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AI助教上岗啦!多所高校接入DeepSeek

AI助教上岗啦!多所高校接入DeepSeek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01 13:16:31 | 点击:250

今年伊始,来自中国的开源AI模型DeepSeek火爆全球。这段时间,就有不少高校引入了“DeepSeek”,不仅实现了24小时答疑解惑、精准回应校园生活诉求,还大幅提升了老师的办公科研效率,智慧教学与研究场景正在变为现实。

新学期伊始,中国人民大学在自主研发的教学科研行政平台中接入了满血版“DeepSeek”,在学校算力的支持下,老师们多了一个专属“智能助手”。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主任 龚新奇:我们现在做各个学院的各个学科的专业的大模型,就用“DeepSeek”做训练。今后的科研大模型就是一个基础设施,它会促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生产能力的提升。

AI助教上线

24小时答疑解惑

还有一些师生将课件、研究等“喂料”给DeepSeek,“训练”出专属的课程知识库、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团队开发的AI助教“数你最灵”最近很忙,每天要回答近2000多个提问。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赵光凯:意味着我们真正引入了24小时的AI助手,我们的数学知识可以放入知识库里,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的时候,就不需要再问老师了,大大减少了老师的沟通成本。

高校接入DeepSeek

打造校园生活智能助手

接入“DeepSeek”不仅服务教学,还让校园生活更智慧。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字平台上,公共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罗安源点击“e问e答服务平台”版块,输入“如何开具在学证明”的提问,就可以迅速得到回答,现已覆盖1300多条校内服务方面的诉求。

在南开大学,师生们可以在学校的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创建自己专属的AI应用。师生们自己创建的8000多个智能体,从校园活动资讯查询,再到专业科研问题的检索,无所不包。文学院的师生创建了“大语智慧学伴”的AI应用,相当于拥有了可以随身携带的语文老师。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冯大建:我们主要是依靠南开大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积累的丰富素材来进行训练的,一共用了635种资料。当我们的同学向智慧学伴求助之后,智慧学伴会依据训练好的素材给出答案,还可以把与AI的对话转发给老师,由老师进行订正,订正内容也都作为资料,会被AI进一步学习。

与AI对话

“脑洞大开”

当AI走进校园,大中小学的课堂也如同被点燃的导火索,飞速变革。课堂上,不仅可以对话AI,脑洞大开,还能让立体几何在智慧大屏上任意旋转,带来更奇妙的学习体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AI都带给同学们哪些新惊喜。

在安徽合肥五十中天鹅湖校区的一堂物理课上,同学们正与“AI爱因斯坦”展开热烈讨论,面对同学们一个个脑洞大开的提问,“他”不仅能立即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解释,还能生成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合肥五十中天鹅湖校区学生 周安倪:它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更高效,它还更有趣一些。

而在课堂上,这个智慧大屏系统更是让抽象知识得到了具象化。数学课上,老师轻松几笔,一个标准的立体几何便跃然呈现,并可以任意旋转、展开,轻松一点,还能推送相关的知识点。

合肥五十中天鹅湖校区学生 鲁天语:更加明了,比以前需要自己脑补要好很多。

合肥五十中天鹅湖校区教师 丁敏:智慧课堂特别是人工智能的使用,我们实现了实时反馈,就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感和积极性,也引导学生去质疑、思辨、追问,深入探究。

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大跨空间索结构”教学开设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同学们正在AI助教的引导下进入虚拟的苏州奥体游泳馆。他们不仅可以漫步屋顶,详细测量每一个柱子、横梁的结构,还可以从航拍视角俯瞰屋顶、调试钢索截面和预应力。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 许植胤:刚才对这个结构进行了一定的优化设计,改变了它的索的截面。因为戴了一个VR眼镜,就可以身临其境看到这个结构。在我的设计下,它有一个怎么样的反应,它可以抵抗什么样的荷载,都是可以随时改变的。

以往,由于场地、施工等条件限制,在这门课程中,到现场进行实操存在诸多困难。如今,在人工智能的助推下,学生们不仅可以有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AI助教还能随时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郭彤:AI模型也可以根据学生知识和认知的背景、条件,给他设计一些适合他的学习资源库和进阶的学习方案。我们认为是一个全方位的变革,从学知识过渡到强化能力培养,尤其是创造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这样一个能力的培养。

