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企业风采 > 揭秘冰路征程 ——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开展

揭秘冰路征程 ——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开展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4-06-29 13:05:07 | 点击:3176

“雪龙”号、“雪龙2”号、长城站、昆仑站、中山站……6月28日,一大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国之重器”以大比例尺模型的形式在国家博物馆集中亮相。

“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由自然资源部、新华社、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深情回顾总结了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0月21日。

极地“重器”悉数亮相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港启航远赴南极洲建站并进行科学考察,迄今为止,我国已组织开展40次南极考察、13次北冰洋考察、20次北极黄河站年度考察以及多个年度的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考察,在南极建立长城、中山、昆仑、泰山和秦岭站,在北极建立黄河站和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全国共有400余家单位近万人参加极地考察。

在这40年的光辉历程中,各式各样的“国之重器”竞相涌现,为极地科考立下汗马功劳,这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在中心展区,雪白的“冰原”之上,“雪龙”号船、“雪龙2”号船、中国南极长城站(1号栋)、中山站(综合楼)、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和中国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等2船7站大比例尺模型依次排开,首次集体亮相,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极地科考方面完善的综合保障能力,引得现场观众纷纷拍照打卡。

在北部展区,“海洋六号”船、“极地”号船、“向阳红10”号船、“海洋四号”船、“J121”号船、“天惠”轮等在各次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中执行过任务的科考船只,也以大比例尺模型的方式一一展示。其中,由中国建造的大型远洋综合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1978年下水,1984年执行了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作为首航南极功勋船,向观众讲述着40年前中国人首探南极的艰辛与光荣。

南部展区展示了另一批科学考察的“神兵利器”,彰显科技自立自强。精海“极测一号”极地科考无人艇是中国第一艘赴南极考察的无人船,可自主避让浮冰、暗礁、船只等障碍物,实现快速广覆盖海域探测;“星海1000号”极地探测无人潜器由中国自主研发,在第13次北冰洋考察中,完成首次北极海冰冰底形态观测试验;“极鹰2号”无人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极地固定翼无人机遥感系统,在第32、33次南极考察中成功应用……

科研成果直观展示

“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始终把极地科学研究放在首位,注重科学研究成果为国家战略服务,并惠及国际社会。”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介绍,40年来,依托陆—海—空—天全方位立体考察体系建设,我国在极地科学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对极地系统变化的认知、评估与预测能力不断提升,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中国贡献。这也是本次展览的重点内容。

两段晶莹剔透的冰芯静静地躺在冷柜之中,在展览现场显得格外特别。它们正是中国南极考察队从昆仑站冰盖表层和浅层取得的冰芯,携带有丰富的气温、降水、大气化学成分等气候环境信息,被称作“无字的环境密码档案”,可用于古气候环境重建及变化机制研究。黑色、棕色、灰白……一块块颜色各异的南极陨石,携带着亿万年前的宇宙奥秘,在本次展览中吸引着公众的目光。

展览重点展示了近十年来我国在极地海洋学、冰川学、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等多学科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辅以极地工作者在考察中使用的部分科研设备、标本样品等,力求让观众直观感受南极科考的丰硕成果。

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极地工作者的无私付出。南极是风极、寒极、冰雪极,自然环境极端恶劣,极地工作充满艰辛和挑战。展览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真实呈现了中国考察队员在极地的工作生活状态,面对西风带惊涛骇浪时镇定自若、恪尽职守,面对冰裂隙时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在漫漫极夜和狂风暴雪中与孤独为伴……

此外,本次展览还设置了沉浸区,通过多媒体技术,观众可以从科考队员的视角,全景式地走进中国极地考察,观看“雪龙”号及“雪龙2”号劈波斩浪、破冰前行,南极大陆凛冽的“地吹雪”和天地浑白的“白化天”,滑行迁徙的企鹅和悠然自得的海豹,绚丽的极光和翱翔的“雪鹰601”飞机等。展览上,这些真实影像无不展示着极地特有的浪漫与昂扬的中国力量。

(责编:王震、申佳平)


【作者:杨舒】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巴西首都将临时迁至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举办地贝伦

  当地时间11月4日,巴西总统卢拉签署法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期间将巴西首都从巴西利亚临时迁至贝伦,时间为2025年11月11日至21日。  巴西政府称,此次首都临时迁移具有象征性和政治性,...

中国经济三季报:前三季度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

央视网消息:今年前三季度,机器人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9.5%。不仅如此,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350万套,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产量。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刘亮

新发展理念看变化丨共享发展助共富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十四五”期间,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十四五”期间...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从实验室到“实景图”:浙江科创企业如何炼就新质生产力

从读懂脑电波的智能仿生手到赋能千行百业的AR眼镜,在浙江杭州,一批科创企业正将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带进现实场景。  在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的体验空间,体验官周键佩戴智能仿生手流畅地弹奏着钢琴曲。琴音随指尖跃动,展现出脑机接口...

第八届进博会开幕在即 食品、安全保障等迎来“智慧升级”

央视网消息:第八届进博会开幕在即,记者从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本届进博会的食品、特种设备安全保障等方面都迎来“智慧升级”。通过科技赋能监管为进博会的安全有序举办保驾护航。 编辑:陈平丽 责任编辑:刘...

斩断田间窃密黑手!间谍在我国搜集农作物基因数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安全关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大局。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国粮食领域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大,违法获取我国大豆、玉米、水稻种子等农作物基因数据,给我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粮食行业:陷阱频发  亲...

粤港澳三地联动!十五运会火炬开始传递

11月2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开始。第一棒火炬手薛其坤手持火炬,从深圳莲花山公园出发。本届全运会火炬传递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个城市同步举行。  四地火炬传递路线  广州赛区的火炬传递路线突出“千年商都”...

央行为何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将产生什么影响?

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对于疫情以来违约金额在一定标准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其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也是央行首次提出“个人信用救济...

国考打破“35岁上限”,推动全社会告别“以龄取人”

10月16日发布的2026年度国考公告明确,一般报考者的年龄限制由过去的“35周岁以下”放宽至“38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上限也由“40周岁以下”调整为“43周岁以下”,两类人群的报考年龄门槛均较以往提升...

热梗流行,我们该如何用好语言?

最近,江西一名语文老师面对学生满口网络热梗、在课堂上耐心引导的视频走红网络,不少人心生共鸣:当网络热梗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该如何用好语言?  首先,需以平和视角看待网络热梗。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身份密码与社交“快捷...

2024
06/29
13:05
杨舒
浏览量: 317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越博动力深刻领读政府工作报告精神 积极深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体系

越博动力深刻领读政府工作报告精神 积极深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体系

皇城相府酒业—董事长郭新胜获得阳城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皇城相府酒业—董事长郭新胜获得阳城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十六化建承建的森拓(加纳)炼油一期项目竣工

十六化建承建的森拓(加纳)炼油一期项目竣工

十六化建承建的华鲁恒升项目竣工

十六化建承建的华鲁恒升项目竣工

区政协委员陈福容:办好企业勤奉献 用心履职展风采

区政协委员陈福容:办好企业勤奉献 用心履职展风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