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尊严:中欧共议数字人权治理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7-03 18:43:42 | 点击:787

  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后,与会中欧代表展示“有教无类”的书法作品。

  在人工智能(AI)、大数据、算法平台深刻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如何保障人类尊严、自由与基本权利,成为全球人权治理亟需回应的时代命题。日前,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与20多个欧洲国家的100多名人权学者、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及青年代表以“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人权”为主题,探讨全球技术浪潮中重塑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并达成6点共识。其中,包括秉持人权价值促进数智技术向善、以安全支撑可信数智权利环境、以开放推动全球数智权利共享、以发展促进数智权益普惠可及、以透明确保非歧视和权利及时救济、以合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汪习根就《数字中国的人权意义》与与会嘉宾进行交流分享。

  与会的中欧人权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在技术红利与伦理挑战并存的当下,中欧应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共同推动人权理念与科技发展相辅相成,在多元文明基础上共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

  人权在技术时代面临新挑战

  “我们齐聚于此,是因为共同关心技术发展对弱势群体带来的深刻影响。”西班牙知华讲堂副主席兼总理事玛尔塔·蒙托罗在发言中这样开场。她指出,在人工智能迅猛渗透日常生活的当下,人权不仅不能被忽视,反而更需重新定义与加强。蒙托罗说:“算法不能替代尊严,发展不能为不平等辩护,技术进步不能抛弃儿童、妇女、长者和全球南方的民众。”

  捷克左翼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扬·坎贝尔作题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数字权利与人权》的主旨发言。

  人类社会正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跃迁期。这场由“数智力量”驱动的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的生产方式、信息结构与社会治理体系。然而,当技术凌驾于传统规则之上,它所激发的,不仅是效率和增长,更是关于人类尊严、自由与权利的深层忧思。

  在此背景下,蒙托罗的呼吁,引发了在场中外学者对“以人为本”的共鸣和反思。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鲁广锦表示,本次以“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人权”为主题开展研讨,既是对技术革命的伦理审视,更是对“人在数字世界如何尊严生活”的理性追问。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作出努力来改进。

  “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而不是削弱个体的主权与自由。”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人权研究院院长林维认为,人的尊严是人权的起点和归宿,是大家始终共同坚守的伦理的基石。“数字权利”的提出,是回应时代变革的道德诉求,是保障人在技术社会中不被淹没。

  来自青年一代的声音更加直击伦理本质。西班牙知华讲堂青年学术团成员劳拉·苏埃罗·莫雷诺指出,人工智能缺乏对伦理道德——人类固有品质的定义。她认为,只有将伦理规则深度嵌入技术发展全过程,社会才能避免陷入算法霸权与歧视风险之中。

  事实上,具体场景下的人权保障,已经因为技术伦理“真空”面临现实挑战。保加利亚法律互动联盟国际仲裁院副主席、仲裁员迪米特尔·阿巴杰耶夫指出,算法成为塑造公共认知的重要力量,“决定了我们看到哪些内容、听到哪些声音。这不仅影响了沟通,也在重塑我们的职业路径和价值体系。”在他看来,当算法开始主导人的视野和选择空间,背后所隐藏的,便是对人权的“侵蚀”。

  更深层的风险,还体现在技术与权力的结合之中。捷克左翼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扬·坎贝尔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战争与地缘政治中展现出复杂的一面。虚假信息的去中心化传播、战争语境下的政治操控,令事实真相被遮蔽,人权保障变得更加脆弱。他警告说,人工智能不仅在“盗取”人类文明成果服务少数集团,更在悄然剥夺公众“试错”的自由。“当连失败的权利都被技术剥夺,我们也就失去了成为人的基本条件。”

  德国席勒研究所创始人、主席黑尔佳·策普-拉鲁什同样观察到,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武器化”。从伊朗到以色列,人工智能已被直接运用于军事行动,成为现实冲突的推手。“人工智能的发展远超人类伦理与监管反应的能力,它可能成为历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之一。”拉鲁什表示,“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希望AI给我们带来什么,或者是它如何促进人权的发展,这是十分重要的。”

