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近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需要减少对算法推荐的依赖

近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需要减少对算法推荐的依赖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16 10:55:55 | 点击:337

视觉中国供图

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刘昊冉觉得算法无处不在,“有时仅仅是和同学聊天谈到某个话题,打开手机就会发现相关推荐已经出现在各类软件里了”。刘昊冉对这样的推荐不太满意,“感觉隐私在算法面前暴露无遗”。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算法推荐话题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694份,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需要减少对算法推荐的依赖,72.8%的受访者曾遇到过“大数据杀熟”的情况,68.9%的受访者认为推荐算法应该更加透明。

当“算法推荐”不再“隐身”

不久前,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的窦颖慧和朋友聊到想购买一款耳机,她的社交平台首页、购物软件主页立即被各类耳机占领。有时窦颖慧会和身边的朋友开玩笑说:“小声一点,别被我的大数据听到了。”

今年刚毕业于福建一所高校的倪梦娜发现,算法推荐已经渗透到她生活的各个角落,“给我推荐的视频总能让我感到舒适愉悦”;打车软件对她的生活规律了若指掌,甚至知道她每周三或周四都要去一位朋友家,到了这天,就会自动在目的地栏中填入朋友的地址。

调查显示,89.7%的受访者意识到“算法推荐”的存在,视频平台(90.5%)、购物平台(74.4%)、社交媒体(67.7%)、音乐平台(66.1%)、生活消费软件(39.2%)都是受访者经常使用的含有“算法推荐”的平台。

西南政法大学数字法治政府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冯子轩认为,在信息过载的数字化时代,用户难以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内容与信息,而企业通过算法推荐为用户精准推荐相关内容,提升用户的体验感,进而提升平台自身的竞争力,平台借助算法推荐也能实现商业利益。“正因如此,各种算法推荐正在被越来越多平台研发并采用。”

熟悉了算法推荐的特点,倪梦娜甚至会“驯化”常用的App,先给自己打好标签,方便App推荐自己喜欢的内容。在一些视频平台观看视频时,她还会专门“一键三连”(网络流行语,指对视频作品进行点赞、投币、收藏——记者注),让App清楚地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如果看完直接退出,算法可能就捕捉不到我喜欢这个视频,给我推荐的内容就会有点‘脱轨’。”

虽然并不抵触算法推荐,但倪梦娜坦言,自己也遇到过“算法刺客”。“在和朋友同时打同一类型的车、走同一条路线时,我的打车价格会比朋友高出五六元。平台给我们发放的折扣券不一样。”

每到一个城市旅游,刘昊冉都会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当地旅游攻略和店铺推荐。不过这些算法精心准备的内容,刘昊冉并不“买账”。在他看来,内容大多同质化严重,视频拍摄的文案、运镜、音乐几乎都是同一个模板,参考价值并不大。

就读于云南一所高校的王明明(化名)是个无线电爱好者,这个小众爱好,让他对算法推荐哭笑不得。他有时会在购物软件上购买一些电子元器件。“如果数据量够大,推荐会相对精准,但因为我的爱好很小众,算法可能抓取不到足够的数据,比如当我买了射频混频器,它就给我推荐手机信号增强器,但这和我的爱好毫无关联。”

对稀奇古怪的推荐内容感到不适的王明明,有时会和算法开玩笑,“我会收藏一些看起来好玩、但绝对不会买的产品,混淆算法的视听”。他和朋友还讨论过,有些软件关闭个性化推荐功能后,效果并不明显,于是他们互相交流如何“反算法”,王明明的“胡乱收藏”法也在朋友之间传播开来。

“算法推荐‘似乎比我更懂我’”

因为在短视频平台上刷了一条街边卤味小摊的视频,江西的95后程慧萍“掉”进了美食、吃播的“坑”。平台发现她在这类视频上停留时间长,总会给她推荐,现在她已经在平台推荐下关注了不少美食博主。短剧也是常常被推荐给她的视频类型,“每集短剧最后的剧情都特别‘抓人’,让人忍不住还想看。这时候再往后刷两条视频,就会刷到后面的剧情。平台一直推,就让人忍不住一直刷”。

