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拉美兴起“中国研究热”

拉美兴起“中国研究热”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时间:2024-07-31 11:17:45 | 点击:3638

  今年2月,在巴西累西腓,一名女子在中国春节庆祝活动上展示自己书写的扇面。
  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摄

  近日,首届拉美地区汉学家大会在阿根廷举行。50多名拉美汉学家和中国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化融合与开放发展:拉美地区汉学发展与区域性合作”这一主题,就拉美地区汉学与中国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行研讨。与会学者纷纷表示,随着中国快速发展以及中拉关系日益密切,拉美地区了解中国、研究中国的兴趣日渐浓厚。

  

  “汉学和中国学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日前举行的首届拉美地区汉学家大会是世界汉学家大会框架下的区域性会议,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指导,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联合阿根廷拉努斯国立大学、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何塞克莱门特帕斯国立大学共同举办。会议期间,与会者围绕西班牙语地区中文教学、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拉文明对话与跨文化交流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王卫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届大会的举办标志着中拉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期待与各位汉学家和关心支持中拉人文交流合作的各界人士继续共同努力,促进拉美各国更好了解新时代中国、读懂新时代中国。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向本报记者介绍,来自拉美地区20多个国家的汉学家参加了本届大会。此外,大会还吸引了拉美多国政界、文化界、企业界的广泛参与和高度关注,现场气氛非常热烈,与会者纷纷表达了期待了解中国以及与中国开展合作的浓厚兴趣,大会的影响力从学术领域拓展到人文交流、经贸合作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此前,拉美地区的汉学家及中国学研究者相对分散,联系不太紧密。本届大会将这些学者汇聚到一起。不难发现,如今拉美地区已经成为汉学及中国学发展的一片热土。”徐宝锋说。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的研究报告,近年来,拉美地区的中国研究发展迅速。涉华研究机构和学者明显增多,新生代研究力量整体崛起,研究议题日趋多元,成果形式多样,中国研究网络初具雏形。

  “毫无疑问,汉学和中国学在拉美受到越来越多关注。首届拉美地区汉学家大会的举办就是一个例证。”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乌拉圭分院院长安娜·加芙列拉·费尔南德斯说。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学者诺韦尔托·孔萨尼回忆称,20多年前该校成立中国问题研究中心时,研究中国是一件“很孤独”的事,但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中国。阿根廷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室副主任、研究员周志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拉美学界对中国的关注与研究呈现广维度、全方位推进的特征,其中包括3个重点领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包括中国为何能在经济、科技、生态、脱贫等诸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以及拉美国家能从中国发展中获得哪些机遇与启发;二是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全球治理观。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美国家期待中国积极发挥作用,帮助提升‘全球南方’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中国文化。拉美学界希望从历史文化层面来更好理解中国为何能在各领域实现突破,探寻中国发展背后的文化基因。”

  委内瑞拉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艾马拉·戈尔戴尔在本届大会上表示,中国在70多年里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其发展经验值得拉美国家学习借鉴”。拉美各国可以将中国作为参考,根据各自国情构建自己的发展模式。

  “我们需要对此进行研究并理解中国”

  “早在大航海时代,拉美地区就开始出现对中国的想象、描述和记录。拉美学界与中国相关的学术性研究始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作为拉美最早开展中国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为墨西哥及拉美地区培养了一批中国研究人才。”徐宝锋介绍,相比欧美等地区,拉美的汉学及中国学起步较晚,在人员力量、机构设置和学术氛围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然而,近年来,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随着中拉往来日益密切,拉美地区了解中国、研究中国的热潮日渐高涨。

  周志伟认为,拉美地区的汉学热及中国学热基于多重背景:“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中国实现快速发展,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二是中拉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各领域持续开展高质量合作,高层互访密切,促进拉美学界对中国的高度关注;三是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拉美多国落地见效,在向当地民众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为拉美学者研究中国国情以及促进中拉学界交流对话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拉美地区已有47所孔子学院和6所孔子课堂。”

  艾马拉·戈尔戴尔表示,中国在当今世界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模式,在多个领域对拉美地区产生积极影响。“我们需要对此进行研究并理解中国,以便双方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拉美日渐兴起的汉学和中国学热潮,是近年来中拉文明互鉴、人文交流合作加深的一个生动缩影。从教育交流,到文化合作,再到民间交往,中国与拉美国家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推动中拉民心相通日益深入。

  “从‘中拉文化交流年’成功举办,到‘欢乐春节’等中国文化活动走进拉美多国,再到众多中资企业在拉美地区设立办事处,中拉交流多维度、多渠道地融入当地老百姓生活之中,使拉美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与认知不断加深。此外,越来越多拉美汉学家受邀访问中国,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也被翻译成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后在拉美国家出版发行,这都有助于促进拉美地区对中国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了解。”徐宝锋说。

  周志伟分析称,中拉人文交流蓬勃开展,具有扎实基础与强劲动力:一方面,中拉双边关系稳定性强,双方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增进对话的需求大、意愿强;另一方面,中拉都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相似目标,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方面有共同诉求,这为双方加强交流、加深了解提供了动力。

  阿根廷拉努斯国立大学中拉研究中心主任古斯塔沃·希拉多也认为,拉中经济互补性强,双方合作存在很大的共同利益空间。“中国通过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来更好地利用资源,我认为中国在经济规划方面有很多可以传授的经验。”