  在全球治理层面,人工智能背后的产业垄断与资源分配不均,正在加剧全球不平等。西班牙众议院议会局第一书记、巴塞罗那大学宪法与政治法教授赫拉尔多·皮萨雷洛·普拉多斯指出,人工智能并非中立的技术工具,而是深嵌于权力、资本与地缘结构之中的系统性力量。“如果不对其加以引导和规制,技术将不再是公共利益的推动力,而可能成为加剧全球分裂的新推手。”

  中国引领数智时代人权保护

  面对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有效保护人权,成为各国的共同课题。在“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上,多位中国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在数智时代中的人权理念与实践进行了深入阐述。他们认为,中国在推进数字治理与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与安全,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路径。

  “当我们讨论隐私权保护时,我们主要还是聚焦国家的义务。”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表示,根据传统的人权保护理论,隐私权防范的对象主要是国家权力。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也应承担尊重和保障隐私权的义务。

与会代表在会场交流。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肖君拥表示,中国秉持动态平衡的治理智慧,既通过专门法规划定技术应用“红线”,确保算法透明、禁止歧视,同时通过产业基金、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为创新预留空间,避免陷入“过度监管抑制创新”或“放任发展滋生风险”的困境。

  这一平衡理念在中国的民法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清晰。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法学院院长汪习根指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的一贯立场和主张,分别庄严载入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开创了世界民法典的新范例。其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特别规定了依法保护个人信息,依法规范数据的收集、储存、传输、交易和使用。

  司法领域的数字化改革,也体现出中国推进“技术为民”的治理理念。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总工程师黄国栋表示,司法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构建了‘一张网’审判流程,全国各级法院统一使用一个平台办案办公,降低了各地法院办案中出现的规则不统一、审判流程中的审批不统一的问题,同时大模型辅助文书撰写和类案检索,补强了新疆、西藏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办案平台工具的能力。”

  在国际层面,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构建“全球人工智能人权治理共同体”。肖君拥介绍,中国正在倡导共建“人工智能人权治理共同体”,注重在全球治理中融入儒家思想中“仁”的理念,避免技术垄断,确保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的尊严。

  中国人权主张得到与会国际嘉宾的广泛认同。赫拉尔多·皮萨雷洛·普拉多斯以中国开源人工智能平台深度求索(DeepSeek)为例,认为其免费、开放的特性为“数字民主”提供了生动范例。他表示,这类技术平台为中小开发者打开了空间,也推动了数字时代的公平参与。“真正的技术进步,不是加剧垄断,而是让更多人享有平等参与的权利。”

  从文明维度看,中国人权理念的根基受到多元传统的深刻影响,成为中国兼容并包的生动注脚。意大利-中国丝绸之路文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席梅毕娜表示,中国人权观念的发展和孔子人性观的传播密不可分,孔子的思想里包含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共同体世界观,为华夏文明奠定了独特的人权理念基础。

  在数智时代全球人权格局重塑的进程中,中国人权主张不仅强调制度构建与技术治理的结合,更主张在多元文明共存中寻找价值共识。从立法到伦理,从司法到国际合作,中国正尝试以“可感知、可执行、可复制”的方式,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一个兼顾发展与权利的中国方案。

  中欧共探科技伦理合作之道

  不论是人权保护还是革新技术,都需要中欧乃至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紧密合作。如何通过对话应对技术时代下人权面临的挑战,成为研讨会上中欧嘉宾热议的焦点议题。

  与会中欧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人权”展开研讨并达成六点共识。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正如林维所说,如何在数智时代守护人的尊严与权利,是中国与欧洲国家面临的相同议题,也是各方必须共同回答的课题。中欧社会虽然制度不同、路径有异,但在重视人的尊严与主体地位方面具有高度共识。