窦颖慧所学的专业是数字媒体艺术,在平时的学习任务中需要用相关社交媒体平台来搜集素材,她说:“有些图片平台,只要点击一张图,就会推送巨量相关图片,极大提高了我查找素材的效率。”

调查显示,60.3%的受访者对算法推荐的内容表示满意。在受访者看来,更容易找到感兴趣的内容(68.8%)、提高信息获取效率(58.0%)、增加接触新事物的机会(43.6%)、提供更多实用的学习资源(26.7%)、匹配志同道合的朋友(24.9%)都是算法推荐带来的价值。

两个月前,浙江海洋大学的袁家乐在算法推荐的帮助下买到了一台二手相机,足足省下了1700元。“我刚原价下单,就刷到了同校同学出二手相机的帖子,很多离我更近的卖家信息也都出现在推荐页面,而之前大多是其他城市的信息。”

袁家乐认为算法推荐也有好处:“算法筛选信息更有效率,我也更容易找到兴趣爱好等方面比较匹配的朋友。”

在准备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中级)期间,袁家乐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搜集备考攻略,“15天极速备考”“非英专生通过考试需要哪几步”等符合她身份和需求的内容接连出现在推荐主页。“算法推荐的内容帮我补足了很多知识和方法上的漏洞,似乎比我更懂我。”最终,袁家乐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

对于长安大学的王硕而言,观看视频不仅是放松心情的方式,也是补充能量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他在复习汽车理论的专业课时,在视频网站上搜索了相关内容后,平台推荐的视频里也多出了许多汽车理论的课程视频和学习资料。

算法对个人行为过于熟悉也会带来问题。一次去外地订酒店时,程慧萍不经意间对比了两个不同预订软件的价格,发现同一家酒店的同个房型,她常用的软件上竟然比不常用的软件上贵出80元。“我有一个朋友经营度假小屋,他告诉我,这可能是因为‘杀熟’,还可能是因为商家向平台购买了付费推广服务。所以,我们看到的推送也不一定只是基于用户画像,还可能掺杂广告和营销。”

冯子轩坦言,当前算法推荐的管理和监管存在诸多难点,相关规定还存在内容分散、标准不清晰等问题;其次,算法推荐技术本身具有复杂性,这使得监管机构难以深入了解算法的工作原理和决策过程,进而影响监管效果。

算法推荐仍需多样化,超六成受访大学生曾点击“不感兴趣”

“算法给用户推荐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内容,削减用户较少涉及的领域,让用户处于信息的自循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层‘茧房’已经越来越坚固,但难以舍弃和打破。”窦颖慧说。

最近,窦颖慧正处于期末周,“搜索关键词都是‘互动艺术设计’‘数字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而我生活中还有拍照、看电影等其他爱好,但由于近期没有搜索相关信息,它们已经慢慢淡出我的视野,而那些时事政治、数学科学等我更少关注的领域,几乎从不在我的社交平台出现。”

袁家乐自认为对算法的依赖程度较高,有时也会陷入算法推荐的信息流中难以自拔。“时间不知不觉就在指尖划过,反应过来已经是1个小时后了”,袁家乐会因为停不下来而花费更多时间,最终“被动熬夜”,伤害身体。对此,她也一直在想办法降低对算法推荐内容的依赖。

调查显示,接收到的信息来源单一(61.7%)、推荐内容同质化(61.7%)、不自觉地花费更多时间(51.5%)等都是受访者眼中算法推荐的不良影响。调查还显示,72.9%的受访者会根据需要主动关闭个性化算法推荐,66.6%的受访者会有意识地使用“不感兴趣”来规避“算法推荐”可能带来的问题。

对于算法推荐的信息,刘昊冉不会全盘接受,视频的评论区是他辅助判断的重要信息来源。如果评论区的信息单一,他会搜索其他用户发布的内容,或者切换其他软件来获得更多信息。“信息来源越多,越容易获得有价值的内容。”他说。