据了解,目前,东南大学已建设105门“AI+教学”试点课程,大学物理等多门课程已引入课程专属AI助教。

珠光小学:技术赋能 打造智慧校园

在深圳南山区的珠光小学,同学们从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启了“智慧”的一天。接下来,我们就跟随镜头,一起去探访这所“会思考”的智慧校园。

走进珠光小学,立刻就能感受到智慧校园的高效与便捷,别小看每个教室门口这一块块小屏幕,它是每个班的“智慧班牌”,集纳了当天的课表、学校通知、出勤情况、图书馆借阅情况等各种信息,更新奇的是,通过它孩子们还能收到家长发来的信息。

不仅是智慧班牌,学校还打造了“智慧激励超市”的全新体验。五年级四班的胡凯旋同学告诉记者,他已经攒了4000多个素养积分,利用这些积分转化成的校币,可以到AI体验馆、科技体验馆进行游戏活动。

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学生 胡凯旋:我们平常在课堂上表现、我读书、运动等,都可以增加校币来兑换这里的兑换币。

珠光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周围城中村,普遍存在家庭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学生个体基础差异相对较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现实困难。如何帮助学生自主成长?学校向数字化转型要答案。通过打造“超强数据大脑”,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从进校的那一刻起,从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再到体育运动、社团活动等等,学生的每一次成长都被智慧化记录,不断丰富每个孩子的“成长自画像”。

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校长 王智慧:我们学校的驾驶舱,在这个里边,有我们学生的数据,运动的数据、阅读的数据等等。比方说他参与了某项活动,参加了某项学习,都会产生相应的积分,比方说我们的社团活动。孩子参与的一个活跃度呈现的五育的一个雷达图,也是看得清楚的。也是让家长觉得,我拿到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数,而是一个非常有温度的、非常有细节感的、有故事情节的孩子成长报告单。

王校长告诉记者,通过自主研发与社会助力,如今,AI已实现学校教育全场景赋能,不光学生,学校教师工作图像、课程资源使用情况、后勤安防等都实现了智慧化管理,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决策的支持。

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校长 王智慧:这样的一个系统,在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手机上都有一套,同时,还有一个物联系统,我们的老师通过自己的手机,远程操控他的办公电脑、空调、灯。通过让各种各样的数据,在校园里奔跑与生成并且进化迭代,帮助师生成长,也服务于老百姓对教育服务一种高的期待。

科研+AI 让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也成为不少科研人员的得力伙伴。在AI驱动下,科学家们正开展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科研工作,实验室里的成果也加速涌现。

就在几天前(2月19日),西湖大学卢培龙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他们运用AI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跨膜蛋白质设计的精度和效率,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跨膜荧光激活蛋白的精确从头设计。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卢培龙:跨膜蛋白它是在细胞的膜系统上面的蛋白,横跨膜的两侧,就像我们在这个城墙上面开了一个个特定的城门,可以精确地调控什么样的物质能够进出我们细胞。

卢培龙团队此次取得突破的跨膜蛋白设计技术,未来在疾病治疗、药物研发、分子检测、合成生物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在AI出现之前,他们根本无法想象能设计出这种全新的蛋白质。并且,AI技术的迭代发展更是提升了蛋白质设计的效率和精度。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卢培龙:如果没有AI的加持的话,这个根本不可能做出来的。像现在基于深度学习网络架构的这种人工智能的话,比原来这种机器学习的能力是有更强的提升。现在我们可以做到比如说小于1埃的这种精度,就埃的单位的话是1/10纳米。不要小看这1到2埃之间的区别,那就意味着说这个蛋白有还是没有功能。

在AI技术的助力下,四个人的核心团队在五年内就成功攻克这一科研难题。在此前的采访中,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也对AI技术让科学研究全面提速表示振奋。

西湖大学校长 施一公:我以前带领我的学生10个博士生做5年才能解决一个大复合物的结构。现在借助于AI,我实验室一个学生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就把这个事情完成了。我感到很兴奋、很激动,天天都在想,我如何利用AI提供的强大的现实版的这种进步,让我的研究生命延展到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步。

