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中学招13名教师10人清北毕业,如何看“名校含量”

中学招13名教师10人清北毕业,如何看“名校含量”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1-05 13:37:27 | 点击:323

近日,江苏省苏州中学招聘教师的“名校含量”引发关注。其公布的赴高校招聘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显示,被录用的13名毕业生中,有清华大学毕业生6人,北京大学毕业生4人,博士毕业生8人,硕士毕业生5人,所有人均非师范专业毕业。

如何看待名校硕博毕业生争当中学老师?这是否属于“大材小用”?此类毕业生涌入基础教育领域,是否会挤压师范生的就业空间?名校毕业生又是否比专业对口的师范生更胜任教学岗位?围绕上述问题,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展开了深入讨论。

首先要明确的是,苏州中学这次招聘,是专门赴高校招聘高层次优秀应届毕业生,不能代表常规招聘的情况。正如荔枝时评发表的文章分析的:“这次招聘中没有师范专业毕业生,或也意在为学校招揽一些差异化的人才,从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就该校情况而言,名校毕业生和师范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就此而言,由这则新闻得出“师范生正在被取代”的结论,或许有些言之过重。

近些年,高学历毕业生从事中学教育的情况的确有所增加。学者王晓燕在2022年发表的论文《博士为何进中学——基于扎根理论的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就表示:在博士多元化就业背景下,中学从教是博士为其自身寻找的能够发挥所学的新路径,现阶段我国博士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比例在降低,进入企业、中小学的比例在增长。那么,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呢?

对此,《南方都市报》刊登的评论文章认为:岗位和求职者是“双向奔赴”的。从供给角度而言,经过20多年的高等教育大扩容,如今每年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规模庞大,市场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从需求角度来说,基础教育对于质量提升的愿望非常迫切。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学校有意愿也有能力提供优良的待遇以招徕高学历名校毕业生。因此,作者认为,这是“基础教育行业整体水位上升的呈现”。

《南方日报》的《中学招13名教师10人清北,是“唯名校论”吗?》一文则指出,中小学教师“高学历化”“名校化”趋势背后,有政策激励的因素。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202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也提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对于高学历人才在中小学执教是否“大材小用”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直言:“高校毕业生也有自主择业权,这一权利不应因其身份而有所差异。”就现实层面来讲,如今,中学教职具有的较高社会地位、相对稳定的待遇保障,以及寒暑假期这一独特优势,都让不少年轻人心生向往。再加上一些学校为吸引人才提供的丰厚奖励和补贴,也让这条职业路径更具吸引力。就业去向终究属于个人选择的范畴,一些高学历名校毕业生基于个人兴趣和现实考量作出的个体选择,也不该被过度指摘。

就竞争优势来说,师范生和高学历名校毕业生其实各有所长。《南方都市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就分析,师范生由于在校期间的专业训练,在教学实操中有“上手快”的优势;名校毕业生通过高考的检验及大学期间的学术训练,在教育和研究潜力方面不会输给师范生。对于两个群体间可能存在的竞争关系,作者也直言:师范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是师范生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基本前提。

当然,围绕高学历名校生在中小学执教的一些担忧,也值得被正视。新京报评论在《中学招13名教师10人清北,名校含量不是越高越好》一文中就提到,“物理学博士”不代表“会教物理”,教师仍是一个有着相当专业性的工作,需要进行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系统性师范知识学习。

对此,《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关于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值得借鉴:对于“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要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

人才不是“来了就好”,中小学在延揽师范生之外的优秀人才时,也有必要加强专业师范知识培训,提升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助力人才为基础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朱浩天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中国经济靠什么“顶住了压力”?

近日,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公布。有一个细节:各方面谈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不约而同地说到——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4月份,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国民经济顶住压力稳...

邓意麒:为公共安全装上“超级眼睛”

最近,为应对南方即将到来的汛期,邓意麒一直忙着利用公司研发的技术产品对湖南高速公路及风险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依托我们的技术,通过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路基、路面及边坡的沉降和位移实现了毫米级监测。”她向中青报·中...

与其试图用AI打败AI 不如回归对论文质量的关注

人机协同生成新技术辅助学术研究,本身就贯穿人类学术探索进程。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借助它观测天象,坐实了地心说的荒谬。AI技术的出现,使机器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写作了,挑战了人类的主体性。...

学术规范不该陷入“自证怪圈”

每到毕业季,论文查重的话题总会在网上引起热议。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论文AI率这一新概念逐渐兴起,成为大学生新的挑战。AI率审查的流程与查重类似,都是将论文输入特定系统,通过一系列算法识别出疑似使用AI的段落,并根据其...

1309家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能力,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县城,被称为中国的底色。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地区,常住人口达到了7.48亿,占国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几年,随着城市与县城的消费边界逐渐消融,县域也常被说起撑起了中国消费的一片天。那与县域消费一...

刘钊:为瓜菜装上优质的“中国芯”

选育120个瓜菜新品种,获得86个植物新品种权,申请4项发明专利。10年时间里,山东省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钊一直在从事瓜菜遗传育种、新品种开发及推广工作。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近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一名高中学生出操时被操场地面烫伤,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报道,事发学校为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该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

垃圾废物侵占良田,有关部门必须补上漏洞

5月18日晚,央视新闻报道反映,在湖南湘潭、江西萍乡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其中一些被水泥块、红砖、石膏板、瓷砖、砖块、塑料、薄膜等垃圾覆盖的土地,还是...

孩子太早戴近视镜,会加重近视……是真是假?

  多学一个知识点  ——戴近视镜不会使眼睛变形  眼睛变形(如眼球突出、眼轴变长)是近视度数加深的结果,而非戴眼镜所致。尤其是高度近视者,眼轴延长更明显,与是否戴镜无直接关联。  若孩子觉得戴框架眼镜不方便,可在医生指...

化身猫狗“平替” AI宠物抢食孤独经济

视频海报由AI辅助生成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球”挤在长桌上,柚子大小,有的戴着兔耳朵,有的背着牛仔帽。每个“毛球”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夸张的电子大眼睛,有绿色的,有蓝色的,有的冒“爱心”。它们时不时扭动胖胖的身体,时不时发出婴儿...

2025
01/05
13:37
浏览量: 32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