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立夏:风暖昼长,万物并秀

立夏:风暖昼长,万物并秀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4-30 14:59:37 | 点击:12357

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非遗工坊,人们通过画蛋、斗蛋等体验传统民俗,迎接立夏到来。   王 昊摄(人民视觉)

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非遗工坊,人们通过画蛋、斗蛋等体验传统民俗,迎接立夏到来。

王 昊摄(人民视觉)

 临近立夏,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平安路第二小学的学生给小麦浇水。 王海滨摄(人民视觉)

临近立夏,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平安路第二小学的学生给小麦浇水。

王海滨摄(人民视觉)

 日前,游客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城关镇大山村的樱桃园里采摘樱桃。杨 东摄(人民视觉)

日前,游客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城关镇大山村的樱桃园里采摘樱桃。

杨 东摄(人民视觉)

近日,果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狮寨镇古东村森木组采摘青梅。何华文摄(人民视觉)

近日,果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狮寨镇古东村森木组采摘青梅。

何华文摄(人民视觉)

浙江省温岭市坞根镇小坞根村的农民日前在采收枇杷。蒋友青摄(人民视觉)

浙江省温岭市坞根镇小坞根村的农民日前在采收枇杷。

蒋友青摄(人民视觉)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春天还没结束从南到北的旅行,夏天已迫不及待跟了上来。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即为立夏,今年5月5日是立夏日。“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从春到夏,气温渐升,暑气渐显,草木慢慢褪去春日的青嫩,树荫开始变得浓密,自然万物悄然透出初夏的气息。

春意阑珊,初夏渐长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春夏交替,因此又称“春尽日”。实际上,立夏并不等于入夏,如果按照气候学的标准,只有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摄氏度以上时,才算真正进入夏天。正所谓“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立夏时节,我国南方多地开始进入“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夏季,而北方大部分地区“虽然立了夏,依旧春当家”,“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春季还未结束,许多地方的槐花正在盛开。

俗话说“立夏斩风头”,到了立夏,我国各地风力明显减弱,多了几分柔和,正所谓“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风小了,雨多了。立夏时节,随着夏季风增强北上,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不断向陆地输送,我国南方地区逐渐进入潮湿多雨的时段,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一带雨量迅速增大,雨水从婉约型转为豪迈型,因而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

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到底什么是蝼蝈?历来众说纷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认为蝼蝈是“生穴土中”的蝼蛄,俗名拉拉蛄,但《礼记训纂》认为“蝼蝈,蛙也”。其实,不管特指哪种动物,立夏之后,各路“歌唱家”开始纷纷登场了;再过五天,蚯蚓开始懒洋洋地翻松泥土了;又过五天,王瓜等藤蔓类植物争相攀爬生长,绿意盎然。“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立夏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节气,草木生长至此而愈加葱郁、繁盛。

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那么夏便是长的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夏,四月节……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意为“大”,就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到此时已经长大。进入立夏,日照增加、气温渐升、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农谚有“春争日,夏争时”的说法。“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因此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一到,升温明显,这也是“春捂”结束的信号,人们可以渐次减衣了。但由于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气温仍然多变、昼夜温差大,“捂”或“不捂”还要看天行事,以免着凉。中医认为,春季到初夏阳气渐盛而阴寒未尽,穿衣切勿贪凉,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减衣时要先减上衣、后减下衣,以助阳气的升发。

称重保健,斗蛋尝新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在诗人的眼里,春日是良辰,夏日亦是佳期。从春到夏,草木由萌芽至蓬勃,大自然从懵懂期到青春期,至此,绿肥红瘦,风暖昼长,一场热闹的盛夏之宴就此拉开帷幕。

立夏之后,气温节节攀升,容易让人食欲消退、乏力消瘦,古人称之为“疰(zhù)夏”。于是,就有了“立夏秤人”的习俗,以此观察夏天身体的变化和保健需要。清代《清嘉录》记载:“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古时立夏这天,家人或者乡邻聚在一起,先支好一个大秤,大家轮流坐到竹篮子里去称体重。称重时,看秤人会大声报数并添上吉祥话,例如秤老人时,看秤人会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希望给人带来福气。到立秋时再称一次,若是体重减轻了,那就吃点肉来补一补。如今,立夏称人的习俗在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小孩增重父母高兴,老人增重儿孙快乐,寄托的都是祈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立夏胸挂蛋,孩子疰夏难。”为了预防孩子疰夏,大人们把鸡蛋这种简单易得的营养品用作孩子的“进补”之物——把煮好的囫囵鸡蛋用冷水浸上数分钟后再套上编织好的丝网袋,挂在孩子的脖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斗蛋规则简单,两蛋相撞,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斗破了壳的认输,然后把蛋吃掉,最后留下的斗不破的蛋被尊为“蛋王”。正所谓“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吃下营养丰富的鸡蛋,孩子们能更安然舒适地度过炎炎夏季。

立夏一到,时令水果登场,人们可以尝尽鲜美。“午醉醒来一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这是晶莹剔透的樱桃;“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这是酸中带甜的青梅;“芳津流齿颊,核细肌丰温”,这是清甜水润的枇杷。江南民间饮食中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即品尝甜蜜的樱桃、爽口的青梅以及清甜的枇杷。具体的“三新”,往往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都是应季应时的新鲜食材。例如,苏州人会将樱桃、青梅和麦子纳入食谱,此时,樱桃正熟,再用青梅煮上一壶酒,可以惬意地饯春迎夏了。在中医看来,立夏之后天气变热,人体消耗量增加,水分丢失较多,易造成明显的上火、失液情况,而樱桃、青梅、枇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等功效。适当食用这样的新鲜蔬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补充人体丢失的水分,又能消热解暑。此外,立夏后饮食宜清淡,应以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忌辛辣油腻,少贪凉,可适当增加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稀粥以补充液体,也可适当饮用酸梅汤、菊花茶等清凉饮料,同时适量地补充蛋白质,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养心调神,适当午睡

