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要闻快讯 > 让公益行动为铸魂强师注入更多新力量 点亮烛光 传递希望

让公益行动为铸魂强师注入更多新力量 点亮烛光 传递希望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1-11 13:46:36 | 点击:550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如何提高队伍整体素养?怎样开展高质量教师培训?希望工程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教师队伍。

与城市教师相比,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受限较多: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参加专业培训机会有限、接触新理念新方法的途径较少,使得他们难以快速取得教学水平的提升。

汇聚社会各界公益力量,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近年来,希望工程通过教学培训、资金支持、激励宣传等各类公益形式,坚持用行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助力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帮助更多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点亮烛光,为乡村教师成长赋能

教育不仅能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更能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带来希望。扎根乡村教育一线,无私奉献近30年,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板蚌乡麻栗小学乡村教师张忠明的事迹,在“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十年回顾暨第30期“烛光课堂”开班仪式现场,获得阵阵掌声。

“时间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我希望孩子们多学知识,改变家乡,改变‘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张忠明说。

以前当地群众生活困难,还在当代课教师的张忠明经常为学生垫付书费学费,“那时一个月工资仅70元,只要孩子能上学就行”。

外面来的老师,很多都待不住。张忠明有机会出去,他却放弃了,“我家就是这里的,我要守在这里”。这些年,他数次去学生家里家访,“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读书无用论’思想根深蒂固。‘反正以后我们也是当农民的,读不读书无所谓’,很多孩子到初中就跟随父母去打工了”。

家长的观念和孩子们无知的话语深深刺痛了张忠明,他立志改变当地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

让张忠明高兴的是,来学校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但原来的校舍无法容纳那么多学生。张忠明没犹豫,“建学校是为了自己的家乡,也是为了子孙后代”,2012年、2016年他两次捐赠自家使用的土地支持学校扩建。

今年,这名从教近30年的乡村教师入选“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获得了一份沉甸甸的奖励——第十届“烛光奖计划”奉献奖。

在全国范围内推选资助一批优秀乡村教师,采取资助、培训一体的运作模式,支持教师扎根乡村,助力乡村教育发展。自2013年“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发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已资助和奖励了来自全国23个省份的3800名优秀乡村教师,投入资金超4700万元。

入选“第十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的优秀乡村教师还能参与为期一周的教师培训。从思政课堂、管理能力提升,到科技赋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完备齐全。来自五湖四海的乡村教师,终于有机会现场聆听专家大咖的授课。

中央党校专家的思政课带领乡村教师回溯历史,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领导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案例和推广举措的解读,让老师们备课授课有了抓手;资深心理咨询师为老师们传授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学知识让他们觉得受益匪浅;和第七届“TCL希望工程烛光计划”创新教师获奖者、湖南省隆回县岩口镇天壁完全小学校长陈勇交流,让老师们倍感亲切。

张忠明一节不落地听完了所有课程,“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短短一周的培训,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搭建起交流的桥梁。他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培训,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得以提升,同时开阔了思维和眼界。

“我将把这次培训的收获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帮助乡村学生更好地成长。”张忠明说。

同时,各级青基会积极开展乡村教师研修、深化教师培训,为乡村教师提供新助力。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老师,希望豫见你”易道公益项目,精准服务县域教育发展,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每年组织教师开展3期专家入区教学培训,帮助乡村教师更好地理解统编教材,并选取部分优秀乡村教育者走进北京重点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教案教学设计”跟岗培养,用一年时间在一个县域深入开展教师培训项目,充分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扎根基层,为乡村教师队伍赋能,让乡村教育强起来,让农村孩子“上好学”。

为爱添色,让乡村美育课堂更专业

为了让乡村孩子实现彩色梦想,河南南阳的教师王天锐踏上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修行路”。王天锐说:“为爱添色,我想把更多希望和美好带给乡村的孩子,让新的梦想开花结果。”

在“为爱上色”快乐美术教室公益课堂上,数十名来自全国各地乡村小学的美术教师,怀揣乡村美育的赤诚之心,开启了为期5天的培训之旅。

为了将更专业的美育知识带回乡村,他们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吃透每一个知识点。

授课导师辜敏觉得:“只有拥有发现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教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美育的未来,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

非遗竹编、水彩画、水墨画、剪纸……参加培训的美术教师在体验中收获满满。“这次培训让我收获良多,在新课程标准下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也认识到了观念和思维的重要性。”来自四川邛崃的美术教师张伶在课程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悟。

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美术教育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乡村,美术课程被边缘化,缺少有力的师资力量是乡村地区美术教育贫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强化美育这一教育环节,自2009年起,“为爱上色”快乐美术教室公益项目通过美术培训为乡村教师赋能,帮助乡村教师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拓宽思维。他们将在培训中获取的前沿美术知识带回学校,教授更多学子。

来自宁夏同心县王团镇张家湾希望小学的教师田悦,在2022年参加过“为爱上色”美术教师培训,如今她已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教学中。“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又服务于乡村,却从未站在艺术层面上好好欣赏乡村独特、淳朴的美。‘为爱上色’专业化的美术培训,帮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欣赏身边的美,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田悦说。

美育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多样的审美活动,充盈孩子们的情感、丰富孩子们的想象。

