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应对南方即将到来的汛期,邓意麒一直忙着利用公司研发的技术产品对湖南高速公路及风险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依托我们的技术,通过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路基、路面及边坡的沉降和位移实现了毫米级监测。”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
邓意麒是湖南苏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她将公司研发的产品形象地比喻为“超级眼睛”。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可见光,“超级眼睛”却能看到包括X射线、毫米波在内的非可见光,并借助观察到的数据发现人眼发现不了的潜在风险。
如今,类似“超级眼睛”的智能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南昌等地的机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的(轨)道路健康监测、人货安全检测和国家边海防安全监测,成功预警安全风险4835次,协助处置多起重大公共安全险情,避免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邓意麒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
邓意麒的创业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创业之初,邓意麒的“家底”并不算厚,只有5名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及几台电脑,但他们却雄心勃勃地想打造“超级眼睛”。“我们的目标就是用数智守护公共安全。”邓意麒回忆说。
最初,团队将“超级眼睛”的一项应用场景确定为禁限带物品智能检测。具体来讲就是给传统的安检设备装上“眼睛”,通过“扫描”过检物品,智能识别出违禁品。
“当时各类新式炸药、毒品通过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的状况时有发生,但现有手段必须开箱验视,效率极低、难以普及。”邓意麒说,团队提出的基于多能级多光谱的系列技术能实现危爆固、液体不开包检测。不过,这项技术只在当年行业龙头企业的实验室里实现过,并未实现工程应用。
想要确认产品的可靠性就需要将其投放到真实场景中去。就是在这时,长沙轨道交通集团主动联系团队,表示愿意开放其应用场景,帮助他们不断测试和完善产品。
那段时间,邓意麒带领团队连续27个月白天在郊区地下室做实验,夜里则带着10斤重的装备,穿梭于地铁站试验分析。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长期试验,他们终于试制出了基于多能级融合分析算法的智能X射线探测器,打破了国际龙头企业关于液体、粉末无法非接触检测的断言,并成功将检测极限提升至皮克级,时长缩短至毫秒级,而成本仅为国际龙头企业的五分之一。
“我们的产品被用于机场、轨道交通等领域,平均检出率提高4.1倍,平均通行效率提升57.3%,有效促进了40年未变化的公共安全保障模式的变革。”邓意麒说。
在这之后,团队又将在智能X射线探测器上积累的技术经验移植到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上,最终实现了在800公里高空对高速公路等目标进行毫米级形变监测,帮助路网结构和边海防安全监测从“人工地毯式”搜索变为“太空点穴式”测量。
邓意麒告诉记者,创业过程中除团队自身努力外,也离不开湖南各级政府提供的各种支持。从创业之初为团队提供公司注册等“保姆式”服务,到在公司困难时提供的一系列融资支持,优良的创业环境让邓意麒和团队能够更加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拓展。
当谈到创业感受时,邓意麒表示,一路走来虽然百感交集,但坚信做“难而正确”的事,这一切都值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5日 01版
责任编辑:刘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