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新闻杂志要闻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每日地方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群众来信 > 多地高温持续—— “超级夏天”会成常态吗?

多地高温持续—— “超级夏天”会成常态吗?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4-07-04 11:18:25 | 点击:4023

连日来,黄淮海持续高温少雨,部分地区旱情仍在发展。图为山东省肥城市通过蓄引提调相结合的办法,多措并举抢灌溉、保苗情。 新华社发

连日来,黄淮海持续高温少雨,部分地区旱情仍在发展。图为山东省肥城市通过蓄引提调相结合的办法,多措并举抢灌溉、保苗情。 新华社发

近日,多地迎来高温天气,图为中铁十二局工人在河北雄安新区大河片区安置房项目建设现场洗脸解暑。 新华社发

近日,多地迎来高温天气,图为中铁十二局工人在河北雄安新区大河片区安置房项目建设现场洗脸解暑。 新华社发

连日来,我国北方持续受到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影响。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接连出现了40℃至43.3℃的极端高温,同时,我国山东、河北、天津、江苏等地的2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也突破了6月上旬的极值,中央气象台的高温预警持续拉响。今夏为什么这么热?高温背后,城市该如何降温?我们又该如何适应?

今夏有多热?

进入6月以来,我国北方高温天气来势汹汹。6月12日,河北东北部和中南部、北京、天津、山西中南部、陕西、河南、山东中西部、湖北中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东部、宁夏北部及新疆吐鲁番等地部分地区出现35℃至39℃高温天气,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中北部局地更是达到了40℃至42.2℃。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已达到或超过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河南与河北更是发布了全省范围最高等级的高温红色预警。

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我国高温预警分为三个等级,由弱到强依次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我国气象业务系统使用35℃作为阈值来定义高温事件,如果高温天气持续3天及以上,则被称为热浪,发布黄色预警。当前中央气象台连续多日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则意味着过去24小时内我国有多个省(区、市)的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升至37℃以上,且这些地区的高温范围可能将进一步扩大。

据中央气象台预测,未来多日,我国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发展。华北大部、黄淮、陕西中北部、山西中南部、苏皖北部、湖北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新疆南疆盆地等地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其中,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可达40℃至42℃以上。

那么,本轮北方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的成因是什么?

地球为何越来越热?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近日发布报告称,全球平均气温已连续12个月(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打破相应月份的历史最高气温纪录。当前全球变暖引起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广发、强发、并发。全球变暖提高了夏季的基础温度,引发更频繁、极端和持久的热浪。

除了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我国北方近期的持续高温天气密切相关。近期,华北、黄淮等地受到高压暖脊天气系统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导致空气增温显著。此外,下沉气流引起晴朗少云的天气,使太阳辐射更多地到达地面,从而增温地表和近地面大气。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流失,形成干旱,干燥的土壤又进一步加速局地高温,形成恶性循环。

在全球尺度上,全球平均气温与热带中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关系密切。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温暖的西太平洋海水向东扩散至中东太平洋,向大气中释放热量,导致全球天气模式发生转变,极端天气频发,这也是全球气温屡破纪录的成因之一。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显示,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于去年12月达到峰值,为一次中等强度的事件。自今年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处于持续衰减阶段,并于5月结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影响的终止。由于热带三大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厄尔尼诺衰退年的夏季,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偏西偏北,菲律宾以东容易产生反气旋式环流异常,进而加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导致我国极端天气发生风险加剧。

城市如何适应高温?

高温热浪是对人体健康最具威胁性的极端事件之一,可以直接导致中暑、热射病等与高温相关的急性健康问题,而湿度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许某地的气温并不是特别高,但当它与高湿度结合起来后,便会加重闷热感,让人体的蒸发冷却机制失灵,进而诱发潜在的疾病。

除了个人健康威胁,高温热浪也将愈发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柳叶刀》2021年度《倒计时:追踪健康与气候变化进展》报告称,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而老年人和1岁以下的婴儿是最容易受到极端高温天气影响的群体。报告同时指出,当前不断上升的气温,给各种传染病提供了进化和扩张的机会。科学家们认为,全球变暖能够增加真菌生存环境的平均温度,这将帮助它们更容易地入侵人体。此外,携带病毒的蚊子在变暖的未来将逐渐向温带与高海拔地区迁移,科学家们估计,如果未来碳排放量没有减少,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近90%的人口面临疟疾和登革热的风险。

面对极端高温天气,该如何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健康?

首先,对于必须在高温下工作的人员,应尽可能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再者,城市中有大量高温敏感人群,如老人、孕妇、儿童和残障人士。高温到来之前,应通过预警尽可能减少他们在高温天气中的户外暴露。通过提前预测和报道高温热浪事件,重点关注和服务这些高温敏感人群,并提供防暑降温指导。

在城市层面,关于如何减缓和适应极端高温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在法国巴黎,当地政府通过研究城市热岛的范围和影响,利用社区降温措施设置了“城市冷岛”。具体而言,每一位巴黎市民在夏天如果感觉不适或发生中暑,只需步行7分钟以内即可抵达最近的一个“城市冷岛”,这些冷岛包括城市公园、公共喷泉和公共图书馆等。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城市中心商业区通过增加绿色基础设施来增添树荫,从而实现降温的目的。在美国芝加哥,建立了全球首座水上生态公园——“野外一英里”项目。该项目在芝加哥河中开发了一片自然栖息地,利用原有的河道墙支撑这块漂浮的湿地和水生栖息地,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该公园也成了一个基于教育、艺术和娱乐的活力社区,为皮划艇爱好者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并为多种物种和传粉昆虫提供了栖息地。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当地通过在校园、政府等公共机构增加清凉屋顶、清凉人行道、清凉墙壁和城市植被来缓解城市高温热浪。同样,美国纽约也开展了“清凉屋顶”计划。该计划优先在最易受热的社区安装反光屋顶涂料,以帮助降低温度,减轻高温热浪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据统计,该计划最高可使室内降温30%左右,并减少10%到30%的空调开支。

此外,在2018年,美国纽约市“恢复与韧性办公室”制定了《纽约气候韧性设计准则》;在2019年,美国纽约市“能源研究和发展局”发布了《气候变化适应报告》,针对极端高温、寒潮、暴雨、洪灾、干旱、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风暴七种极端气候进行了观察和预测。该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韧性恢复的工具和方法,包括政策规划、社会项目、工程项目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2022年6月,我国也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未来热浪将更加频繁?

