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专题报道 > 无意中瞥见历史的一角

无意中瞥见历史的一角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06 13:35:05 | 点击:238

王锐的书籍和手稿被发现时,在一辆废品站三轮车上。受访者供图

江苏常州武进区档案馆提供的人物志,有王锐的简介。受访者供图

一本俄文书扉页上,有王锐的签名。受访者供图

最初只是一位南京市民,瞥到了一本出现在废品站的莎士比亚著作。接着,她翻看了“莎士比亚”旁边的更多书、词典和笔记,发现了一个名字。随着她把这次意外“相遇”发到网络上,一位老科研工作者的人生引发了全网关注。

数百万人为这个陌生的名字驻足停留,他们想知道与之相关的一切,也想起了自己的祖辈、家人。

“这些字拉着我的头发”

这是一次偶遇。

10月8日傍晚,生活在江苏南京的冯源去买菜,经过废品站时,注意到装载废品的三轮车上有一本红色封面的莎士比亚作品。

它和很多书一起,待在两个敞开的大口袋里。冯源停步仔细翻找,发现里面还有医学期刊、医学工具书、画册和很多词典,其中有1953年出版的《俄华大辞典》。书都很陈旧,扉页上没有标注主人的名字。

翻着翻着,冯源的动作开始变得越来越小心——她翻到几页字体好看的手稿,深蓝色墨水记载着与药物有关的内容。冯源看不懂,但她觉得手稿写得很用心,堆在那里,太可怜了。

“这些字拉着我的头发。”她说,虽然平时从不淘旧书,但冯源决定买下它们,甚至来不及去想买回去如何处理。

装书的口袋脏了,有的书还带着水渍。冯源在书堆里挑选了十几本,以及那些“字体好看”的大部分手稿。

冯源记得,当时她问过废品站老板:“要是人家后悔了来找这些书怎么办?”

“人都走了,谁来找。”老板回答。

“可能是某个人的遗物。”冯源想,“如果这个人还在世,手稿和书应该不会出现在这里。”她没有害怕,却感到一阵惭愧和心虚,似乎自己用不当手段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了。她付了60元,没有与老板过多交谈,很快把那些书本笔记带走。

回到家,冯源给它们掸了掸灰尘,喷了些防书虱的药,就放到阳台晒太阳。10天后,她出差回来,开始仔细翻阅,一个陌生人的信息逐渐在她面前展开。

一张1983年江苏省卫生厅颁发的工作证,让冯源确信,这些书籍和手稿的主人叫王锐,出生于1928年,女性,江苏常州武进人。20世纪80年代,她在南京药物研究所工作,专业从事药物合成。王锐学习过俄英日三门外语——那时冯源的父母都还没有出生。

在印制了南京医科大学、南京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名称的稿纸上,王锐用汉字、拼音、英文记录了关于灭螺药物的研究内容,这些内容都与血吸虫病防治有关。

一本俄文书的扉页上有用繁体手写的“王锐购于哈医大,1953.4.7”,左边有几笔烟花涂鸦,右边画了一组化学结构图示。冯源几乎能够想到,25岁的王锐雀跃地用钢笔在一本新书上描画。

猜测着那个模糊的身影,冯源有好多问题想问。

“谁教你俄文?你去过苏联吗?你对什么最感兴趣?”

“你小时候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青年时代经历了什么?”

“时代在变,你的研究方向一直没有改变,你为什么这么坚定?”

……

“我意识到,我捧着的是一个陌生人此生的证据。”冯源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了这次奇遇,引发网友关注,许多人为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动容。一些网友行动起来,开始寻找更多关于王锐的信息。

拼凑零碎信息,寻找她的痕迹

芬兰有一部纪录片《冰山的阴影》,导演通过一箱在跳蚤市场发现的8毫米胶卷,还原一个陌生男人的一生。胶卷留存了世界各地的风景,以及男人的旅程与探索,最终拼凑出他平凡却丰富的人生经历。

