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记红色文化传承人 ——高贵福

记红色文化传承人 ——高贵福

来源:每日新闻网 | 时间:2023-09-26 20:58:09 | 点击:34155

每日新闻网报道:(撰文:高安    摄影:李新新)  近日来自毛泽东身边工作的老同志曾文、刘纪春、孙振发、马全发、侯桂珍与新华社退休职工李新新等老同志受邀来到阜阳高贵福的红色收藏馆学习、参观并指导工作。对高贵福一位下岗工人几十年收藏和弘扬毛泽东思想给予高度的评价。

高贵福今年63岁,十多岁就开始接受红色基因的熏陶,一直到今天成为一个红色的收藏家。

这种111111111111111.png

记红色文化传承人一 高贵福(左一)与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介绍收藏工作的经历                  

一、苦难的童年

高贵福出生在阜阳三角洲,兄弟姐妹共七个,加上父母共九口人,他排行老二算是家中的主要的劳动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只能跟随父亲靠苦力养家糊口,父亲经常给他讲述八路军过河摆渡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种子。闲暇之余,看战争题材的小人书是他最大的快乐,于是就把这些小人书利用手中的零花钱换取,偷偷地珍藏在家中的床底下,作为宝贝百看不厌,也成了他童年最大的乐趣。

这种222222222222222.png

杨桥居委会第一书记陈瑞(右一)孙振发(右二)马全发等来宾在观看收藏品

七八年代十多岁的高贵福就奔波在拉板车、装卸货的苦力劳动的路上。风餐露宿、食不果腹。不仅解决了温饱,更重要的是使他获得很多有关毛主席的珍贵物品和资料,从而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

这种33333333333.png

毛泽东身边的警卫战士刘纪春(右一)、曾文(右二)、孙振发(右三)、马全发(左一)、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侯桂珍左二)来到收藏馆参观                          

二、不忘初心  创业前行

20出头的他内招成了一名装卸工,在火车站、码头成了他工作的场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拉板车、掏过粪、打烧饼,砸过石子,卸一个火车皮只是10元钱,需要一夜的工作。当他攒够2600元钱,通过学习获得了驾驶证,有了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走南闯北、都市乡村、田间地头,都有他收藏的足迹。家人的不理解,艰苦的生活全都压在心底,这样能够坚持三十年实属不易,令人敬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吃糠咽菜都可以,就是不忘初心。成为毛主席的敬仰者、追随者、收藏家。据了解高贵福收藏了几万件藏品。

这种4444444444444444.png

安徽省财政厅驻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杨桥居委会第一书记陈瑞(右一)与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同来到收藏馆参观  

三、牢记使命  潜心学习   

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高贵福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斜斜,识字、写字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是他知道毛主席的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从听到说到抄写再到独立去写,寒来暑往,每天坚持从不懈怠,不知用坏了多少笔头。对于一个从58岁开始识字、学习,简直是奇迹,他现在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讲到武昌起义;从红军四渡赤水到延安会师;从毛楚雄讲到杨开慧;从刘胡兰讲到黄继光,条清缕晰,俨然成了一名历史老师,他说我是用余生讲好红色故事,保护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这种5555555555555555.png

毛主席的警卫战士曾文(左一)和孙振发(右一)在展览管参观

习近平在2021年6月25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就红色文化有如下论述: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深入开展红色资源调查,加强科学保护,要打造精品展成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这种666666666666.png

收藏家高贵福与毛泽东身边工作的老同志等同志在展览馆合影

高贵福是一个普通下岗工人,也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能够坚定不移用他毕生精力和心血,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令人称赞。他觉得是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他更大的梦想是让红色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这种7777777777777.png

毛泽东身边工作的老同志与收藏家高贵福等工作人员合影

 

撰文:高安    摄影:李新新   编辑:王明  审核:同期声

 

                            2023年9月23日

 

【作者:撰文:高安    摄影:李新新】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不同地域、独具特色、历史悠久 中国6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获授牌

央视网消息:10月31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仪式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中国6项遗产获粮农组织授牌。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 保护生物多样性此次获授牌的我国6项农业文化遗产身处不同地域,独具特色。河...

11月起施行,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生活

注意!2025年11月起  将有一批新规施行  涵盖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  快看看哪些将影响你我生活  ↓↓↓  年满13周岁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  11月10日起,年满13周岁女孩免费接种2剂次双价HPV疫苗。  自...

全球最大、全球首台!中国海上风电加速挺进深远海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山东东营成功并网发电,全球首台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机安装完成。中国海上风电接连刷新世界纪录,加速挺进深远海!  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  10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的26...

鼓励中小学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工人日报讯(记者于忠宁)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教育部日前发布10条措施,其中包括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等。  “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措施提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

养老驿站升级,家政人员暖心

今年,北京市东城区创新推出“养老+家政”一体化服务模式,将全区48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全部纳入“养老+家政”服务网络,增设“家政服务人员爱心角”,家政服务人员可以在这里喝口水、歇个脚、充个电。  近日,奔波在城市楼宇间的家...

今年1至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57万人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记者10月29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面向重点群体就业精准施策。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5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8%,就业形势保持总体...

前三季度我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506亿人次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交通运输部10月29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完成跨区域人员流动量506亿人次,同比增长3.1%。其中,铁路、民航客运量分别完成35.4亿人次和5.8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和5.2...

民生消费添保障!市场监管总局探索推进产品质量分级

央视网消息:据市说新语微信公众号消息,日前,市场监管总局指导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了“分级赋能·品质焕新”——平湖市羽绒服产品质量分级成果发布活动,着力强化区域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产品质量分级实践探索,推动羽绒服产业发展...

工信部通报!这42款APP及SDK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

央视网消息:据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消息,根据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

习近平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

习近平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蔡奇参观展览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7日上午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  中...

2023
09/26
20:58
撰文:高安    摄影:李新新
浏览量: 3415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