牵手AI还让科学家们找到了不少以往难以发现的新事物。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的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将用AI找到的一种新的分子注入废旧的锂电池中,对锂电池进行“精准治疗”。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团队成员 高悦:一个商用的磷酸铁锂电池,按照以往来说,在使用2000次之后,就会容量衰减、报废。有了这项技术,可以使它在使用12000次之后,还能够保持一个接近于初始电池的“健康”状态。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一种新的锂离子载体分子,它能通过注射直接进入电池内部,精准找到锂离子缺失的部位,快速补充能量。但一开始这个像“药物”一样的分子只是团队的一种大胆假设,探寻的过程仿佛大海捞针。而AI的介入,让他们在海量候选分子中,快速锁定了这个分子。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团队成员 高悦:依靠传统的直觉设计,需要一个结构一个结构地想,然后再一个一个地用化学实验验证。人工智能可以在几天内完成一次分子预测的流程,而化学实验可能要好几年。我们把各种各样的化学结构信息输入给AI,让它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去融合这些信息,去多线程设计分子,最终帮助我们创造了新分子。

(总台央视记者 高晨源 吴汶倩 朱平 杨煜 杨滢)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与其试图用AI打败AI 不如回归对论文质量的关注

人机协同生成新技术辅助学术研究,本身就贯穿人类学术探索进程。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借助它观测天象,坐实了地心说的荒谬。AI技术的出现,使机器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写作了,挑战了人类的主体性。...

学术规范不该陷入“自证怪圈”

每到毕业季,论文查重的话题总会在网上引起热议。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论文AI率这一新概念逐渐兴起,成为大学生新的挑战。AI率审查的流程与查重类似,都是将论文输入特定系统,通过一系列算法识别出疑似使用AI的段落,并根据其...

1309家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能力,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县城,被称为中国的底色。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地区,常住人口达到了7.48亿,占国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几年,随着城市与县城的消费边界逐渐消融,县域也常被说起撑起了中国消费的一片天。那与县域消费一...

刘钊:为瓜菜装上优质的“中国芯”

选育120个瓜菜新品种,获得86个植物新品种权,申请4项发明专利。10年时间里,山东省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钊一直在从事瓜菜遗传育种、新品种开发及推广工作。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近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一名高中学生出操时被操场地面烫伤,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报道,事发学校为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该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

垃圾废物侵占良田,有关部门必须补上漏洞

5月18日晚,央视新闻报道反映,在湖南湘潭、江西萍乡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其中一些被水泥块、红砖、石膏板、瓷砖、砖块、塑料、薄膜等垃圾覆盖的土地,还是...

孩子太早戴近视镜,会加重近视……是真是假?

  多学一个知识点  ——戴近视镜不会使眼睛变形  眼睛变形(如眼球突出、眼轴变长)是近视度数加深的结果,而非戴眼镜所致。尤其是高度近视者,眼轴延长更明显,与是否戴镜无直接关联。  若孩子觉得戴框架眼镜不方便,可在医生指...

化身猫狗“平替” AI宠物抢食孤独经济

视频海报由AI辅助生成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球”挤在长桌上,柚子大小,有的戴着兔耳朵,有的背着牛仔帽。每个“毛球”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夸张的电子大眼睛,有绿色的,有蓝色的,有的冒“爱心”。它们时不时扭动胖胖的身体,时不时发出婴儿...

学者三年田野调查被判AI代笔 论文AI率检测如何避免“误伤”

“论文疑似AI生成率82.54%。”5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将刚刚完成的研究秀场直播产业的论文,提交至某学术论文检测平台,得到的结果令他哭笑不得。他发现,系统标红的“高度疑似AI生成”段落,是他们研究团队...

别让“儿童网红化”消解童真

近年来,“儿童网红”的身影在短视频平台上愈发常见。许多账号打着“记录成长”“亲子互动”的名义,实则以儿童形象为卖点,通过精心包装、剧本化运营和商业化变现走上流量快车道。《法治日报》记者近期随机选取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粉丝量...

2025
03/01
13:16
浏览量: 25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