度、有强度’的课堂,聚焦现实世界真实问题,通过互动式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近真理,解决真实问题,让教学回归真实、有效、可感、可见。”


  这一观点得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川的认同。他的公共选修课《顶天立地谈信仰》《〈共产党宣言〉导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同样是学校的“秒没”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个学生每学期有100个“意愿值”,被大家形象地称为“豆子”。想要选到心仪的课程,就要投放“豆子”。抢一般公共课,学生只要花二三十个“豆子”,可他的课,往往需要“100个豆子全都押上”。因此,同学们为了上他的课不断积攒“豆子”,不少学生到了大三才有机会抢到他的课。


  “要想课程受欢迎,必须让学生觉得解渴,有获得感。”徐川说,“这需要老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效果、评价考核等环节紧紧聚焦学生这个主体,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改变‘无人响应’的照本宣科,用学到的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这样的课堂,正悄然改变各界对公共课“含金量”不高的刻板印象。在北京大学,“双创”公选课打破校园围墙,由产业导师与学术导师共同打造“无边界课堂”;山西大学推出8门通识游学课程,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实现“走出教室、融入现场”的体验式教学……


  提升质量 让课堂成为思想启迪的场域


  已到晚上九点,但南京邮电大学《漫画插画创作》课堂上,学生们依然目光炯炯。他们专业各异——有平常泡在实验室的理工生,也有热爱诗词歌赋的文科生,此刻却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画面构图与色彩情绪。


  授课老师方仲玮发现,学生对公共课的需求远比想象中强烈。许多工科生内心藏着艺术梦想,“公共课为他们开了一扇窗,不仅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找到了兴趣共鸣,更成为他们校园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当优质公共选修课一座难求时,恰恰反映了深层现实:学生并非不需要公共课,而是需要真正有价值的公共课,需要“金课”。


  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课教学质量,减少“含水量”,提高“含金量”?


  薛新龙建议,高校需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科结构特色建立适切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公共课教师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他们发挥个人研究特长持续更新课堂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公共课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设计,通过增加跨学科知识关联性与融合度充实授课内容,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他说。


  赵阔则提出,教师应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思想启迪者”,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的“传声筒”,而应在教学中积极融入个人思考与见解,善于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将前沿成果、实践案例、学术争鸣同当下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生命体验相连接。通过设计课堂讨论、项目式学习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课堂成为一个探索真理、碰撞思想的场域,尽显教与学之魅力。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转变学习观念,摒弃功利心态,认识到公共课拓宽视野、塑造人格的长远价值,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求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认真对待课程,主动思考、积极互动、完成有质量的作业,才能形成对教师教学改革的正向激励,促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徐鑫悦说。


  “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好的课堂要让学习过程被看见、被听见,使学生真正在知识、能力与素养上获得成长。只有‘脑子装着世界,眼睛看着学生,心中抱有热望’,教育才会不失焦,课堂方能真正发光。”李霞说。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王嘉逸)


 编辑:肖潇 责任编辑:刘亮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中国向“新”而行拓展合作广阔空间 欧企持续看好未来中国发展

央视网消息:由中国国际商会、中国欧盟商会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20日在成都开幕。本届欧洽会以“互信互通·共享共赢”为主题,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商协会负责人、知名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60...

中华老字号“金色名片”焕发新生机 亮眼数据见证“强大市场价值+品牌活力”

央视网消息:商务部20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介绍,2024年中华老字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市场价值和品牌活力。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1450个中华老字号企业总体发展良好,品牌平均存续...

外交部:李强总理没有会见日方领导人的安排 请日方自重

11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发言人曾表示,李强总理在G20期间没有会见日本领导人的安排。但日方一再声称,对同中方对话接触持开放态度。中日两国领导人是否有可能在G20期间进行接触?  毛宁表示,...

梳理解读·居家办公期间如何认定工伤?细化工伤认定“三要素”情形 ↓

央视网消息: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三)》(以下简称《意见(三)》),进一步明确《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的理解适用,更好保障职工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  《意见(三)》细化工伤...

加沙停火协议生效后 以色列393次违反

当地时间11月19日,加沙地带媒体办公室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持续、严重且系统性地违反停火协议。声明称,截至目前,先后记录到以色列393起违反停火协议行为,造成包括儿童、妇女和老人在内的至少279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6...

8627亿美元、8.2%,潜力大!“数”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逆势而上尽显蓬勃活力

 央视网消息:2026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5周年。从11月16日至11月19日,中国—东盟中心与福建省共同主办了“2025年中国—东盟周”。中国与东盟已经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经贸往来蓬勃发展。  在...

自10月底以来超10万平民逃离苏丹西部法希尔市

  国际移民组织当地时间11月17日发布报告表示,自今年10月底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完全控制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以来,已有100537名当地平民逃离该市,前往苏丹其他地区。报告指出,法希尔周边的交通路线普遍存在安全风险,这...

体育盛会热力“燃”动南粤大地 多所中小学刮起“全运风”

央视网消息:随着十五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火热进行,这场首次由三地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不仅为运动员搭建了竞技舞台,更在南粤大地的中小学校园里掀起了运动热潮。在广东广州荔湾区的鹤洞小学,正在举行“激情全运 活力荔湾”中小学、幼...

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 各地凭借自身特色文化打造多样化文旅热点

央视网消息:如何进行文旅融合发展,各地策略不同。在湖北红安,红色历史被打造为行浸式演艺,游客可以“穿越”回烽火年代;而四川阿坝州则主动“走出去”做推介,两地虽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那就是让文化“活”起来,让旅游“火”起来...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基石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

2025
11/11
11:21
浏览量: 36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婚假难休满 亟待劳动监察部门出手

婚假难休满 亟待劳动监察部门出手

冯莉有约“美丽乡村一姐梦”“企业梦”汇聚时代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冯莉有约“美丽乡村一姐梦”“企业梦”汇聚时代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中国新闻传媒集团聘知名演员、央视主持人冯莉担任首任形象大使

中国新闻传媒集团聘知名演员、央视主持人冯莉担任首任形象大使

冯莉的中国邮政图片收藏版及剧照 13611131353  冯莉有约影视传媒助力各行共同成长

冯莉的中国邮政图片收藏版及剧照 13611131353 冯莉有约影视传媒助力各行共同成长

走进北京宋庄书画院 采访院长姚海歌

走进北京宋庄书画院 采访院长姚海歌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