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古典“对话”现代 青年展望世界

古典“对话”现代 青年展望世界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10 20:59:01 | 点击:410

在雅典核心地带的古市集遗址,矗立着青铜雕塑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曾经,苏格拉底著名的广场辩论就在此发生;今天,这场想象中的“对话”在某种程度上梦想成真。

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400余位中外嘉宾参会。

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在希腊设立的第一所来自亚洲国家的古典文明研究机构。希腊雅典科学院代表团团长西奥多罗斯·帕潘赫利斯说:“古典与现代之间,存在着某种需要弥合的鸿沟,需要建设一座桥梁,那么我们就是桥梁的建设者。”

古典学,即在现代历史处境中对古代传统经典的整理、校勘、翻译、义理阐释与思想研究。

“重读经典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邀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书面致辞中谈道,从《诗经》到《荷马史诗》,从老子的《道德经》到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克伦理学》,先贤的伟大作品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

英国剑桥大学亚洲和中东研究系中文荣休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高奕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国的《诗经》《易经》《论语》等在英国颇受欢迎;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和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也有广泛的中国读者。在他看来,经典互译是推动跨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是了解其他文化的窗口。

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娄林认为,中西经典的形成都凝结着人类共同的——至少是可以沟通的——内在情感与理性,越是古典作品,其中蕴含的人与人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共鸣感就越具有原初性。而文明之间的深入互鉴,就需要探究原初性的经典与自然和人性的本真关联。

作为青年古典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培均说:“我们现在的研究条件远远好于从前,理应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所推进。”目前国内的西方古典学著作中译本,大部分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但那些作品原文可能是古希腊语或拉丁语等。“前人筚路蓝缕,解决了‘从无到有’,我们今天要努力完成‘从有到好’——提供更好的、根据原文翻译的中译本。”

在张培均看来,青年古典学者一个新的面向,是“即便有的青年学者主要研究的是西方古典学,但立足点是中华文明。研究西方古典学是为了在互鉴中深化中华文明底蕴”。

张培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西方思想史上发生过一场著名的“古今之争”,造成西方思想的古今断裂,现代西方思想因此与古典思想存在巨大差异。反倒是西方古典与中国古典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可资互鉴。比如,中西方古典思想都强调美德,无论希腊文的arete、拉丁文的virtus,还是中文所说的“德”,都既可表示个人的美德,也可表示政治共同体的美德,这是跨文化广泛认同的概念。

“各国交往越来越频繁,差异也愈发凸显。如何求同存异,或许可以去文明的根基处寻求智慧。”张培均说。

柯马丁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亚洲研究教授、美国东方学会主席,曾在研究中国早期竹简的同时,进行关于古希腊阅读方式的讨论。“了解其他文明也是在了解自身。如果只知道一种文明,我们就无法知晓它的独特性,以及它与其他古代文明的共通之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说:“古典文明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古典学研究要秉持开放包容原则,拓宽研究视野,在平等交流互鉴中不断汲取世界古典文明的智慧。学问是拿来使用的,真正的古典学研究从来不是冰冷的机械过程,而是充满情怀、抱负、敏感的科学探索。”

古典学通过研究古代经典,对当今时代面临的挑战作出回应。

“古典学对于人类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能提供非常重要的启示。因为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古代中国哲学,都有崇尚自然的思想传统,而现代社会的一大问题,就是科技发展为人类创造出丰富福利的同时,也对自然构成威胁。”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陈斯一说,“如何更加良性地发挥科技的作用?如何用更加深厚的人文关怀来规范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古典哲学、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我们身处的时代,流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等,常常也与古典有关。“进一步讲,不认清所处的时代,我们又如何能认识自己呢?”娄林说,“古典学与我们的距离远近,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热烈的渴望去认识自我。从这个意义上,青年与古典的关系尤其亲近。青年更有追求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意愿,借用尼采的话来说,年轻人的鲜血还是热的。”

在全球化的当下,青年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感受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在陈斯一看来,“古典学就能让你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相通之处,求同存异”。

当目光望向更远处,古典学可以为青年建立更加宏观的历史感、使命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文化,一定是中西方,或者说不同文化相互包容、相互沟通的结果,这需要青年持续不断的努力。”陈斯一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李丹萍 傅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1月10日 02 版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调运物资支持北京、天津等地做好救灾工作

央视网消息: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微消息,7月30日,根据当地防汛救灾工作需要,按照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调运指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闻令而动,向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紧急调运长丝土工布、防洪铅丝网、排水泵、发电机、...

数字赋能 全民共享——第33届书博会见闻

书籍的海洋,阅读的盛宴。7月25日至28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举行,全国各地千余家出版发行单位参展,知名作家、各地读者齐聚山城,共赴一场阅读盛会,感受书香中国之美。  精品图书云集彰显新气象  本届书博会主...

造谣“沧源飞往昆明飞机失事”,网警依法查处

央视网消息:据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云南临沧网警工作中发现,一网民在网络平台发布一段飞机冲出跑道、起落架陷入跑道外草地的视频,并配文称该飞机系沧源飞往昆明的航班,在网民询问视频真伪时,给予肯定回复。  公安机...

今年广东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 记者探访定点收治医院

央视网消息:7月27日晚,广东省疾控局对外通报了全省基孔肯雅热疫情情况,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广东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新增病例主要分布在佛山,288...

航行警告!渤海海峡黄海北部执行军事任务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海事局网站消息,大连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7月27日16时至8月10日16时,渤海海峡黄海北部部分海域执行军事任务,禁止驶入。

国图举办2025年“非遗讲座月”收官之讲

国图讲坛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收官之讲“中国的眼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年回顾”,日前在国家图书馆举办。  活动邀请“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策...

柬埔寨驳斥“先入侵泰国”指控:我们才是受害者

当地时间7月26日,柬埔寨国防部严正驳斥有关柬埔寨首先侵犯或入侵泰国的说法,称该信息不实,并敦促泰方公开柬方涉嫌侵犯的具体地点或场所。  柬埔寨国防部发言人玛丽淑洁达表示,目前,柬埔寨是泰国入侵的受害者,并非部分虚假报道...

安理会就泰柬边境冲突召开紧急闭门会议 泰柬各自提出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新华社联合国7月25日电 联合国安理会25日下午就泰柬边境冲突召开紧急闭门会议,泰柬双方各自提出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据泰国外交部发布的信息,泰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奇猜在会上说,泰方坚决致力于根据联合国宪章通过和平手段解...

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将在沪举办 “揭榜挂帅”给AI青年人才带来了什么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将在上海举办。大会围绕“会议论坛、展览展示、评奖赛事、应用体验、创新孵化”五大核心板块,聚全球智慧,展中国方案。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

让学生每一口饭都吃得放心

 学生每天吃什么、吃得是否安全健康,始终是千万家庭最牵挂的民生大事。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的国家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校园配餐服务全流程作出系统规范,明确覆盖食谱...

2024
11/10
20:59
浏览量: 41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