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会长蔡元培,主任导师许宝璜、兼任导师邵飘萍,主要成员有毛泽东、高君宇、谭鸣谦、谭植棠、罗章龙、陈公博、区声白……”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林齐模指着当年新闻学研究会的听讲半年证书发放名单说。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将观众的思绪引入100多年前的历史时空。
在五四青年节这天,由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发起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北京大学校史馆,超100万网友通过直播间了解北大百余年校史,追寻那些在觉醒年代里点燃思想火炬的青年足迹。
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代代青年才俊的学术争鸣。“蔡元培校长初到北大时,聘请了一大批文、理、法各科具有新思想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回顾起100多年前近现代著名学者聚集北大的情景。当时北大教授平均年龄只有30岁,有一部分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者。
在这里,可以看到革命先辈、学术先贤青年时代如何“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马克思主义首先在北大青年中迅速传播开来。”余浚说,“毛泽东当时率领一批湖南青年租住在北大旁边的吉安所左巷7号,他们白天大多数时间都跑到北大红楼的阅览室看书、避寒,晚上回到小房子里围炉聊天。虽然生活很艰苦,但这群年轻人沉浸在北大生机勃勃的新文化氛围里,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青年如何为国家兴亡而奔走。1903年,京师大学堂学生发起“拒俄运动”,声讨沙俄侵占我国东三省的罪行,谴责清政府妥协投降;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发起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喊出“还我青岛”的口号;西南联大时期,1129名联大学生投笔从戎,走上战场……
在这里,可以看到青年如何攻坚克难、科研报国。西南联大时期,学校师生中有160多人后来成为两院院士,还有两位本科生——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大率先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被誉为“核科学家的摇篮”;北大研究团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实现了人类首次合成生命的基石——蛋白质的壮举……
在余浚看来,“北大127年发展历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频共振。”一代代北大人通过不懈努力将北大塑造成今日之北大,一代代中国人也通过艰苦奋斗将中国塑造成今日之中国。北大的故事,见证着国家发展中的青年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05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