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毕业季,论文查重的话题总会在网上引起热议。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论文AI率这一新概念逐渐兴起,成为大学生新的挑战。
AI率审查的流程与查重类似,都是将论文输入特定系统,通过一系列算法识别出疑似使用AI的段落,并根据其占全文的比例判断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诚实守信应是学术的底线,对不端行为的审查本无可厚非。但在实践中,这一审查机制却导致许多诚实的作者无辜“中枪”。不少学生表示,自己的论文本是独立完成,却在审查中被判定为AI率偏高。更有甚者,当学生们将一些名家名篇输入审查系统时,竟发现王勃的《滕王阁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被判定为AI率超标的不端之作。这引发了人们对AI率审查标准的质疑:机器审查的结果是否值得信赖?
令学生叫苦的不仅是AI审查机制本身,还有后续带来的其他压力。首先,早在AI普及之前,在学校正式查重之前的“预查重”就已成为一门生意,很多学生购买第三方查重服务以求安心。如今,AI率审查又催生了新的商机——在网购平台上,各种付费检测服务销量动辄成千上万,有的还贴心地推出包天、包月、打包查重等服务。由于不同平台的审查结果差异显著,许多学生不敢拿毕业和前途开玩笑,趋向于“货比三家”。
其次,学生发现论文AI率超标后,不得不对被系统标红的句段进行删改。然而,重复率高尚且可以通过减少引用、变换句式等成熟经验解决,AI率超标这一新问题却令人无所适从。明明没有或很少使用AI写作的学生陷入了“自证怪圈”,在难以提供确切证据证明论文原创性的情况下,反而不得不借助AI工具协助规避误判,因为这些系统更了解自身的识别逻辑。结果令人尴尬:一篇由人类独立撰写的论文,可能被认定为AI生成,而引入部分AI修改后,反而更容易通过系统检测。
从高校的视角出发,将AI率审查引入论文评测流程,无疑有其现实必要性。面对AI技术广泛应用所带来的挑战,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建立新的规范体系,严格防范学术不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判断标准和人性化的应对机制,也容易对坚持自主写作的学生造成困扰,甚至使学生对技术产生依赖。如何在遏制滥用与保护原创之间实现平衡,是当前审查机制亟须面对的问题。
任何技术的发明皆有利弊两面。既然AI时代已经来临,是否可能在维护学术规范的同时,避免学生陷入自证怪圈?当前,一些高校已注意到现有机制的弊端,并出台相应方案。例如,仅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送交AI率审查,并由导师进行最终把关,而非让AI进行一刀切的判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则维持原有的审查标准。
本科生论文篇幅相对较短,学术性相对较弱,且每年提交的数量较多。让AI来把关,既可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也可避免过多的人力物力消耗;硕博论文篇幅大、规范性强,且往往涉及相当比重的学术对话。在AI眼中,规整的大块文章、大量的引用,正是AI写作的显著特点,这也是《滕王阁序》被误判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硕博论文的审核中,有必要对AI率较高的文章、语段进行人工复审,并以师生交流、学术问答的形式消除滥用AI的嫌疑。
此外,在一些特定专业,也有必要正视AI对论文写作的正面作用,制定更为灵活的AI率上限,并允许学生在出具责任说明的情况下,使用适当比例的AI生成内容,避免有志于学术的研究生在不必要的地方耗费大量精力,而影响其取得真正有价值的学术发现。
无论是AI写作,还是AI审查,归根结底都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任何技术的发展,必须基于人类最根本的需求。这一逻辑不仅包含功利性的因果关联,也包含超功利性的人文关怀。自20世纪科幻小说兴起以来,人们常常担忧AI有一天会取代人类的主导地位、危害人类的社会结构。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与AI对人类的直接威胁相比,人对AI的误用、误读,才是更现实的问题。掌握学术规范、坚守学术道德,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让即将离开象牙塔的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观念、构建正面的社会理想,则是大学教育的本质目标。
AI率要查,但决不能仅仅依赖AI去查,必须由活生生的人进行最终把关。技术理性不能走在人文情感之前。
(作者系文学博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梁博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3日 05版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