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师亮一家四代传承叶画艺术 一叶一世界 画中见乾坤

师亮一家四代传承叶画艺术 一叶一世界 画中见乾坤

来源:北京日报 | 时间:2025-07-19 14:35:32 | 点击:61

师亮以毛笔绘制叶画。

金鱼“游”于银杏叶上。

  本报记者 陈雪柠

  月黑风高夜,一只斑斓猛虎登高远眺,回首长啸;大雪漫天舞,通体雪白的宫猫在红墙前踱步,气度不凡。在叶画世界里,从花鸟走兽到人物建筑,万千风物皆由画笔呈现于一枚树叶之上。

  “非遗不是复刻传统,而是在时间长河里活态传承,不断生发。”师亮家族四代传承叶画艺术,他希望将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叶画融入当代表达,激活属于中国人的审美气质,让古老艺术再次绽放。

  叶画传承不是守旧

  “带着叶画进高校授课,这是头一回!”7月14日下午,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堂别有意趣的中国叶画艺术体验课吸引了不少师生。

  叶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毛笔或其他工具,在树叶上作画的艺术形式。师亮查询了大量资料,将叶画历史娓娓道来:两汉之际,佛教进入中国,人们开始用贝叶制作贝叶经,用菩提叶绘制佛教典故,慢慢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叶画。

  “叶画要传承,但不是守旧。尤其在题材上,可以适当拓展。”对师亮而言,叶画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他拿出一枚银杏叶,上有金鱼摆尾,虽未画水,却如在水中,活灵活现。“我是胡同里长大的,鱼盆是很多北京孩子儿时的记忆。”师亮说,多年前为一个国际品牌进行中国艺术培训时,他首先展示的就是这一幅作品。

  在师亮看来,一枚小小的叶子里,有中国人对美好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用画笔,描绘一片树叶的中国故事,这就是我的使命。”

  两年一“叶”绘气象万千

  师亮对叶画的喜爱来自童年的耳濡目染。“小时候,爷爷每年都会带我到地坛公园,那边有一排银杏树,到了深秋,我们就去找叶子。回家以后,再教我怎么处理、怎么画画。”师亮回忆,那时他喜欢看小人书,经常画刀马旦,父亲画白毛女、画狮子,爷爷还会画南湖红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烙印,而叶画的手艺就这么代代相传。

  师亮介绍,叶画使用的叶子以银杏为多,北京常见的杨树叶、白蜡叶使用起来也很相宜。“我这些白蜡叶是在史家胡同博物馆门口取的,那是凌叔华的旧宅,叶子本身就充满了故事。”师亮介绍,采集叶片后先要去除水分,即备好吸水性较强的书本,每两页当中放三四片,隔几页再放三四片,用厚书或砖压上,过四五天后再将叶片翻面,避免发霉。经过长达两年时间,这些充分干燥后的叶子才能使用。

  与在宣纸上绘画不同,绘制叶画时要利用叶片的自然形状、色彩、纹理、茎脉、褶皱来依势作画,构图也要视所绘物体与叶子形状而定,两相协调,方有返璞归真之感。南宋陈容笔下气吞山河的龙图,绘于杨树叶上,使细节更加彰显;悠然林间的大熊猫,定格于咫尺之间,更显憨态可掬……种种形象呈现于叶片之上,别有韵味。

  小小叶画讲述中国故事

  长期以来,叶画不为人熟知。直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师亮与叶画初次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当时,叶画作为在雁栖湖现场展示的非遗项目之一,先后接待了31位外国领导人、120位随行官员。“泰国公主诗琳通看到我画的蛐蛐儿,说‘我们国家也有斗虫,斗的是甲虫’,我就分享了中国古代斗蛐蛐儿的民间故事,公主还拿笔做记录。”回想起当时场景,师亮心中涌起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从冬奥会开始,叶画逐渐有了知名度。师亮带着叶画在国家重要外事活动及服贸会、文博会等展会上亮相,方寸间的万千气象吸引众人目光。去年11月,“魅力北京”系列电视节目海外开播仪式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师亮受邀参加北京非遗风物展,带去了9幅中轴线主题的叶画作品。

