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大赛道铸就500亿元产业新蓝图

成都自然博物馆门口,“成都造”人形服务机器人与游客互动。
打造4大品牌赛道
国产智能芯片“生态高地”
数据传输“光速之城”
智能原生产品“智造基地”
具身智能“安全卫士”
9月29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加快应用普及的同时,《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正式发布,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的发展目标。
《方案》立足成都优势和特色,自发布以来在业界引起热烈反响。那么,在《方案》制定的背后,蕴含了哪些深层布局?将为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怎样的路径指引?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10月23日对此进行了解答。
为何布局?
从“为国铸剑”到“顺势而为”
从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到阅兵场上的“无人机甲”集群,当下,一场以“智能化无人装备”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加速。从翱翔天际的战机,到实现核聚变放电的“中国环流三号”,从航空航天到精密仪器,数十年来,成都持续为国“铸剑”。
近年来,具身智能加速兴起,其对产品的要求,与成都的产业优势高度契合,无论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精密制造,还是“高技术集成”的创新实力,都为“特定场景”的极致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具身智能的本质,是赋予智能体“身体”,使其在真实物理世界中交互执行任务。无论是医疗康养、抢险救援,还是矿山开采、高空作业,都极具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但又必须精准可靠,远非平常的标准化生产所能满足。
此刻,成都数十年锤炼出的应对复杂、非标、高性能订单的制造能力,正从一项隐藏的“特色优势”,变为市场亟需的“核心实力”。“成都选择具身智能,是厚积薄发、也是顺势而为。”该负责人表示。
如何推进?
打造四大品牌赛道完整产业生态
作为全市布局的重要产业链,成都人工智能产业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高速增长,实现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产业链全覆盖。
据介绍,此次《方案》聚焦智能芯片、光通信、智能制造、智能安全4个领域,提出了打造国产智能芯片“生态高地”、数据传输“光速之城”、智能原生产品“智造基地”、具身智能“安全卫士”四大品牌赛道,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的“关键一步”。
强化“芯”火力量。据了解,成都已聚集了成都海光、摩尔线程等智能芯片企业400余家,无论是成都海光保持营收50%以上高速增长、还是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营收连续3年保持10%以上增长,无一不在展现着成都智能芯片赛道的创新生态和发展潜力。
《方案》明确,将以“自主可控+场景牵引”为核心,重点布局人工智能芯片,开发感知、控制、电机驱动、智能运算等专用控制芯片超30款,打造自主多元的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生态。
提升“光”芒能级。作为一家诞生于成都、跻身全球前三的光模块企业,新易盛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4.37亿元,同比增长282.64%。成都,正逐步实现从产业链“参与者”到关键环节“技术输出者”的转变,在全球光通信赛道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方案》提出,成都不仅要推动1.6T光模块实现量产,还要攻关3.2T光模块,通过推动企业与电子科大、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等高校院所合作,协同攻关硅光芯片、CPO、LPO等核心技术产品,巩固全球重要的光通信产业基地地位。
有何应用?
六大领域场景推动技术与城市融合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的初步发展目标。
对此,《方案》立足成都行业优势,以医药健康、低空经济、城市治理、文旅、商业零售和教育六大优势领域为牵引,描绘具身智能赋能经济社会“新蓝图”,探索具身智能应用新业态。
比如,在“生命守护”场景中,成都拥有百利天恒、科伦博泰等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对具身智能在药物研发、实验操作等环节的深度应用形成强力支撑;依托华西医院这一世界级医疗平台,为博恩斯、与睿创新等企业的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提供“首试首用”场景;中科源码、羿生医疗、布法罗等企业研发的养老助残机器人“拳头”产品,通过精准的技术赋予医疗以“温度”。
又比如,在“御风翔空”场景,中航无人机、纵横股份攻关“群体智能”,沃飞长空的eVTOL开辟空中航线,民航二所、川大智胜引领空域管理,为未来低空经济发展建立“交通规则”,工业无人机“第一城”的行业地位不断夯实。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供图
(责编:袁菡苓、罗昱)


浏览量:
17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