网友们聊起了这部纪录片,期待冯源发现的书籍和手稿也能找出更多王锐的故事,然而结果令人失望。

除了废品站老板的一句“人都走了”,目前还没有明确信息表明王锐的现状,书籍和手稿如何出现在废品站,王锐是否也居住在此地,这些问题未解。

许多媒体记者联系冯源,也加入到寻找王锐的人群中。南京药物研究所(现更名为“江苏省药物研究所”)答复称王锐已经退休多年,现任副所长也不记得她。

在学术期刊网站中,能检索到的王锐发表的论文,最早的是1960年发表在《南药译丛》(现更名为《药学进展》)上的论文。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冯源,对搜索不出一个人的更多信息感到困惑。网友则热情高涨,将这个故事送上了各种网络热搜榜单。

但直到本报道刊发,还没有直接认识王锐的人联系冯源。“她还在学校任教过,按理说应该会有学生能记住她吧。”冯源说,有人听说王老师很谦和、很有大家风范,但别的也不知道了。

10月21日,在网友的建议下,冯源将其中一些旧书和全部手稿,捐赠给王锐家乡江苏常州武进区的档案馆,工作人员发来馆内收录的王锐的人物志书页,为故事增添了更多信息。

武进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是该馆第一次收到王锐本人的手稿和书籍,目前材料还在整理过程当中,感谢年轻人对科技工作精神传承的关注,希望广大网友今后能够为档案馆提供更多线索。

故事不完整,也不妨碍网友表达对王锐的敬佩,通过拼凑零碎的信息,人们认识了一位一生致力于消灭血吸虫病的科研工作者。

血吸虫曾是一代人的梦魇。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江流域及以南13个省份遭血吸虫病侵袭,近1亿人的健康受到威胁。儿童患病影响发育,妇女得病多不生育。1956年,毛泽东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2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的王锐,和许多科研工作者一起,投身于这项任务。几年后,抗击血吸虫病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王锐的书籍和手稿,引发很多人对血吸虫病的回忆。有人回忆,小时候在武汉长江边游泳,听长辈说,过去长江里有可怕的“血吸虫”,感染之后会生“大肚子病”,非常痛苦。

当时,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使用灭螺药是防治血吸虫病的重点方式,这在王锐身处的年代,还是比较前沿的防治理念。

在王锐的手稿中,灭螺药物重点出现。王锐记录道,理想的灭螺药物具备安全、副作用小、稳定、对非目标生物无害、价格便宜的优点,既杀螺又杀螺卵,用量小便于运输。

武进区档案馆人物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王锐开始从事灭螺药的研究,其中对药物吡喹酮的研究,于1980年获江苏省科技成果奖、卫生部乙级科研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她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她还以为看到的是自己的外公

许多网友称赞了冯源买下书籍和手稿并捐赠的行为,大多数人认为,这一举动让一名重要的科研工作者被更多人认识。有人也因此愧疚,从未好好了解自己的长辈;有人开始思考,逝去的长辈有没有留下什么资料。

老家在新疆的李梓艺起初浏览冯源社交媒体的笔记,以为看到了外公的遗物。她记得,外公也有许多出版日期久远的俄语书籍资料,什么时候学的,怎么学的,她不知道。李梓艺尊敬王锐,也对外公感到愧疚:“我从未仔细了解过他的生平。”

听母亲讲述,老人1942年出生,家里是从东北去的新疆喀什。外公年轻时曾是一名教师,作为当地唯一会说维吾尔语的汉族人,当地人有什么事都会找外公帮忙。班上有些维吾尔族孩子,书读到一定年纪就休学回家种地,这位教师挨个到他们家中劝学,还提供资助。有几个复学的孩子不情愿,他常常得去把人领到学校,揪着衣服让他们学。

李梓艺小时候不理解,好多学生以前明明很害怕外公,但是他们长大以后居然会回来看望他。“他骄傲地炫耀,说自己教过的每个学生都是好孩子。”

李梓艺读大学时,只在寒暑假回新疆老家,当外公聊起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的话题,她总觉得没意思。随着年龄渐长,她开始认真听外公讲述的往事,“可是我回去得少了,现在我想知道更多,外公已经在2022年去世了”。

