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16位女博士把盐碱地变成“科研天堂”

16位女博士把盐碱地变成“科研天堂”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5-06 16:44:32 | 点击:7086

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

东营黄河口,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每年源源不断地裹挟泥沙在此沉积,塑成茫茫六百里滩涂。在常人眼里,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荒漠:草木稀少,沟壑交错,冬季寒风凛冽,夏季虫瘴滋生,更可怕的是还有一旦深陷便难以脱身的沼泽深坑。

然而就是这样的荒芜之地,对于鲁东大学黄河三角洲盐土生态高效利用巾帼创新团队的科技工作者而言,却是难得的“科研天堂”,这支由16位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女博士组成的科研攻关团队常年在这荒芜而神奇的盐碱地上演绎着春华秋实。

“这里光、热和水土资源丰富,然而地下水位浅、矿化度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制约了后备耕地资源农业生产功能的实现和生态保护,如果能将这样的地方变成良田,那将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谈起这些,团队带头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吴楠信心满满。

2019年,团队的元老潘英华、吴楠、胡秋丽因科研方向一致、志趣相投,相约组建了黄河三角洲盐土生态高效利用巾帼创新团队。4年来,13位女博士又陆续加入,团队成员在创建“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的过程中挑战了诸多第一次:50多岁的潘英华第一次当起了工程设计师,全程督导基地台田水利工程及科普展厅建设;博士刚毕业的宋冰、孙军娜、赵惠丽第一次开上了比自己还高一大截的大马力拖拉机,驰骋在白色的盐碱地上翻耕土壤;生在城市,从小惧怕昆虫的李雅婷第一次克服昆虫恐惧症,带着学生在闷热潮湿、臭气冲天的养殖车间饲养黑水虻,只为给基地的水稻提供特色虫沙肥料……

有一年夏天,团队成员周迪与几名博士队员去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采集底栖样品。在这块“从陆地车下不去、从海上船上不来”的盐碱地里,挖出来的泥土需要过筛网冲洗,而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充足的水源,因此她们需要走到潮沟去取水。光秃秃的潮滩看上去平坦,可越靠近潮沟的地方越容易陷进去,一旦陷进泥沟,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再走出来,反而会越挣扎陷得越深。情急之下博士队员们就互相帮对方拔靴子,可很多时候都是脚先拔出来了,靴子却还窝在泥里,有时用力不当,几个人一起摔在泥里。在这种环境中,她们硬是把水一桶桶拎出来。把样品从样地里运出来也是个体力活,特别是土样,沉甸甸的,如果是连泥带水的土样,分量更重。作为女性的团队成员虽然体力有限,但一个人拿不动,就两个人一起用铁锨抬着土样,慢慢走回岸边。

团队成员王雪宏的孩子还小,平时没人帮忙看顾,每次野外调查,她都不得不带着孩子。小朋友就这样在黄河三角洲的四季中逐渐长大,虽然户外冬天寒冷,夏季湿热、蚊虫多,小朋友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在耳濡目染中对黄河三角洲的动植物如数家珍。

几年来,团队成员用双脚将这片荒凉与生机并存的土地丈量了无数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些看起来柔弱的女博士在冷暖无常、时而炎热多雨、时而寒风频吹的科研环境里,已建成500余亩硬件设施齐全的盐碱农业用地和生态水面,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长期定位试验小区,装备起小型气象站、土壤水势盐传感器、地下水位监测设备等一系列科研仪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东营市土壤健康与高质量农业重点实验室和鲁东大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东营基地。

团队成员主持、参与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6项;与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的30余家企业签订科技指导协议,“曝气滴灌”“菌根兴农”等技术指导科学种田50余万亩,增收约16亿元;团队创建的“抛沙养滩”与“沙袋暗堤”结合的沙滩生态养护新技术和港口防淤导流关键技术,构建起了山东省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体系;团队研发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修复——湿地淡水优化配置/生态补水——湿地水盐调控”技术体系,在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湿地推广应用5000余亩,直接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初春的料峭、夏日的炎热、晚秋的冷风、寒冬的冰雪,见证了女博士团队的辛勤与汗水,也让女博士队员们领略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与众不同的四季:春天,盐渍土上的碱蓬嫩芽在料峭寒风中蓬勃生长;夏天,盛开的罗布麻、柽柳、补血草伴着纷飞的蚊虫,一派热闹景象;秋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荻在风中摇曳;冬天,天地一片苍茫,身着红妆点缀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寂寥。

杨春娟 季文豪

【责任编辑:】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1309家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能力,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县城,被称为中国的底色。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地区,常住人口达到了7.48亿,占国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几年,随着城市与县城的消费边界逐渐消融,县域也常被说起撑起了中国消费的一片天。那与县域消费一...

刘钊:为瓜菜装上优质的“中国芯”

选育120个瓜菜新品种,获得86个植物新品种权,申请4项发明专利。10年时间里,山东省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钊一直在从事瓜菜遗传育种、新品种开发及推广工作。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近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一名高中学生出操时被操场地面烫伤,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报道,事发学校为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该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

垃圾废物侵占良田,有关部门必须补上漏洞

5月18日晚,央视新闻报道反映,在湖南湘潭、江西萍乡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其中一些被水泥块、红砖、石膏板、瓷砖、砖块、塑料、薄膜等垃圾覆盖的土地,还是...

孩子太早戴近视镜,会加重近视……是真是假?

  多学一个知识点  ——戴近视镜不会使眼睛变形  眼睛变形(如眼球突出、眼轴变长)是近视度数加深的结果,而非戴眼镜所致。尤其是高度近视者,眼轴延长更明显,与是否戴镜无直接关联。  若孩子觉得戴框架眼镜不方便,可在医生指...

化身猫狗“平替” AI宠物抢食孤独经济

视频海报由AI辅助生成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球”挤在长桌上,柚子大小,有的戴着兔耳朵,有的背着牛仔帽。每个“毛球”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夸张的电子大眼睛,有绿色的,有蓝色的,有的冒“爱心”。它们时不时扭动胖胖的身体,时不时发出婴儿...

学者三年田野调查被判AI代笔 论文AI率检测如何避免“误伤”

“论文疑似AI生成率82.54%。”5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将刚刚完成的研究秀场直播产业的论文,提交至某学术论文检测平台,得到的结果令他哭笑不得。他发现,系统标红的“高度疑似AI生成”段落,是他们研究团队...

别让“儿童网红化”消解童真

近年来,“儿童网红”的身影在短视频平台上愈发常见。许多账号打着“记录成长”“亲子互动”的名义,实则以儿童形象为卖点,通过精心包装、剧本化运营和商业化变现走上流量快车道。《法治日报》记者近期随机选取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粉丝量...

为见义勇为者安排补考 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目标

近日,“山东一考生为救发病同学错过春季高考”一事在舆论场上引发广泛关注。据闪电新闻报道,5月10日早上,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2022级学生姜昭鹏和同学搭乘网约车前往考点,准备参加山东省职教高考。但在上车约1分钟后,同行同...

银发族文化消费渐热 年轻人能做点啥 88.7%受访者支持长辈发展文娱爱好_

看一场刀郎演唱会、报名一门老年大学课程、参加一次“夕阳红”旅行团……近年来,越来越多老年人愿意为精神消费买单,银发族的文化消费潜力显现。你了解家中长辈的文化消费活动吗?你觉得年轻人可以为长辈的文化消费提供哪些帮助?近日,...

2023
05/06
16:44
浏览量: 708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