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科技范儿”加速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范儿”加速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12-20 14:17:52 | 点击:629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随着各种“科技范儿”十足的农业智能装备、智能应用走向田间地头,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农产品的“软实力”也逐步得到提升。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支持开展联合攻关,加强高产、耐盐耐碱、耐寒耐旱等急需品种的研发。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这是空间水稻原生稻和再生稻的图片,显示空间稻穗与颖壳张开的表型。随着圆满完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位航天员平安归来,经历了120天全生命周期的水稻和拟南芥种子,也一起搭乘飞船返回舱从太空归来。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

↑云南锦科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里已经发芽的太空种子(2023年4月3日摄)。2022年8月,21个组合、8000多粒鲜花种子结束太空遨游后来到云南锦科花卉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对种子进行消毒、冷藏、催芽、播种等工序后,有12个组合、1200多粒种子顺利开花。航天育种是培育花卉新品种的重要技术,该育种方式可以扩大变异系谱,增加新品种的可能性。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21年11月2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隆平生物技术公司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2023年2月22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科研人员于萌在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做水稻杂交实验。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粮食稳产增产,关键在科技。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12年的57%提高到2022年的7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2年的62.4%,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注入新动能。

↑2023年4月20日,在彭山区公义镇的数智水稻示范基地,秧盘智能传输带运送育秧盘。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2022年4月7日,在新疆阿图什市格达良乡的棉田里,装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在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杨林 摄)

↑2022年8月20日,工作人员在北大荒集团闫家岗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内检查自动排水灌溉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3年12月7日,工作人员在达拉特旗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管护草莓秧苗。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2023年9月5日,在甘肃省张掖市山山丹县位奇镇十里堡村,技术人员开展“一喷多促”作业(无人机照片)。“一喷多促”是将叶面肥、调节剂、杀菌杀虫剂等药剂充分混合后,对农作物实施一次性喷洒作业,减轻干旱和病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力促减灾增产。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2022年10月9日,在安徽芜湖中联智慧农业峨桥示范基地内,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终端了解稻田合适的收割时间。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22年7月20日,在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无人收割机”在收割水稻。农技人员通过北斗定位和5G技术,设定路线与参数,“无人收割机”便可在农田中精准完成水稻收割,既降低粮食损耗,又提高生产效率。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2022年10月9日,在安徽芜湖中联智慧农业峨桥示范基地内,工作人员在介绍智慧农业云平台。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23年9月22日,在黑龙江省富锦市气象局,四名青年气象员在整理分析数据、提供农用天气预报信息。新华社记者 石枫 摄

↑2023年6月6日,在中储粮安阳直属库有限公司滑县道口分公司粮库内,工作人员通过测温设备查看库内温度、湿度等数据。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藏粮于技”与“藏粮于地”,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仅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而且有能力把14亿多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好。

统筹:鱼澜

制作:李梦娇

编辑:黄晓勇 鲍菲菲 李梦娇 刘梦琪

【责任编辑:郑亮】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与其试图用AI打败AI 不如回归对论文质量的关注

人机协同生成新技术辅助学术研究,本身就贯穿人类学术探索进程。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借助它观测天象,坐实了地心说的荒谬。AI技术的出现,使机器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写作了,挑战了人类的主体性。...

学术规范不该陷入“自证怪圈”

每到毕业季,论文查重的话题总会在网上引起热议。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论文AI率这一新概念逐渐兴起,成为大学生新的挑战。AI率审查的流程与查重类似,都是将论文输入特定系统,通过一系列算法识别出疑似使用AI的段落,并根据其...

1309家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能力,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县城,被称为中国的底色。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地区,常住人口达到了7.48亿,占国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几年,随着城市与县城的消费边界逐渐消融,县域也常被说起撑起了中国消费的一片天。那与县域消费一...

刘钊:为瓜菜装上优质的“中国芯”

选育120个瓜菜新品种,获得86个植物新品种权,申请4项发明专利。10年时间里,山东省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钊一直在从事瓜菜遗传育种、新品种开发及推广工作。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近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一名高中学生出操时被操场地面烫伤,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报道,事发学校为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该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

垃圾废物侵占良田,有关部门必须补上漏洞

5月18日晚,央视新闻报道反映,在湖南湘潭、江西萍乡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其中一些被水泥块、红砖、石膏板、瓷砖、砖块、塑料、薄膜等垃圾覆盖的土地,还是...

孩子太早戴近视镜,会加重近视……是真是假?

  多学一个知识点  ——戴近视镜不会使眼睛变形  眼睛变形(如眼球突出、眼轴变长)是近视度数加深的结果,而非戴眼镜所致。尤其是高度近视者,眼轴延长更明显,与是否戴镜无直接关联。  若孩子觉得戴框架眼镜不方便,可在医生指...

化身猫狗“平替” AI宠物抢食孤独经济

视频海报由AI辅助生成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球”挤在长桌上,柚子大小,有的戴着兔耳朵,有的背着牛仔帽。每个“毛球”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夸张的电子大眼睛,有绿色的,有蓝色的,有的冒“爱心”。它们时不时扭动胖胖的身体,时不时发出婴儿...

学者三年田野调查被判AI代笔 论文AI率检测如何避免“误伤”

“论文疑似AI生成率82.54%。”5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将刚刚完成的研究秀场直播产业的论文,提交至某学术论文检测平台,得到的结果令他哭笑不得。他发现,系统标红的“高度疑似AI生成”段落,是他们研究团队...

别让“儿童网红化”消解童真

近年来,“儿童网红”的身影在短视频平台上愈发常见。许多账号打着“记录成长”“亲子互动”的名义,实则以儿童形象为卖点,通过精心包装、剧本化运营和商业化变现走上流量快车道。《法治日报》记者近期随机选取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粉丝量...

2023
12/20
14:17
浏览量: 629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