  如今,师亮常带着叶画进社区、进校园,也培养了不少弟子。更让他欣慰的是,女儿师嘉悦也打小就喜欢叶画,而且绘画自成风格,更有年轻人的想象力与松弛感,在线上线下都收获了不少粉丝。“爷爷留下的一根笔,她特别喜欢,虽然笔已经不太好了,但她每次画画都想用。”在师亮看来,叶画已深深植根于家族传承脉络中,他们希望这门古老艺术能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当代,再次绽放。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师亮一家四代传承叶画艺术 一叶一世界 画中见乾坤

师亮以毛笔绘制叶画。金鱼“游”于银杏叶上。  本报记者 陈雪柠  月黑风高夜,一只斑斓猛虎登高远眺,回首长啸;大雪漫天舞,通体雪白的宫猫在红墙前踱步,气度不凡。在叶画世界里,从花鸟走兽到人物建筑,万千风物皆由画...

制度与文化:中国政治文明史研究的新探索

 “文明”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论题。西方界定的“文明”(civilization)取中性、复数概念,一般指“确立的”社会秩序或生活方式(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1756年,米拉波侯爵(1715—17...

妙手补千年:文物修复师“决战”国赛|文化中国行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选手刘鎏正在用镊子打开古画表面的褶子,为后续修复工作做准备。主办方供图  文物是历史的讲述者,而让文物“开口”的人,是一群沉默的匠人。  修复一幅古字画,常常要调色试笔数十日;还原一件青铜器,动辄要...

贺兰山下西夏陵,世遗故事开讲了|文化中国行

西夏陵1、2号陵鸟瞰。詹安稳/摄  20世纪30年代,一个年轻的德国飞行员飞越贺兰山时,被一片“巨大的白色土堆”所震撼。他用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下这一壮观的景象,照片被收录进《中国飞行》一书,成为西夏陵最早的影像。只是当时...

村里有了美术馆

   砖墙黛瓦藏画意,乡野田园有丹青——盛夏,记者行走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广袤乡野间,一个挂有“乡村美术馆廊”标识的藏式院落映入眼帘。  这座乡村美术馆坐落在舟曲县峰迭镇狼岔坝村。村庄不大,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

人文经济学:人文与经济如何互相赋能

杭州西湖白堤。新华社发苏州工业园区。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与谈人  孙俊芳 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商学院教授  罗卫东 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  魏建 山...

中法共创剧致敬科幻经典

图为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剧照。龚雪东摄图为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剧照。龚雪东摄  1869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出《海底两万里》,书中尼摩船长驾驶“鹦鹉螺号”潜艇探索海洋深处的故事,连通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幻想、自由和冒...

看“幸福”如何跨越山海、穿越时空

 侨眷陈印扶通过“华侨幸福通讯处”给父亲去信原件。广州华侨博物馆供图广州华侨博物馆馆藏“华侨幸福通讯处”木匾。本报记者 徐令缘摄  在广州华侨博物馆,有一块红底金字的漆木牌匾静静陈列。七个阳刻大字“华侨幸福通讯...

非遗“乌铜走银”给了他最渴望的尊严

  王光良在传习馆教徒弟。本人供图  近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场名为“彩云之南·遗世瑰宝”的云南文化交流展览引人驻足。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几件镶嵌着精致银纹的器物格外吸睛——这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

古戏台还有“戏”吗 一群大学生走入乡野探寻文化振兴

  团队调研古戏台。受访者供图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夏日时节,站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小吏港一处青石阶上的戏台前,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2021级的陈玉树望着藻井上残存的孔雀纹样,想起了这首汉乐府诗。  她蹲在戏...

2025
07/19
14:35
浏览量: 6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