多觉联动教学法、课堂律动的设计、体验式学习、小学合唱音准的形态化训练、学校合唱团的组建、礼乐弦歌四弦琴的演奏方法……在第492期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班上,来自辽宁、浙江、福建、云南4个省份的54名乡村小学音乐教师,通过讲座、工作坊、现场学习、小学音乐课观摩、专家现场点评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学习。

“这次培训,改变了我在上音乐课时的很多固定思维,老师教学中加入律动、音阶和声等内容,使音乐更加直观形象。”来自福建的教师曾庆堤感慨。辽宁的教师姚超也觉得,音乐教育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教育是一条很长的路,学生如此,师者更是,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经验,打造更好的课堂体验,守住本心,一往无前”。

课程告一段落,辛勤的园丁踏上归途,他们将以全新的美育课堂为沃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关于音乐和绘画的种子,静待美育之花绽放。

守护心灵,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中的短板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我总觉得孤独”“我感觉父母很陌生,他们每次来电话,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在乡村学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与父母的交流等因素,这些孩子更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甚至产生沟通障碍等问题。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给予学生关心关注。加快培育乡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开设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课程,是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中的短板”、提升留守儿童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如何让心理教师的工作被重视、被看见,让心理学知识在乡村学校得以普及?希望工程汇聚各类社会公益力量,为这项事业坚持了10多年。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到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乡村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先后接受了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班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方面的培训。

为提高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农村青少年、特困学生及问题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和帮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2020年起,启动了“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计划”,以乡村教师为纽带,在云南兰坪县、河北滦平县两县打造集乡村教师培训、希望工程特色心理课程进校园、线上跟踪管理、落地活动成果展示、制定激励机制、项目评估六位一体的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为乡村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种子教师,推动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带动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2024年8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办,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团兰坪县委、兰坪县教育体育局联合承办,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提供专业支持的“关爱心灵·筑梦未来”——希望工程心理健康乡村教师培训班在兰坪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顺利举办,兰坪县各中小学的168名专兼职心理健康乡村教师参与培训。

在为期3天的线下集中培训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围绕“积极心理学”这一核心理念,精心设计诸多精品课程。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传授前沿心理教育知识。培训特别增设互动环节,鼓励受训教师分组讨论、分享经验,锻炼受训教师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处置能力,识别心理困扰、实施科学干预等关键技能。

云南希望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紧密围绕青少年实际需求,依托公益慈善力量,持续深化实施各类针对乡村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探索更多元化、精准化的公益服务模式,为青少年搭建更加坚实的成长平台,点亮希望之光,助力他们健康成长、勇敢追梦。

责任编辑:白珂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遭遇“口头开除”能否一走了之?

阅读提示  现实中,有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口头通知“回家等消息”“明天不用来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该如何应对?用人单位“口头开除”的决定是否有效?  法官提醒,遇到“口头开除”的情形,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沟通了...

在中国,为中国,惠全球!从“生根”到“深耕” 外企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

央视网消息:第八届进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场全球经贸盛会中,有两家国际农业企业——新西兰佳沛与美国嘉吉引人关注,他们都进博会连续八年参展的“全勤生”,亮眼成绩单诠释了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的故事。在新西兰佳沛展台,一颗...

打好保供“组合拳” 多措并举保障“迎峰度冬”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我国将采取多项举措确保今年冬天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在煤炭生产方面,加快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建设,持续做好煤炭供需及价格动态监测分析。10月以来,全国煤炭日均调度产量持续处于1200万吨以上的...

瓜果飘香好“丰”景 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繁荣图”

央视网消息:瓜果飘香季,秋粮丰收时。各地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全国秋粮收获过九成 冬小麦播种过四成眼下,全国秋粮收获过九成,冬小麦播种过四成。其中,东北秋粮收购进入高峰期。在黑龙江双鸭山的收粮现...

历届之最!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扩大到120万平方米

11月4日,2025—2026年黑龙江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在哈尔滨召开,会上相关负责人向公众介绍了今冬哈尔滨的冰雪游玩亮点。  冰雪景区量质齐升  哈尔滨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  哈尔滨冰雪大...

美国政府“停摆”进入第35天 追平史上最长纪录

  △资料图  随着美国东部时间进入11月4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35天,追平美国史上最长“停摆”纪录。在过去的30多天里,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僵持不下,在国会参议院的13次投票中均未能通过共和党提出的一项临时拨款...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徐宪平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徐宪平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徐宪平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纪法意识淡薄,对抗组织审...

最高法发布6个建设工程质量保护典型案例

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为引导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强化质量观念,增强底线意识,充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最高人民法院11月3日发布6件建设工程质量保护典...

马尔代夫实施“世代禁烟令” 外国游客也需遵守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马尔代夫卫生部11月1日宣布,当天起对出生于2007年1月1日及以后的人员实施“世代禁烟令”,禁令适用范围包括外国游客。  法新社报道,马尔代夫由此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实施“世代禁烟令”的国家。按英国...

美法院下令政府限期提交食品援助金支付计划

资料图  总台记者获悉,当地时间11月1日,美国罗德岛州一联邦法院下令,政府必须在11月3日之前提交一份计划,确保全额支付食品援助福利金,或至少在11月5日之前支付部分福利金。  当地时间11月1日,美国政府“停摆”进入...

2025
01/11
13:46
浏览量: 55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