  “我们是决定我们未来的主人。”希腊克里特大区文化参事埃莱尼·弗拉西指出,在人工智能逐渐介入决策、隐私、劳动、民主参与等多个领域的当下,中欧不仅是技术的参与者,更应成为规则的塑造者。她呼吁,中欧应在文化和政策层面加强沟通,构建新的数字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的尊严与共同价值。“尽管中欧发展轨迹不同,其维护人权责任却殊途同归。这不再是东西方的对抗,而是对话的呼吁——一种对更好未来的共同承诺。”

  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史蒂芬·布劳尔在发言中指出,历史上哲学思想早已为今天的技术挑战提供了反思路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指出,通过人类自身的发展才能应对外部世界的混乱无序。今天,面对人工智能驱动的巨大技术变革,人类同样需要主动寻找人类自身与社会之间的新关系。”他指出,中西方的哲学理念为全球技术发展提供的对话基础。

  来自国际组织的声音更加强调从文明本源出发。国际青年组织驻联合国大使和常驻观察员丹尼尔·德尔·瓦列·布兰科表示,欧洲和中国代表的是两个千年文明,虽有差异,但完全可以在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框架下共谋发展。他指出:“我们要交换数智时代对于人权的观念,以清晰的原则和共同的价值去寻找契合点。”

  来自企业界的声音则呼吁重视合作与融合的重要性。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中国联通(欧洲)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文霞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与5G融合方面已具备成熟的技术优势,愿与欧洲在绿色经济、交通物流、数字转型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欧洲是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沃土,中国则在大规模应用中积累了经验,双方联手,有望在多领域实现突破。”

  “西方尤其是欧洲应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潜在威胁。”葡萄牙“中国观察”智库主席鲁翊君指出,“当前世界需要建设一个多极、稳定的全球治理体系。中欧在人权与技术交汇点上的交流,正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四成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胡璐)记者11月4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全国冬小麦播种已过四成。  11月3日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冬小麦播种西北基本结束,黄淮海近四成,长江中下游过三成。分省看,河北基本结束,陕西过五成,...

韩国高校招生新政 拒收“校园霸凌生”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相比以往录取更注重学科成绩,今年韩国高校录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包括顶尖的首尔大学在内,多所韩国知名大学开始拒收有校园暴力记录的申请者。  据《韩国先驱报》3日报道,在2025招生季,韩国10所国立...

降本、智慧,精彩开启!透过这场年度大会 感知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明确信号

央视网消息: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将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中国通过这场“越办越好”的年度大会,向世界传递持续扩大高水...

迎接神二十乘组回家!“舱落机临人到”全方位为飞船返回保驾护航

央视网消息:按计划,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两个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神舟二十号乘组将于近日择机返回东风着陆场。11月2日晚,着陆场区组织所有搜救力量,展开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准备。  11月2日...

跨度、难度、速度硬核破纪录!点赞中国桥

近日,中国桥梁建设领域捷报频传。从广东香山大桥实现世界领先合龙,到四川嘉陵江三桥刷新转体世界纪录,再到武汉右岸大桥勇夺四项亚洲第一,三座大桥在不同维度实现技术突破,共同展现了中国基建的创新实力与硬核水准。  硬核浪漫!像...

国际人士:中国“十五五”规划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央视网消息:国际人士表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顺应历史潮流,不仅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全球治理提供更多机遇和正能量,进一步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国际人士表...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瞄准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

央视网消息: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计划于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乘组3名航天员集体亮相。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介绍了此次任务的相关...

新华时评·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华社记者胡喆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入...

济南飞大连航班因飞机故障备降青岛 山东航空通报

央视网消息:据@山东航空 微博通报,10月30日SC8412(济南-大连)航班因飞机故障,为确保旅客安全,机组按程序处置后,于18时56分安全备降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公司已第一时间调配运力执行后续航班,并于20:15分起飞...

金融监管总局:严格生命表等各类精算参数监管 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央视网消息: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发布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通知》制定的背...

2025
07/03
18:43
浏览量: 78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