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中国为人类实现无限清洁能源之梦按下“加速键”

中国为人类实现无限清洁能源之梦按下“加速键”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9-03 11:16:10 | 点击:9513

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近期,中国可控核聚变研究捷报频传。继4月12日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实现403秒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后,8月25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高约束模式、403秒、100万安培……这些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标志着中国核聚变研究向“聚变点火”又迈出重要一步,也意味着人类获取无限清洁能源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今天,全球能源消耗量的82%来自于化石能源,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也为全球气候变暖埋下祸根。另一方面,现有的核电站虽然不会产生温室气体,但核裂变反应却可能带来严重的核污染。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污染的土地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另有4000多人因核辐射引发的癌症和其他疾病去世。当下,日本正在排放的核污染水,预计在1200天之后就会覆盖整个北太平洋。核污染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废止核电的呼声在全世界不绝于耳。

能源问题是一个戴在人类头上的紧箍咒,而寻找清洁、丰富的能源则成为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可控核聚变被誉为清洁能源领域的“圣杯”,由此也被寄予无限期待。与核裂变反应不同,核聚变反应没有放射性,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核污染。而且,核聚变的原料之一氘在海洋中的储量极其丰富——每公升海水中就含有0.03克氘,在核聚变反应中可产生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的能量。据称,一旦可控核聚变技术获得突破,地球海洋中的氘可供人类使用100亿年。届时,人类将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

梦想是远大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可控核聚变的实现条件极其苛刻:首先,需要制造1亿℃以上的高温环境,以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其次,要保持足够大的密度,以使原子核之间可以发生充分的碰撞;最后,还要保证足够长的能量约束时间,以避免高温等离子体的能量快速损失。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三个条件被英国物理学家劳森总结为著名的“劳森判据”。根据劳森判据,只有当温度、密度和约束时间这三个参数的乘积大于一定值时,核聚变的能量产出才能大于能量损耗,核聚变反应才能持续、稳定,也即成功实现“聚变点火”。

如今,中国的可控核聚变装置已经能够实现1.5亿℃的运行,所以满足第一项条件不成问题。而对于后两项条件,科学家们发现等离子体的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恰恰与等离子体的电流成正比。也就是说,等离子体的电流越高,后两个参数的乘积越高。经推算,100万安培正是实现“聚变点火”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在该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是人类可控核聚变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但我们同样也应看到,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聚变点火”的最终实现,需要集合全人类的智慧与努力。2006年,中国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成为理事会的“七方”成员之一。ITER旨在建造反应堆级的核聚变装置,以验证和平利用聚变能的科技可行性。据称,在建的ITER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是目前世界上的最大、最复杂的磁约束核聚变装置。该装置已于2020年启动安装,并计划于2025年首次“点火”,2035年开始核聚变实验。中国承担了ITER建设中约9%的任务,并已成功完成其核心部件“增强热负荷第一壁”的首件制造,为ITER的顺利实施贡献了“中国智慧”。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国环流三号”在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也为ITER验证了高约束运行模式的可行性。

核聚变行业曾经流传着一个“50年魔咒”,即人类距离使用核聚变能永远“还要50年”。可如今,随着人类对于核聚变技术的认知愈加全面,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正在被攻克。尤其是ITER建设的有序推进,让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时间表逐渐清晰。中核集团核聚变堆技术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曾向外界预测,到2050年左右,人类或将真正使用上核聚变能源。以此来看,人类正在走出“50年魔咒”,无限清洁能源之梦,有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变为现实。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按下“加速键”。

编审:唐华 张艳玲 蔡晓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与其试图用AI打败AI 不如回归对论文质量的关注

人机协同生成新技术辅助学术研究,本身就贯穿人类学术探索进程。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借助它观测天象,坐实了地心说的荒谬。AI技术的出现,使机器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写作了,挑战了人类的主体性。...

学术规范不该陷入“自证怪圈”

每到毕业季,论文查重的话题总会在网上引起热议。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论文AI率这一新概念逐渐兴起,成为大学生新的挑战。AI率审查的流程与查重类似,都是将论文输入特定系统,通过一系列算法识别出疑似使用AI的段落,并根据其...

1309家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能力,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县城,被称为中国的底色。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地区,常住人口达到了7.48亿,占国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几年,随着城市与县城的消费边界逐渐消融,县域也常被说起撑起了中国消费的一片天。那与县域消费一...

刘钊:为瓜菜装上优质的“中国芯”

选育120个瓜菜新品种,获得86个植物新品种权,申请4项发明专利。10年时间里,山东省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钊一直在从事瓜菜遗传育种、新品种开发及推广工作。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近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一名高中学生出操时被操场地面烫伤,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报道,事发学校为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该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

垃圾废物侵占良田,有关部门必须补上漏洞

5月18日晚,央视新闻报道反映,在湖南湘潭、江西萍乡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其中一些被水泥块、红砖、石膏板、瓷砖、砖块、塑料、薄膜等垃圾覆盖的土地,还是...

孩子太早戴近视镜,会加重近视……是真是假?

  多学一个知识点  ——戴近视镜不会使眼睛变形  眼睛变形(如眼球突出、眼轴变长)是近视度数加深的结果,而非戴眼镜所致。尤其是高度近视者,眼轴延长更明显,与是否戴镜无直接关联。  若孩子觉得戴框架眼镜不方便,可在医生指...

化身猫狗“平替” AI宠物抢食孤独经济

视频海报由AI辅助生成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球”挤在长桌上,柚子大小,有的戴着兔耳朵,有的背着牛仔帽。每个“毛球”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夸张的电子大眼睛,有绿色的,有蓝色的,有的冒“爱心”。它们时不时扭动胖胖的身体,时不时发出婴儿...

学者三年田野调查被判AI代笔 论文AI率检测如何避免“误伤”

“论文疑似AI生成率82.54%。”5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将刚刚完成的研究秀场直播产业的论文,提交至某学术论文检测平台,得到的结果令他哭笑不得。他发现,系统标红的“高度疑似AI生成”段落,是他们研究团队...

别让“儿童网红化”消解童真

近年来,“儿童网红”的身影在短视频平台上愈发常见。许多账号打着“记录成长”“亲子互动”的名义,实则以儿童形象为卖点,通过精心包装、剧本化运营和商业化变现走上流量快车道。《法治日报》记者近期随机选取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粉丝量...

2023
09/03
11:16
浏览量: 951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