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生成式AI“幻觉”困境如何破解

生成式AI“幻觉”困境如何破解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2-01 17:17:08 | 点击:319

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生成式AI凭借其惊人的创造力,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然而,即便是看似“聪明绝顶”的AI,也难逃“幻觉”的困扰。这里的“幻觉”,指的是AI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不准确或虚假的信息。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1月22日的报道中指出,AI“幻觉”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科学家正各出奇招,力求降低其发生率。这些措施包括增加事实核查、对AI进行“脑部扫描”等,以促进AI的健康、高效发展。

主因是数据模糊

各种生成式AI,包括由大语言模型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常常会编造信息。它们有时会模糊事实与虚构,在看似真实的陈述中夹杂错误信息。这既是其创造力的体现,也是其不足之处。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理论计算机科学家桑托什·威姆帕拉解释称,大语言模型的设计原理并非输出准确事实,而是通过模式识别生成答案。其内部复杂的运行机制迄今仍像一个“黑匣子”,人们难以洞悉其推理过程。

美国加州Vectara公司旨在减少生成式AI的“幻觉”。其联合创始人阿姆尔·阿瓦达拉表示,在训练过程中,这些模型会压缩数万亿个单词间的关系,随后通过一个庞大的网络模型重新展开这些信息。尽管这些模型能够重构出接近98%的训练内容,但剩下2%的内容却会让其“误入歧途”,生成不准确或虚假信息。

导致AI出现“幻觉”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训练数据中的模糊性和错误是常见因素。也有人认为,即使训练数据准确无误,AI也有可能产生“幻觉”。这种现象与某一事实的稀缺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即使经过人类反馈调整过的聊天机器人,也无法完全避免出错。

多领域面临考验

AI的“幻觉”可能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在新闻领域,大语言模型可能生成虚假新闻事件,扰乱信息传播秩序,误导公众认知。Vectara公司针对文档内容开展的研究表明,一些聊天机器人编造事实、虚构信息的几率高达30%。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错误和虚假信息是2025年全球面临的五大风险之一。

在法律领域,它可能引用虚构的法律条文和案例。比如,2023年美国律师史蒂文·施瓦茨就因“轻信”ChatGPT,在法庭文件中引用了并不存在的法律案例。而在医学领域,它可能提供错误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危及患者生命。

《自然》在报道中指出,AI“幻觉”在科学参考文献方面出现错误的情况也极为普遍。202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各类聊天机器人在提及参考文献时的出错率在30%至90%之间。它们至少会在论文标题、第一作者或发表年份上出现偏差。虽然聊天机器人都带有警告标签,提醒用户对重要信息进行二次核实。但如果用户对聊天机器人的回复深信不疑,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多举措减少“幻觉”

为进一步提升AI的精确度,科学家正想方设法降低其“幻觉”。

例如,增加模型训练参数和训练时长可有效减少“幻觉”。但这种方法需要付出高昂的计算成本,并可能削弱聊天机器人的其他能力,如机器学习算法对未知数据的预测和处理能力。

此外,使用更大、更干净的数据集进行训练,也是降低AI模型“幻觉”出现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可用数据的有限性限制了这一方法的应用。

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也为减少AI“幻觉”提供了新思路。该方法通过让聊天机器人在回复问题前参考给定的可信文本,从而确保回复内容的真实性,以此减少“幻觉”的产生。在医疗和法律等需要严格遵循经过验证的知识的领域,RAG技术备受青睐。

不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米拉柯·苏兹根表示,尽管RAG能提升内容真实性,但其能力有限。苏兹根团队的研究表明,一些为法律研究开发的、号称“无幻觉”的RAG增强模型虽有所改进,但仍存在不足。

开发者也可以使用一个与AI训练方式不同的独立系统,通过网络搜索对聊天机器人的回复进行事实核查,谷歌的“双子星”系统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该系统提供了“双重核查响应”功能:内容如果突出显示为绿色,表示其已通过网络搜索验证;内容如果突出显示为棕色,则表示其为有争议或不确定的内容。但是,这种方法计算成本高昂且耗时,而且系统仍会产生“幻觉”,因为互联网上错误信息泛滥。

在去年6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刊发论文称,他们利用“语义熵”,通过概率来判断大语言模型是否出现了“幻觉”。语义熵是信息熵的一种,被用于量化物理系统中所包含的信息量。通过评估AI模型在特定提示词下生成内容的不确定性,来计算模型的困惑程度,从而为用户或模型提供警示,提醒其采取必要的循证措施,确保更准确的答案输出。

美国卡内基梅隆AI研究人员安迪·邹采用的方法是在大语言模型回答问题时,绘制其内部计算节点的激活模式。他形象地称之为“给AI做脑部扫描”。利用不同的计算节点活动模式,可以告诉我们AI模型是在“说真话”,还是在“胡说八道”。(记者 刘 霞)

责任编辑:蒋宇骏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中国经济靠什么“顶住了压力”?

近日,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公布。有一个细节:各方面谈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不约而同地说到——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4月份,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国民经济顶住压力稳...

邓意麒:为公共安全装上“超级眼睛”

最近,为应对南方即将到来的汛期,邓意麒一直忙着利用公司研发的技术产品对湖南高速公路及风险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依托我们的技术,通过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路基、路面及边坡的沉降和位移实现了毫米级监测。”她向中青报·中...

与其试图用AI打败AI 不如回归对论文质量的关注

人机协同生成新技术辅助学术研究,本身就贯穿人类学术探索进程。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借助它观测天象,坐实了地心说的荒谬。AI技术的出现,使机器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写作了,挑战了人类的主体性。...

学术规范不该陷入“自证怪圈”

每到毕业季,论文查重的话题总会在网上引起热议。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论文AI率这一新概念逐渐兴起,成为大学生新的挑战。AI率审查的流程与查重类似,都是将论文输入特定系统,通过一系列算法识别出疑似使用AI的段落,并根据其...

1309家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能力,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县城,被称为中国的底色。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地区,常住人口达到了7.48亿,占国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几年,随着城市与县城的消费边界逐渐消融,县域也常被说起撑起了中国消费的一片天。那与县域消费一...

刘钊:为瓜菜装上优质的“中国芯”

选育120个瓜菜新品种,获得86个植物新品种权,申请4项发明专利。10年时间里,山东省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钊一直在从事瓜菜遗传育种、新品种开发及推广工作。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近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一名高中学生出操时被操场地面烫伤,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报道,事发学校为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该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

垃圾废物侵占良田,有关部门必须补上漏洞

5月18日晚,央视新闻报道反映,在湖南湘潭、江西萍乡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其中一些被水泥块、红砖、石膏板、瓷砖、砖块、塑料、薄膜等垃圾覆盖的土地,还是...

孩子太早戴近视镜,会加重近视……是真是假?

  多学一个知识点  ——戴近视镜不会使眼睛变形  眼睛变形(如眼球突出、眼轴变长)是近视度数加深的结果,而非戴眼镜所致。尤其是高度近视者,眼轴延长更明显,与是否戴镜无直接关联。  若孩子觉得戴框架眼镜不方便,可在医生指...

化身猫狗“平替” AI宠物抢食孤独经济

视频海报由AI辅助生成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球”挤在长桌上,柚子大小,有的戴着兔耳朵,有的背着牛仔帽。每个“毛球”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夸张的电子大眼睛,有绿色的,有蓝色的,有的冒“爱心”。它们时不时扭动胖胖的身体,时不时发出婴儿...

2025
02/01
17:17
浏览量: 31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