刘昊冉觉得,算法推荐虽然提高了信息匹配的效率,但个人应该有更多的选择权,“在获取个人信息时平台需要和我确认是否允许,我可以随时选择是否接收算法推荐的内容”。

倪梦娜希望App可以给她推荐一些她喜好以外的内容,但要控制比例,“推荐80%我喜欢的内容,20%我并不常看的内容,避免被困在‘信息茧房’中”。

冯子轩认为,当普通用户对算法推荐感到不适,或认为数据抓取或推荐侵害了自己的权益,可以自行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用户在使用平台服务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应当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谨慎授权平台获取自己的个人信息和数据等。”

冯子轩说,如果用户对算法推荐存在不满或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可以向平台投诉,寻求解决方案。当用户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且平台未能给予合理解决方案时,用户可以咨询律师或相关机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个好的算法推荐长什么样?在受访者看来,考虑用户多样性需求(79.1%)、增加对推送内容的筛选(59.3%)、允许用户有更多的控制权(58.3%)、确保用户隐私数据安全(46.4%)、向用户解释清楚推荐机制(40.1%)、优先推荐积极有益的内容(37.1%)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有时候算法推荐带来的问题,不是普通用户可以决定或左右的,必须要平台和相关监管部门从根源上来解决。”程慧萍说。不过,她还是会根据经验,有意识地去甄别平台算法推荐,并且会在各个平台上“货比三家”,避免算法推荐带来的问题。

“我选择将部分个人信息提供给算法,那么算法也应当为我推荐更有价值的优质信息,而不是推荐同质化的内容。”袁家乐对算法和用户的“对等关系”表达了期待,“如果仅考虑部分人的利益,用算法搞‘算计’,忽视用户的长期使用体验,最终用户也会‘寒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毕若旭 实习生 施胜齐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中国经济靠什么“顶住了压力”?

近日,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公布。有一个细节:各方面谈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不约而同地说到——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4月份,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国民经济顶住压力稳...

邓意麒:为公共安全装上“超级眼睛”

最近,为应对南方即将到来的汛期,邓意麒一直忙着利用公司研发的技术产品对湖南高速公路及风险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依托我们的技术,通过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路基、路面及边坡的沉降和位移实现了毫米级监测。”她向中青报·中...

与其试图用AI打败AI 不如回归对论文质量的关注

人机协同生成新技术辅助学术研究,本身就贯穿人类学术探索进程。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借助它观测天象,坐实了地心说的荒谬。AI技术的出现,使机器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写作了,挑战了人类的主体性。...

学术规范不该陷入“自证怪圈”

每到毕业季,论文查重的话题总会在网上引起热议。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论文AI率这一新概念逐渐兴起,成为大学生新的挑战。AI率审查的流程与查重类似,都是将论文输入特定系统,通过一系列算法识别出疑似使用AI的段落,并根据其...

1309家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能力,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县城,被称为中国的底色。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地区,常住人口达到了7.48亿,占国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几年,随着城市与县城的消费边界逐渐消融,县域也常被说起撑起了中国消费的一片天。那与县域消费一...

刘钊:为瓜菜装上优质的“中国芯”

选育120个瓜菜新品种,获得86个植物新品种权,申请4项发明专利。10年时间里,山东省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钊一直在从事瓜菜遗传育种、新品种开发及推广工作。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近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一名高中学生出操时被操场地面烫伤,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报道,事发学校为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该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

垃圾废物侵占良田,有关部门必须补上漏洞

5月18日晚,央视新闻报道反映,在湖南湘潭、江西萍乡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其中一些被水泥块、红砖、石膏板、瓷砖、砖块、塑料、薄膜等垃圾覆盖的土地,还是...

孩子太早戴近视镜,会加重近视……是真是假?

  多学一个知识点  ——戴近视镜不会使眼睛变形  眼睛变形(如眼球突出、眼轴变长)是近视度数加深的结果,而非戴眼镜所致。尤其是高度近视者,眼轴延长更明显,与是否戴镜无直接关联。  若孩子觉得戴框架眼镜不方便,可在医生指...

化身猫狗“平替” AI宠物抢食孤独经济

视频海报由AI辅助生成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球”挤在长桌上,柚子大小,有的戴着兔耳朵,有的背着牛仔帽。每个“毛球”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夸张的电子大眼睛,有绿色的,有蓝色的,有的冒“爱心”。它们时不时扭动胖胖的身体,时不时发出婴儿...

2024
12/16
10:55
浏览量: 33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