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气候变化正越来越频繁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21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过去10年的平均温度是过去12.5万年以来的最高。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预计未来高温热浪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高温导致的死亡和疾病也会显著增加。

面对未来的“高温新常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从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制定了相应政策。气候减缓治本,气候适应治标。治本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给地球降温;治标是在问题难以完全解决的情况下,采取防御性措施。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其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并努力将温升幅度限制在2℃以内。尽管各国政府制定了各种计划以减缓全球升温进程,但气候变化的不可逆以及随之而来的健康风险仍然无法避免。今年6月1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WMO全球年度至十年气候最新通报》。报告警示,未来5年内,全球年平均气温有80%的可能性将在至少一年内短暂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这一预测结果表明,我们正快速接近《巴黎协定》所设定的气候变化风险阈值的上限。

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有着46亿年的悠久历史。在地球历史上,气候也曾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最严重的“雪球地球”时期,全球被冰雪覆盖,生命仅在热带的极小区域得以延续。而在最热的时期,全球温度比现在高出15℃到20℃。然而,当前的气候变化与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截然不同。这份独特性主要源于它的发展速度,当前气候变化的速度是历史上最快与最强的,地表气温的增加速度在地球历史上绝无仅有。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与地球的关系。应对当前的气候危机,不仅需要科学家的智慧,还需全球各国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我们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在未来那些日益炎热的夏天,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宜居的家园。

(作者:唐颢苏,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李慧博、孙娜)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太空烧烤”来了 世界首创的“太空炉子”是如何诞生的?

央视网消息:太空厨房的新装备——热风烘烤机,实现了在太空做饭,相当于把厨房搬进了空间站。这台世界首创的“太空炉子”是如何诞生的呢?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刘亮

福建南安市诗山镇凤坡村村民占道违建曝光后仍继续抢建

每日新闻网讯(mx01):本网8月15日报道南安市诗山镇凤坡村梁某法占用村道违建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该违法行为不闻不问,原要求停工处理的违建房屋,现在已基本建成,村民再次向本网投诉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不作为甚至放任不管,渎...

受益人口近1.18亿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圆满完成年度调水任务

 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了解到,截至10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成2024—2025年度调水任务,累计向北方调水64.73亿立方米,工程惠及沿线27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近1.18亿人,为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

“数”览前三季度海洋领域“成绩单”亮点 感知对外贸易韧性与创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自然资源部11月3日发布,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呈现稳中有进良好局面。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资源供给水平稳步增强。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

“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抉择”——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纪实

对于一个全球性大国来说,内政与外交从来不是孤立的乐章,而是相互交织、合奏共鸣。  10月30日至11月1日,习近平主席赴韩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  3天时间,有大国外交的风云...

第一视点·记者手记丨枫叶经霜红愈艳 菊花晚节馥尤浓

  00:29/13:01  第一视点·记者手记丨枫叶经霜红愈艳 菊花晚节馥尤浓  “要把尊老敬老作为一种社会风尚。”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习近平...

台风“海鸥”已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 5日前后将进入南海

央视网消息:据海南气象微信公众号消息,今年第25号台风“海鸥”已于2日08时由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其中心位于北纬10.9度、东经134.8度,即在菲律宾马尼拉东偏南方向约155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

这5年,我们追过的那些剧

  《山花烂漫时》剧照。  《小巷人家》剧照。  《繁花》英文版海报。  《藏海传》剧照。  近年来,许多观众曾随着《繁花》中宝总的命运波动而心潮起伏,也想去上海黄河路走走,尝尝汪小姐最爱的排骨年糕;不少人被《我的阿勒泰...

“人民·大家——林墉、苏华国画作品展”在广州开幕

人民·大家——林墉、苏华国画作品展日前在广州开幕。林墉先生是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的代表性人物,苏华是当代中国书画大家。展览以“画里传神”与“画中真意”两大专题为核心,挑选林墉与苏华这对艺术伉俪的70件(套)代表作,以人物和...

群众实名举报:河南方城县人民法院案件执行推诿扯皮长达5年之久

我叫赵学民,男,汉族,身份证号码:41292219620725065X,手机号码:13949348919,住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凤瑞街道办事处北新街54号。我实名反映方城县人民法院在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工作中不作为问题,...

2024
07/04
11:18
浏览量: 402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冲击连片亩产1200公斤——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移栽秧苗见闻

内蒙古科左中旗大瓦房村部分村民  竟然跨境提前抢夺我们吉林省边界的玉米

内蒙古科左中旗大瓦房村部分村民 竟然跨境提前抢夺我们吉林省边界的玉米

顺义村干部涉嫌伪造评估报告,侵害百姓合法权益,法治尊严在哪里?

顺义村干部涉嫌伪造评估报告,侵害百姓合法权益,法治尊严在哪里?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北京顺义区南彩镇  这样的举报是否存在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宁夏青铜峡市 为何如此违背民心强拆砖厂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