古人云:“四月谓之初夏,气序清和,昼长人倦。”农历四月被称为乏月,既是指人,困倦慵懒的疲乏;也是指粮,青黄不接的匮乏。按照古人的说法,立夏后是“祝融司令继芳春”,火神祝融开始掌管时令了,天气开始体现一个“火”字。

中医认为,夏季五行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相对应,故夏季与心气相通。立夏代表着一年中阳气最盛时期的来临,心阳最为旺盛,养生保健应顺应季节的变化而为之,重点养心护心。

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此时节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养护,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安闲自乐,切忌大悲大喜,戒躁戒怒,以免伤心、伤身、伤神。立夏之时,绘画、书法、弹琴、下棋、种花等都可以调节精神,平抑心火,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

我国南方民间流传:“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早在明代即有家家户户在立夏这天烹煮新茶的习俗,再配上各色水果点心,亲戚邻居间相互馈送,称为七家茶。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愈加明显。中医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应当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可适当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黄帝内经》记载:“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也就是说,在夜晚的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当阴气最盛、阳气初生时,人们应该熟睡,以利于肝脏的养护和身体的整体健康;在一天中阳气最盛的午时(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人们应该休息一会儿,以便补充精力、提神醒脑。不过,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30分钟即可,即使没有睡意也可以闭目养神。

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人容易出汗,此时若怕热贪凉,缺乏运动,反而会出现很多不适症状。因此,可适当加强运动,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调畅气机。运动方式上,可选择快走、慢跑、游泳、八段锦、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每周坚持4到7次,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切忌过度过量,以免大量出汗。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易伤阳气,因此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运动后应适当饮温水或盐水,补充体液。同时,注意不要贪凉,不要喝冷饮,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燕子衔春去,薰风带夏来。暮春风物正悄然远去,初夏的热情正迎面而来。让我们一起拥抱这个热情洋溢的季节,尽情感受夏日之美吧。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李慧博、杨鸿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与其试图用AI打败AI 不如回归对论文质量的关注

人机协同生成新技术辅助学术研究,本身就贯穿人类学术探索进程。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借助它观测天象,坐实了地心说的荒谬。AI技术的出现,使机器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写作了,挑战了人类的主体性。...

学术规范不该陷入“自证怪圈”

每到毕业季,论文查重的话题总会在网上引起热议。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论文AI率这一新概念逐渐兴起,成为大学生新的挑战。AI率审查的流程与查重类似,都是将论文输入特定系统,通过一系列算法识别出疑似使用AI的段落,并根据其...

1309家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能力,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县城,被称为中国的底色。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1800多个县域地区,常住人口达到了7.48亿,占国内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几年,随着城市与县城的消费边界逐渐消融,县域也常被说起撑起了中国消费的一片天。那与县域消费一...

刘钊:为瓜菜装上优质的“中国芯”

选育120个瓜菜新品种,获得86个植物新品种权,申请4项发明专利。10年时间里,山东省寿光市三木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钊一直在从事瓜菜遗传育种、新品种开发及推广工作。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被共青团中央、全...

“没苦硬吃”,没有必要

近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一名高中学生出操时被操场地面烫伤,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据报道,事发学校为广东省普宁市第三中学。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该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有多名学生因天气太热被地面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

垃圾废物侵占良田,有关部门必须补上漏洞

5月18日晚,央视新闻报道反映,在湖南湘潭、江西萍乡个别地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包含危险成分的工业固废,还存在着违法违规堆存、填埋的乱象,其中一些被水泥块、红砖、石膏板、瓷砖、砖块、塑料、薄膜等垃圾覆盖的土地,还是...

孩子太早戴近视镜,会加重近视……是真是假?

  多学一个知识点  ——戴近视镜不会使眼睛变形  眼睛变形(如眼球突出、眼轴变长)是近视度数加深的结果,而非戴眼镜所致。尤其是高度近视者,眼轴延长更明显,与是否戴镜无直接关联。  若孩子觉得戴框架眼镜不方便,可在医生指...

化身猫狗“平替” AI宠物抢食孤独经济

视频海报由AI辅助生成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球”挤在长桌上,柚子大小,有的戴着兔耳朵,有的背着牛仔帽。每个“毛球”的脸上闪烁着一双夸张的电子大眼睛,有绿色的,有蓝色的,有的冒“爱心”。它们时不时扭动胖胖的身体,时不时发出婴儿...

学者三年田野调查被判AI代笔 论文AI率检测如何避免“误伤”

“论文疑似AI生成率82.54%。”5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将刚刚完成的研究秀场直播产业的论文,提交至某学术论文检测平台,得到的结果令他哭笑不得。他发现,系统标红的“高度疑似AI生成”段落,是他们研究团队...

别让“儿童网红化”消解童真

近年来,“儿童网红”的身影在短视频平台上愈发常见。许多账号打着“记录成长”“亲子互动”的名义,实则以儿童形象为卖点,通过精心包装、剧本化运营和商业化变现走上流量快车道。《法治日报》记者近期随机选取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粉丝量...

2024
04/30
14:59
浏览量: 1235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践行工匠精神 添翼吴都腾飞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