00后大学生何思景看到王锐的书籍和手稿不知缘何散落在废品站后,想起了外公去世后他那些被烧掉的歌曲创作手稿。

何思景的外公年轻时当过兵,退伍后在家乡云南宣威的磷肥厂工作,他自学了二胡和电子琴,并且自创歌曲、自弹自唱。退休后他加入老年合唱团,写歌,为朋友写祝寿歌,写赞美祖国、赞美解放军的歌,积攒下厚厚的一摞歌曲手稿。

何思景说,外公没有非常专业的乐理知识,创作的歌曲质量不算高,都是朗朗上口的简单词曲,但她很喜欢,最喜欢的是一首外公写给年幼的女儿——也就是她母亲的儿歌。“几十年来,他唱给我妈妈听,又唱给我听。”家里人都对音乐不感兴趣,只有何思景爱听外公唱歌。

然而,老人在去世前五六年,经常生病,精神也渐渐变差,记不清琴谱,手发抖,弹琴变得不流畅。有时外婆觉得吵,让他别弹,外公也不会很生气,只是小声嘟囔几声表达抗议:“你们都不懂。”后来他不弹了,那些歌曲手稿被尘封起来。

不再弹琴,何思景外公的生活变得很简单,慢慢地,他也不再去合唱团,因为乐团里的老朋友逐个去世了。何思景记得,晚年的外公每天早晚都在看电视,下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睡觉,精神好一点的时候会去街口看人下象棋。

2022年5月,老人去世,因为新冠疫情,在外上大学的何思景没能回家。问起外公的遗物和手稿的下落,母亲说在遗体火化时一起烧了,二胡、电子琴和那些手稿,全部都烧了,只留下一块手表给何思景。

“家人说按照风俗,就是要把东西都烧掉,如果留在家里,逝者的灵魂会不愿意离开,一直飘荡在这里。”在何思景看来,那些手稿都是他人生轨迹的缩影,最后都随烟消散了。

后来,何思景能感觉到家人的后悔,“妈妈说应该留下一些”。她母亲换了个角度安慰自己:把父亲最喜欢的东西烧给他,它们能在另外一个世界陪着他,这么想就没有那么难过了。

在冯源发布笔记的评论区,有个别网友指责说,是后代把王锐的物品卖掉。“我最害怕的就是误伤到人,我觉得其中肯定有隐情。希望大家能去保护,而不是攻击。”冯源删除了一些评论,她很庆幸没看到更过分的话。

网友魏天晴回忆,她的外婆生前是一名医生,去世时留下了一箱遗物,其中有老人一生的心血——好多本手写的药方,却在搬家时被人偷走,不知去向。“物品流落,有很多种可能性,不一定是被卖掉。”魏天晴猜想。

她认为,有些物品出现在旧货市场,说明还有变现的价值,能被人看到,而很多没有变现价值的物品,最后一定都默默消失了。

瞥见历史的一角

冯源用“缘分”概括这次相遇,她说自己不算念旧,但对书和日记除外。她手写并保存了13年的日记,每天不写完日记睡不着觉,想不起的事会随时在日记里查找。

“平常在路上和一些人偶遇,我会猜想他要去做什么?看到有人和我一样坐在湖边发呆,我会想他这会儿的感受是不是跟我一样?”那本出现在废品站的红色封面莎士比亚作品,引起她对一个陌生人的好奇心。

有人在冯源的记叙里读到伤感。“连这么优秀的人都被人遗忘,那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家在广州的陈晓霖小时候以为,大部分老人都有写自传的习惯。她的外公出生在1929年,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学习铁路桥隧专业,毕业之后进入铁路系统,在职40年间,他在湖北、福建、江西三省做铁路桥梁设计工程师。

陈晓霖对外公的记忆是他每天“写书”。2004-2008年期间,老人手写了约10万字的回忆录,内容包括他的童年、求学、从业、成家等经历。后来她觉得,外公除了想给后人留下纪念,还是在完成他兄长生前撰写家族史的愿望。

那本回忆录将中国近现代史以个体视角呈现在陈晓霖眼前。外公的童年经历战争炮火,青年时期在民国的混乱局势中几度中断学业,大学毕业后成为国家重工业的一员。

“每个人在时代浪潮中有不同的境遇,我虽然完全不认识他们(回忆录里的长辈),但还是有瞥到历史一角的震撼。”陈晓霖说。

近年来,给老人代写回忆录的小众行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省级名单!烟台高新区1家单位入选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张哲 于亮)近日,山东省大数据局公布第一批山东省数据流通交易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资源池名单,烟台中科网络技术研究所成功入选。烟台中科网络技术研究所,定位为将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需求紧密相结合...

