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中国能源转型成绩斐然,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彰显大国担当

中国能源转型成绩斐然,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彰显大国担当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4-03-10 12:05:13 | 点击:11175

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过去一年,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中国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坚定不移履行承诺,加速能源结构转型,与国际社会携手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

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成绩斐然,助推全球能源清洁转型加速前行。随着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去年,中国经济迎来稳步复苏,电力消费也同比提升。全国全年累计发电装机总容量为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则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据统计,去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而煤电装机容量的比重则首次降至40%以下。新能源与煤电装机容量的此消彼长意味着绿色可再生能源正日益成为中国电力供应的主力军。而且,中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容量的比重超过一半,对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近年来,中国对绿色能源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稳居世界前列。早在2020年,中国的能源技术研发公共支出就已占全球四分之一。2023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达676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投资总额的38%,欧盟、美国、英国合计投资额的94%。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仍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社会用电需求大,所以也面临着较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艰巨的能源转型挑战。但中国不仅全力加速自身的能源转型进程,而且积极助力其他国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中国生产了全球70%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中国产的光伏、风电产品每年为发达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另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44.3万辆,出口177.3万辆,为世界减少碳排放约5000万吨。中国以实打实的成绩践行着“双碳”承诺,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表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世界气象组织称,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2度,逼近《巴黎协定》所设定的极值。2023年也是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之年,海啸、干旱、洪水在世界各地轮番肆虐。这些极端异常气候现象提醒世人,全球气候治理已经刻不容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加以应对。从1995年的首届柏林气候大会,到1997年签署《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巴黎协定》,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2023年12月,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过艰难谈判达成了“阿联酋共识”,在历史上首次呼吁各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便在2050年科学地实现净零排放。“阿联酋共识”来之不易,中国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对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取得有效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在旧金山会晤,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决定启动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并在能源转型、循环经济、气候融资等方面达成了诸项共识。中美气候合作为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也为与会各方化解分歧形成共识提供了重要指引。

全球气候治理之路任重道远,中国的能源绿色转型任务使命艰巨。回首2023年,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气候答卷”。2024年,中国将继续坚定践行“双碳”承诺,彰显大国担当,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再上新台阶。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与其试图用AI打败AI 不如回归对论文质量的关注

人机协同生成新技术辅助学术研究,本身就贯穿人类学术探索进程。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借助它观测天象,坐实了地心说的荒谬。AI技术的出现,使机器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写作了,挑战了人类的主体性。...

学术规范不该陷入“自证怪圈”

每到毕业季,论文查重的话题总会在网上引起热议。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论文AI率这一新概念逐渐兴起,成为大学生新的挑战。AI率审查的流程与查重类似,都是将论文输入特定系统,通过一系列算法识别出疑似使用AI的段落,并根据其...

1309家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能力,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县城,被称为中国的底色。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地区,常住人口达到了7.48亿,占国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几年,随着城市与县城的消费边界逐渐消融,县域也常被说起撑起了中国消费的一片天。那与县域消费一...

刘钊:为瓜菜装上优质的“中国芯”

选育120个瓜菜新品种,获得86个植物新品种权,申请4项发明专利。10年时间里,山东省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钊一直在从事瓜菜遗传育种、新品种开发及推广工作。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近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一名高中学生出操时被操场地面烫伤,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报道,事发学校为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该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

垃圾废物侵占良田,有关部门必须补上漏洞

5月18日晚,央视新闻报道反映,在湖南湘潭、江西萍乡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其中一些被水泥块、红砖、石膏板、瓷砖、砖块、塑料、薄膜等垃圾覆盖的土地,还是...

孩子太早戴近视镜,会加重近视……是真是假?

  多学一个知识点  ——戴近视镜不会使眼睛变形  眼睛变形(如眼球突出、眼轴变长)是近视度数加深的结果,而非戴眼镜所致。尤其是高度近视者,眼轴延长更明显,与是否戴镜无直接关联。  若孩子觉得戴框架眼镜不方便,可在医生指...

化身猫狗“平替” AI宠物抢食孤独经济

视频海报由AI辅助生成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球”挤在长桌上,柚子大小,有的戴着兔耳朵,有的背着牛仔帽。每个“毛球”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夸张的电子大眼睛,有绿色的,有蓝色的,有的冒“爱心”。它们时不时扭动胖胖的身体,时不时发出婴儿...

学者三年田野调查被判AI代笔 论文AI率检测如何避免“误伤”

“论文疑似AI生成率82.54%。”5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将刚刚完成的研究秀场直播产业的论文,提交至某学术论文检测平台,得到的结果令他哭笑不得。他发现,系统标红的“高度疑似AI生成”段落,是他们研究团队...

别让“儿童网红化”消解童真

近年来,“儿童网红”的身影在短视频平台上愈发常见。许多账号打着“记录成长”“亲子互动”的名义,实则以儿童形象为卖点,通过精心包装、剧本化运营和商业化变现走上流量快车道。《法治日报》记者近期随机选取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粉丝量...

2024
03/10
12:05
浏览量: 1117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