  拉美地区汉学及中国学发展前景广阔

  徐宝锋指出,随着中拉命运共同体不断走深走实,拉美地区的汉学与中国学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不少拉美学者用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撰写了大量研究中国的著作,但尚未引进中国。相信今后如果给予拉美学者更多支持,拉美地区将成为汉学及中国学研究的一块新高地。”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阿根廷—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毕嘉宏也认为,阿根廷以及整个拉美地区的汉学及中国学研究未来可期。他介绍,目前墨西哥的中国研究较为具体丰富,哥斯达黎加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中国学研究也在不断兴起和发展。

  本届拉美地区汉学家大会期间,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框架下首个区域汉学家理事会——拉美汉学家理事会正式成立。据介绍,拉美汉学家理事会将打破地域限制,整合拉美地区的汉学及中国学资源,形成合力,为拉美汉学家及中国学研究者提供深入交流的平台,并促进中拉双方在学术研究、教育合作、文化传播等多领域的广泛合作。

  此外,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阿克塞尔·基西洛夫日前宣布成立汉学研究中心暨首个阿根廷对华联系政策硕士学位,该课程将于今年9月在何塞克莱门特帕斯国立大学以远程方式开课。

  徐宝锋表示,拉美汉学家理事会的成立有助于在拉美地区推动形成汉学家及中国学研究者的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更好实现信息共享及互动交流。“未来,北京语言大学计划在拉美多国高校设立汉学中心,推动本地化汉学及中国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此外,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邀请拉美地区的汉学家及中国学研究者访问中国,通过实地考察,对中国形成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同行进一步展开广泛交流。之后,我们也将联合拉美国家高校继续举办拉美地区汉学家大会,相信拉美学者之间以及他们与中国同行的频密交流,将使他们对中国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入,进而促进中拉之间的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

  周志伟认为,接下来,中拉可以在高校、智库、旅游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中拉高校之间可以通过教育资质相互认证等形式,进一步促进双方青年学生的交流往来;双方智库可以通过常态化对话,增强互动,提升对彼此政策的认知,为今后中拉合作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提供更多支撑;加强旅游领域的合作有助于中拉民众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认知,也是推动双方人文交流的有效途径。”

  “中拉加强人文交流,不仅将为双方在经济、科技等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扎实基础,也将为中拉政治互信提供有力支撑,进而推动中拉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事务加强对话,在重大全球性议题上保持沟通配合,携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有力维护双方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周志伟说。

(责编:李昉、郝孟佳)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江苏:如何让博物馆“热”得长久 “火”得精彩

央视网消息: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博物馆从单一的“静态展陈”模式转变为综合性的“文化体验中心”。当博物馆“开足马力”延长开放、拓展服务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运营管理的现实压力。 编辑:林涛&n...

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让博物馆更有看头

央视网消息:江苏省文旅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一年来,江苏省2家省直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121.9万人次,同比增长8.7%;上新文创...

贵州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原主任李刚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1月4日通报,据贵州省纪委监委消息:经贵州省委批准,贵州省纪委监委对贵州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原主任李刚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

南京大学发布情况说明:餐饮企业已对现有菜式供应进行调整

南京大学11月4日发布“关于第九食堂某窗口销售菜品的情况说明”:近日,学校第九食堂某窗口试运营期间提供的多元化菜品受到师生、校友和社会的关注。第九食堂部分窗口近期正处于服务升级与菜品测试阶段,旨在探索更具多样性、更能满足...

艺术类、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综合评价招生有何新要求?一文了解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特殊类型招生主要有哪些?又有哪些新要求?  《通知》中的特殊类型招生主要包括艺术类专业招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保送生、综合评价招生四类。高校开展艺术类...

“智慧”供暖服务这份“提前到来的温暖” 把民生小事办实保障百姓温暖过冬

央视网消息:近期,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持续降温,多地提前达到入冬标准。从西北、华北到东北,多个城市相继打破常规供暖时间表,宣布提前供暖。如何精准响应百姓需求?又通过哪些举措有条不紊应对冬季供暖考验?  10月以来,德州平原县...

从抽象感受变成具体指标 我国河湖保护治理有了“幸福标尺”

央视网消息:近日,由水利部制定的我国首部幸福河湖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幸福河湖”的标准是如何衡量的呢?此次发布的幸福河湖评价标准,精准聚焦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下的中小河流,此类河流数...

捷蓝航空一航班紧急降落至佛罗里达 多名乘客受伤

当地时间10月30日,央视记者获悉,捷蓝航空一架从墨西哥坎昆飞往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的航班在飞行途中突然失去高度,随后紧急降落至佛罗里达州坦帕国际机场。事故造成多名乘客受伤,其中至少3人出现撕裂伤。△捷蓝航空飞机(资料图)...

专机加油遭美企拒绝 哥伦比亚总统:终止与其合作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资料图)  当地时间10月30日,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表示,因美国制裁,其乘坐的专机在出访中东经停佛得角加油时,遭到与哥方签有合作协议的美国公司拒绝。他已下令终止哥伦比亚与该美国公司的合作。  10月...

是彗星还是外星母舰——太阳系第三位星际访客引热议

哈勃望远镜于2025年7月21日拍摄的星际彗星3I/ATLAS的照片,当时彗星距离地球约4.46亿公里。图片来源:NASA官网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  一颗名为3I/ATLAS的星际天体最近几周引起了科学界和公众的广...

2024
07/31
11:17
浏览量: 363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凝 望 黄 河》

《凝 望 黄 河》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仁言任语: 母亲

仁言任语: 母亲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