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五年,内蒙古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这五年,内蒙古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了从沙漠沙地“绿进沙退”到河湖湿地润泽大地的转变。如今,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已成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这五年,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锚定“双碳”目标,勇扛“双重”重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内蒙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能源总装机在全国率先破亿。
内蒙古还陆续出台科技、能源、工业、农牧等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2021年至2024年,内蒙古全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持续降低,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下降16.5%,提前一年阶段性完成“十四五”规划控制目标,节能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飞跃内蒙古 亮丽北疆筑梦新征程
先通过航拍视角飞跃内蒙古,感受亮丽北疆交出的动人答卷。
草原清香,大河浩荡,这里是东西跨度2400公里的辽阔内蒙古。眼下,正是这片北疆大地最为绚丽多彩的时节。
大兴安岭层林尽染,林海斑斓,银白色的白桦树与金色的落叶松相互交织,构成北疆坚实的生态脊梁。
从岭巅俯瞰,额尔古纳河清澈的秋水正流淌于蜿蜒的河道间,宛如一条碧玉绸带。河水奔涌,孕育出闻名世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风吹草低,牛羊成群,茂盛的草毯一直铺展到与蓝天白云相接的天际线。
视线南移,在草原的尽头,乌兰哈达火山群以其独特的黑色身姿傲然矗立,形态各异的火山向我们敞开怀抱。
继续向西,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近年来,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泛舟湖上,但见碧波万顷,芦苇飘荡。
在内蒙古的最西边,伫立着我国唯一的沙漠类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高耸绵延,沙漠湖泊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绚丽色彩,动人心魄。
行走在内蒙古大地,既能感受到山河之壮美,更能体会到发展动能之强劲。
向沙海宣战,为大地增绿。“十四五”前四年,内蒙古自治区累计完成造林2202万亩、种草8000万亩、防沙治沙4319万亩。
动脉贯通,联结八方。集大原高铁飞驰,内蒙古西部地区融入全国高铁网;贯穿内蒙古东西的高速大通道全线贯通。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的航站楼主体建设完工,这座最高等级4F级的航空枢纽,通航后全年可满足旅客吞吐量2800万人次。
扛牢国家能源、粮食安全重任。“十四五”前四年,内蒙古煤炭年产量由10.39亿吨增长至12.99亿吨;2024年,内蒙古煤炭产量、煤炭外运量、煤炭保供任务量均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总装机在全国率先破亿千瓦,超越火电。“十四五”前四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速近3%,居全国第六;外调粮食居全国第四;牛羊肉、牛奶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十四五”前四年,内蒙古陆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超三万列,进出口总额6776亿元,年均增速均超19%。“十四五”期间,内蒙古成为全国首个陆路口岸过亿吨沿边省区。2024年,内蒙古陆路口岸货运量超1.2亿吨,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