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民视点 > 铭记抗战伟大胜利 共筑人类美好未来

铭记抗战伟大胜利 共筑人类美好未来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5-07-13 16:56:19 | 点击:772

  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这场胜利不仅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与独立,更是重塑了世界政治格局,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应当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正确二战史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根基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伤亡超过1亿人。其中,中国和苏联作为亚洲和欧洲主战场,分别付出了超过3500万、27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和处境最艰难、付出代价最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战历史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记忆,尊重历史真相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必要前提。值得警惕的是,否认二战成果、篡改二战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不断以各种面目卷土重来,妄图重构符合国际政治博弈私利的历史记忆。例如,日本长期鼓吹所谓“受害论”,西方一些国家将德波战争作为“二战起点”,有的国家近年来在二战叙事中过度强调自身作用。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情感,更破坏了国际社会的互信基础,侵蚀着国际合作的历史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共同坚持正确二战史观。正确二战史观着眼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强调各国、各民族的命运相连,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只有各国秉持正确二战史观,方能打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历史悲剧循环,真正做到以合作取代对立、以共赢化解纷争。

  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保障

  现行国际秩序是二战后国际社会基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建立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与运行机制,其要旨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80年来,这一国际秩序通过安理会协调、国际法约束等手段,成功避免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有效维护了全球总体稳定;推动全球GDP总量从1960年的约1.37万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约106.17万亿美元,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将人的尊严与权利上升为国际共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层出不穷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冲击当前国际秩序,不仅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分裂对立,更让世界经济复苏蒙上阴影,最终损害的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共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真正实现同呼吸、共命运。这一愿景的最终实现,需要各国大力弘扬联合国宪章精神,忠实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始终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国际安全治理、发展合作、人权保障等领域的核心作用,推动现行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让和平与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各国人民。

  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支撑

  公平正义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道义基础。二战的胜利,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对法西斯主义侵略者的军事胜利,更是文明进步对野蛮反动的道义胜利,彰显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终会驱散黑暗的历史铁律。在国际政治中,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核心要义在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确保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能平等地参与全球事务,享有公正的发展机会。当下,少数大国惯以“自由”“民主”“人权”为名,行霸权干涉之实,这种全方位的霸权行径严重破坏了国际公平正义,使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共同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是国际社会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国际社会应坚守公平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升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历史的记忆和真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带给我们的启迪永远映照现实、昭示未来。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各国更应秉持“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态度,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共同推进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携手开创美好世界新纪元,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作者王新影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孔祥琦系该院博士研究生)

  王新影 孔祥琦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3日 03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剧透·抢“鲜”解锁进博会亮点 新赛道、新技术、新服务集中亮相

央视网消息: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连续8年举办的进博会,2025年都有哪些亮点?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如期举办。届时,全球企业目光将再次...

“指尖办”“好来快走”“中转无忧”……创新举措“组合拳”彰显数字中国开放效率

央视网消息:11月3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10项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服务政策举措,覆盖人才跨境流动、证件办理、通关便利、过境政策等多个领域。创新举措“组合拳”,不仅是通关便利的再次升级,更是中国坚定敞开大门、深度融入世界的生...

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央视网消息:据央行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双方再次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国...

第一观察丨携手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

  当地时间11月1日下午,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州博物馆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举行会谈。习近平主席就开辟中韩关系新局面提出四点建议——  加强战略沟通,夯实互信根基;深化互利合作,拉紧利益纽带;提升国民感...

俄外交部发言人:向乌提供“战斧”导弹无助于解决冲突

10月31日,据数名知情的美国及欧洲官员透露,在美国国防部评估认为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不会对美国库存造成负面影响后,美国国防部已经向白宫开绿灯,将最终政治决定权交给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

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门:完善免税店政策 支持提振消费

央视网消息:10月30日,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门发布通知,明确自今年11月1日起完善免税店政策。通知明确,优化国内商品退(免)税政策管理,积极支持口岸出境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销售国产品,鼓励免税店引入更多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

美国政府“停摆”:众议院员工工资将停发 食物分发点承压

央视网消息:美国政府“停摆”10月30日进入第30天,据央视记者获悉,美国众议院工作人员收到通知,将无法领取原定于10月31日发放的薪水。而随着领取免费食物的联邦雇员越来越多,一些食物分发点倍感压力。 编辑:常...

壹视界|习主席的“亚太主张”:开放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

跨越太平洋,见证新机遇。  不久前,一批产自拉美的展品经由“钱凯—上海”海上通道运抵上海,进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布展。2024年,正是在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期间,...

中美元首釜山会晤,习近平这些话掷地有声

扫二维码 访问央视网

学习手记|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

  应韩国总统李在明邀请,习近平主席将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  此访是习近平主席时隔11年再次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李在明总统就任后中韩元首...

2025
07/13
16:56
浏览量: 77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5年中秋节快乐

2025年中秋节快乐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骄阳八月,随州消防进万家

骄阳八月,随州消防进万家

机关大楼-goodbye!

机关大楼-goodbye!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