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专题报道 > 66.5%受访者期待在社区建设免费公共学习空间

66.5%受访者期待在社区建设免费公共学习空间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26 14:20:20 | 点击:493

当下年轻人获取知识、提升自我、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求逐步增强,对安静、舒适的公共学习空间的需求也在增加。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五成受访者希望公共学习空间分布较多,能近距离找到,66.5%受访者期待设立社区、小区、居民楼的免费公共学习空间。

“有一些同学喜欢去快餐店讨论,但我觉得校内图书馆就可以,有的地方还有沙发椅。”北京一所高校的本科生翟子文觉得,学校通常有较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但他不太喜欢有背景音乐的地方,“如果咖啡厅不播放背景音乐,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

“我想去公共图书馆学习,但一方面路途较远,另一方面怕去了找不到合适的座位,白折腾一趟。”自由职业者朱莹备考公务员期间发现,免费的学习空间还是太少了,离开校园后想要找一个能学习的地方,往往需要较高的花费。

大家对公共学习空间有哪些需求?调查中,学习氛围良好(55.1%);分布较多,能近距离找到(49.6%);环境安静(48.7%);软硬件设施完善(48.1%);增加座位,方便预约(45.3%)等需求排在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韦杰每周都要在学校的自习室学习或读书,一周一到两次,每次3个小时左右。

“学校里有一栋教学楼的学习氛围非常好,有高中时的学习氛围,尤其是有认识的人时,彼此之间就能形成一种互相监督,可以控制自己少玩手机,我一般会去那里。”韦杰感觉,学校其他地方的学习氛围都要差一些,宿舍比较嘈杂,其他人较多的教室里,环境不太好。“对于公共学习空间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氛围和安静的环境。”

“为了准备雅思和其他考试,我曾考虑去校外自习室,但一方面路上花费的时间长,另一方面费用高,条件好一点的、离学校近的自习室不便宜,而且校外吃饭贵,综合考虑下来觉得没太大必要,在校内学习用餐更节约时间,也更省钱,就是位置少一些,需要提前占座。”翟子文希望学校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态调整自习室的开放时间,比如在考研、考公务员等重要考试的备考阶段,多开放一些全天的自习室,在这些地方,不允许讨论和大声喧哗。

“大家选择公共学习空间时,会有多方面的考虑,包括性价比、时间成本、学习氛围等,如果要待一整天,这个地方是否能提供食物和饮水。”朱莹期待公共学习空间离学校或住宅区近一些,附近不能有太大噪声,采光要好。此外,空调和饮水设备、通风系统、防盗、消防设备等都不能少。

大家对公共学习空间的需求还有:延长开放时间(39.1%)、有多种功能分区(35.2%)、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28.6%)、保证安全(24.1%)、价格合理(21.4%)、建立反馈机制优化服务(12.7%)等。

韦杰希望公共学习空间合理布局,把安静的自习座位和供大家交流的圆桌沙发分开放置,减少干扰。其次可以多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鼓励大家交流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还可以有一些放松休闲的空间,让大家坐久了可以起身活动下筋骨。

“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利用社区或物业的公共场地提供一些多样化的自习空间。”朱莹在网上看到一些城市已有这方面的探索,在社区服务中心等场地开设共享自习室,白天让居民学习“充电”,晚上开设青年夜校、举办活动。“期待社区利用服务中心、图书室、文化室甚至共建单位的空间等资源,开辟共享自习室,服务更多想学习、爱学习的青年。”

调查中,66.5%的受访者期待设立社区、小区、居民楼的免费公共学习空间。

受访者中,在校学生占24.5%,在职人员占72.7%,其他的占2.8%。一线城市的占37.9%,二线城市的占43.8%,三四线城市的占17.1%,乡镇/农村的占1.2%。

(应受访者要求,韦杰、翟子文为化名)

责任编辑:宋静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财政聚焦民生所需,近100万亿元!翻看账本 这项大工程有你有我

央视网消息: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了不少“十四五”时期重磅的财政数据,尤其是民生相关的投入非常引人注目。民生支出有什么特点?  “十四五”期间,全国财政支出预计超过136万亿元,...

孩子放学去哪?谁看管?行之有效“实招儿”解决双职工家长烦恼

央视网消息:孩子放学后去哪里?谁来看管?是不少双职工家长的烦恼。在江苏省泰州市,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一些党群服务中心开始尝试提供公益托管服务,让学生放学后能够有地方去。  下午5时,在泰州市姜堰区天目山街道康华社区党...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

引 子  室内藏着一座“山”?  在“山脚”抬头望,一条蜿蜒“山道”,串起亭台楼阁、山石草木、各色商铺。这座“山”,名为“这有山”,是吉林长春的一个室内休闲度假文旅空间。  这样的消费新场景,正在多地涌现:在云南,菜市场...

2025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发挥昆明区位优势 助力企业“出海”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新闻发布会现场。梁文艳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0日电(记者 梁文艳)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下简称“网安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

让租房不再是麻烦事 ——9月15日起,国家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的新规正式施行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大力推进安置房、公租房、人才公寓建设和改造,满足多样化需求。图为该县南峰街道未来社区,一幢幢安置房拔地而起。王华斌摄(人民视觉)  北京冬奥村居住区转换为人才公租房,实现华丽转身。图为冬奥村新貌。胡...

加快构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数字孪生水利体系 水利治理管理成效显著

央视网消息:记者9月10日从水利部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赋能水利治理管理取得积极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国不断完善监测感知体系,通过“水利一号”及组网的多颗...

用心守护银龄记忆与幸福——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海越社区开展多维认知挑战赛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王润涵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关注老年群体的健康与精神需求,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工作。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海越社区联合爱恩老年社会服务中心组织开展“记忆包裹”马山街道认知障碍干预项目——...

健康中国丨滴眼药水也有小技巧 频繁使用可能会伤眼

很多眼药水里含有防腐剂  长时间使用会损伤眼表的杯状细胞  眼表是个精密复杂的平衡系统  眼药水可能会稀释电解质、  溶菌酶等蛋白成分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合理使用眼药水  眼药水该怎么滴?正确方法来了  滴眼药水的方法...

特朗普:对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并不感到高兴”

  当地时间9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对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并不感到高兴”,并将在10日发表完整声明。  在9日稍早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称,特朗普政府当日早上接到美国军方通知,称以色列正在对位于卡...

谢师傅“15分钟”工伤维权记

 近日,上午10点,在福建厦门从事木工的谢中繁乘坐了15分钟公交车,来到湖里火炬园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向特聘调解员曾焕生送上一面锦旗。“如果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工伤赔偿。”他哽咽着说。  时间回到去年9...

2024
12/26
14:20
浏览量: 49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让冰川“退烧”:四川藏地小县如何守住亿年冰川?

让冰川“退烧”:四川藏地小县如何守住亿年冰川?

剑阁县鹤龄中学开展2024年“体育节”教职工运动会

剑阁县鹤龄中学开展2024年“体育节”教职工运动会

每日新闻网十九载风雨兼程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观念

每日新闻网十九载风雨兼程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观念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红色文化 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红色文化 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辽宁省朝阳市文旅大会盛大开幕 擘画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辽宁省朝阳市文旅大会盛大开幕 擘画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