文明厚度传递城市温度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文明,是有爱的“双向奔赴”,珍贵而有力量;文明,是鲜明的“内在气质”,幸福而有温度。7分钟,能做什么?对于姜昭鹏和王涛来说,7分钟,是救回一条命的善举,是对文明最直抵人心的...

宁夏渠首管理处与青铜峡市检察院携手启动“九渠青绿”公益诉讼协作

每日新闻网讯:(张天林 徐彩霞)5月22日,宁夏渠首管理处与青铜峡市人民检察院共同启动了一项旨在深化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的创新项目——“九渠青绿”公益诉讼协作。此次协作聚焦于宁夏引黄古灌区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保...

回顾!“雪龙2”号的南极探索之旅完成了哪些任务?

去年11月1日从广州正式出发后,截至目前,“雪龙2”号破冰船已经航行了7个月。回顾整个航行,“雪龙2”号走过了什么样的路线,完成了哪些任务呢?“雪龙2”号机动驾驶员 陈冬林:我们纬度是南纬64度50分,在浮冰区里,涌浪明...

非遗为媒,广东佛山百名青年“锦鲤传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邓家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鲤遇蘇村·良缘天成”520佛山青年人才交流活动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蘇村锦鲤文化街区开展,来自广东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的100余名单身青年现场联谊交友、心动互选。...

厦门大学科研团队开发血糖监测“黑科技”

  本报讯(通讯员 曾文萃 记者 黄星)对全球8亿多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监测是每日的“必修课”。重度糖尿病患者甚至每天要测7—8次血糖。然而,传统指尖采血疼痛且费时,进口动态血糖仪价格高昂,国产设备普遍存在测不准的问题。...

上海浦东青年用金点子“焕彩”城市

本报上海5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将传统创业孵化平台焕新升级为青年创聚空间;融合历史文脉与青年活力,打造青年街区“舞台空间”;重构租赁社区,打造共享自习室、宠物友好区域;将公园“搬进”医院,探索改善青少年...

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滨河社区开展 “蔚蓝地球·共同守护”环保主 题“河狸”儿童课堂

每日新闻网讯(吕本政 孙嘉伟)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滨河社区开展环保主题“河狸”儿童课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儿童树立环保理念,引导家庭共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助力建设生态文明社区。课堂第一环节是沉浸式科普讲座。志愿...

科技赋能大国粮仓,储粮守护舌尖幸福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中央储备粮长沙直属库,只见方方正正的高大平房仓、圆柱体形状的浅圆仓里,粮食满仓,让人安全感满满。而在这些传统样式的粮仓附近,另一组“膀大腰圆、白白胖胖”的新型粮仓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

湖北省公安县市场监管局:红色教育与生态守护同行,主题党日深化作风建设

每日新闻网讯(袁雁梅 张纳)近日,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崇湖湿地公园与抗洪纪念馆开展“守纪律 强担当 传精神”主题党日活动,旨在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将红色精神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推动纪律作风走...

2024
11/06
13:35
浏览量: 23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让冰川“退烧”:四川藏地小县如何守住亿年冰川?

让冰川“退烧”:四川藏地小县如何守住亿年冰川?

剑阁县鹤龄中学开展2024年“体育节”教职工运动会

剑阁县鹤龄中学开展2024年“体育节”教职工运动会

每日新闻网十九载风雨兼程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观念

每日新闻网十九载风雨兼程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观念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红色文化 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红色文化 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产教融合 培育创新人才 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产教融合 培育创新人才 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