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齐鲁师范学院:让AI成为中小学教师“好帮手”

齐鲁师范学院:让AI成为中小学教师“好帮手”

来源:科技日报 | 时间:2024-06-26 12:21:29 | 点击:3516

齐鲁师范学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研发团队正在研发作文大模型。受访者供图

齐鲁师范学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研发团队正在研发作文大模型。受访者供图

“走在绿树葱茏的山间小路上,耳边传来小鸟叽叽喳喳的歌唱,甜甜的空气令人陶醉。盘山小路高低错落,蔓延曲折……”齐鲁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三年级学生刘俊驰提交作文后,作文大模型迅速给出反馈:“作文写得很好,但建议加入更多情感元素。”

6月下旬,记者在齐鲁师范学院旁听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作文批改课。这款作文大模型的全称是“齐鲁师范作文大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它不仅能为每篇作文提供“作文总评”“结构点评”,还能给出“作文润色”的详细建议。

AI当作文老师,水平怎么样?从教16年的齐鲁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于冬燕说:“这款大模型的评价非常精准,给出的建议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事实上,作文大模型只是齐鲁师范学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齐鲁师范学院AI教研院”)科研团队众多创新成果中的一个。他们打造的AI赋能教师全场景工作,不仅涵盖课程研发、教学准备、教学执行和学生评价,还涉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行政工作等多个层面。

提供精准作文辅导

对每位语文教师而言,批改作文是一项繁重的任务。于冬燕坦言,修改一篇作文至少要5分钟,若一个班级有50位学生,那么批改全部作文将耗费四个多小时。

经过多次体验,于冬燕对大模型的评价是:“精准、实用,值得点赞。”这完全颠覆了她之前对AI批改作文的认知。她曾怀疑,冰冷的模型能否修改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然而,多次实践让她深刻感受到,这款作文大模型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让作文保持学生的独特个性,避免千篇一律。

齐鲁师范学院AI教研院院长刘斌告诉记者,作文大模型是以数百万篇学生作文、数十万道作文题目及数万份写作教材数据为基础进行训练的,确保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题材的广泛性。同时,还邀请了国内优秀的语文教研团队参与其中,制定了作文评价及批改的标准,并遴选了数百名作文数据标注员精心标注,保证了模型训练数据的准确性。

为何构建作文大模型?齐鲁师范学院AI教研院教师李成飞表示,作文因主观性强且在考试中占比较大,一直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家长普遍感到辅导孩子作文十分困难,无从下手;而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时,由于时间紧迫,往往不能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作文内容。作文大模型的出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的作文批改与辅导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作文批改只是AI赋能教师的一个场景。齐鲁师范学院的科研团队正致力于将AI技术应用于更多教育领域,为教师提供更全面、更智能的支持。

生成课堂教学“画像”

李成飞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输入到大模型中,十几秒之后,一幅包含“群山上的明月、窗边的床榻、洒在地面的月光”等诸多要素的唯美画面展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AI技术,根据古诗内容,展示符合孩子们理解能力的图画或动画场景,从而帮助他们更直观感受古诗的意境。”李成飞说。

对教师而言,大模型带来的便利远不止于此。李成飞举例,在教学研发方面,只需输入相关课程需求,教学PPT和教案便能一键自动生成,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精准而高效的服务。

此外,教师可通过AI模型精确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AI还能实时采集教师授课的语音,将其转化为文字,通过后台的综合分析来评价教学效果。同时,AI会记录整个课堂过程,重点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PPT展示效果、师生互动以及课堂氛围等,并最终形成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准“画像”。

教师评价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认为,从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科学的评价观念有待普及,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评价方法也需进一步改进。人工智能为教师评价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据了解,齐鲁师范学院已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齐鲁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林松柏介绍,通过AI的辅助,能发现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个体差异,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指导和优化意见。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能推动教育评价现代化,探索新时代教育范式,让高校教师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更好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张淑芬)

(责编:郝孟佳、李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原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李世英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据甘肃省纪委监委消息:原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李世英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甘肃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编辑:戴萌萌 责任编辑:刘亮

“文旅+”跨界玩出新花样:追演唱会游全城 打卡剧综取景地

戴上MR眼镜一秒穿越古蜀国——在三星堆博物馆,除了欣赏文物还可以体验考古;在济南看完周杰伦演唱会,凭借票根五折购买了九如山休闲旅游度假区的门票,顺路游玩;追完热播剧《北上》,立刻动身前往昆山巴城,打卡剧中同款运河码头与茶...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四成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胡璐)记者11月4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全国冬小麦播种已过四成。  11月3日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冬小麦播种西北基本结束,黄淮海近四成,长江中下游过三成。分省看,河北基本结束,陕西过五成,...

韩国高校招生新政 拒收“校园霸凌生”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相比以往录取更注重学科成绩,今年韩国高校录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包括顶尖的首尔大学在内,多所韩国知名大学开始拒收有校园暴力记录的申请者。  据《韩国先驱报》3日报道,在2025招生季,韩国10所国立...

降本、智慧,精彩开启!透过这场年度大会 感知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明确信号

央视网消息: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将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中国通过这场“越办越好”的年度大会,向世界传递持续扩大高水...

迎接神二十乘组回家!“舱落机临人到”全方位为飞船返回保驾护航

央视网消息:按计划,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两个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神舟二十号乘组将于近日择机返回东风着陆场。11月2日晚,着陆场区组织所有搜救力量,展开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准备。  11月2日...

跨度、难度、速度硬核破纪录!点赞中国桥

近日,中国桥梁建设领域捷报频传。从广东香山大桥实现世界领先合龙,到四川嘉陵江三桥刷新转体世界纪录,再到武汉右岸大桥勇夺四项亚洲第一,三座大桥在不同维度实现技术突破,共同展现了中国基建的创新实力与硬核水准。  硬核浪漫!像...

国际人士:中国“十五五”规划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央视网消息:国际人士表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顺应历史潮流,不仅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全球治理提供更多机遇和正能量,进一步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国际人士表...

神舟二十一号飞船瞄准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

央视网消息: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计划于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乘组3名航天员集体亮相。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介绍了此次任务的相关...

新华时评·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华社记者胡喆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入...

2024
06/26
12:21
浏览量: 351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