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民房被掩埋、人员受伤失联。
2月8日拍摄的滑坡现场。新华社发
当天下午,正在成都市区采访的我接到通知,立即前往筠连县山体滑坡现场。灾情就是命令,我迅速与同事会合,奔赴乌蒙山深处的筠连县。
我曾两次经历过类似的山体滑坡采访,但这次山体滑坡造成的破坏令人震撼,搜救的难度和采访的艰辛超出了我的想象。
事发的金坪村地处山区,几个自然村落沿着山沟分布,不少村民的房屋都建在半山腰上。这里距离成都340多公里,村子到筠连县城约1小时车程。经过4个多小时车程,我们抵达金坪村,为了给救援车辆让出通道,我们背着采访器材在夜幕中徒步翻山进入滑坡现场。通往现场的道路蜿蜒曲折,而且很窄、岔路多,泥泞的地面让我们多次滑倒。虽然困难重重,但记者的使命感驱使着我们争分夺秒抵达现场。
2月8日拍摄的山体滑坡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曾理 摄)
一路询问,在泥泞的道路中前行两公里多,我们终于达到滑坡带边缘区域。借着现场零星的灯光,我们迅速投入工作开始直播,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能够直接了解到灾害现场和救援情况。
近日,四川迎来新一波冷空气,大幅降温,这里地处山区更加寒冷,哈气成雾。在我们直播时,山体上方仍不时有垮塌的石块砸下来,令人不寒而栗。
直播结束,我们一行再次摸黑踩着湿滑的泥路来到安全地带,在一户农家落脚。因为人多,好几位同事在沙发上和衣而卧对付了一晚。
2月8日,受灾群众在滑坡现场焦急等待。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第二天(2月9日)一早,山区雨雾蒙蒙,十分阴冷。我们再次前往滑坡现场。通过无人机画面俯瞰滑坡体全景,眼前的场景让我震惊——山体被撕裂出一道巨大的伤口,滑坡带从山顶延伸到山脚,刮铲堆积形成一个“L”形,铺满大小不一的深褐色山石,中间混杂着被冲断的粗大树干。
2月9日,各类救援力量在搜救被困人员。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滑坡带里的石头,大的有一两米见方,小的如水桶大小,因为下着小雨,石头非常湿滑、棱角锋利。踩上去不但打滑,踩不实,还很容易受伤;旁边新铲出的施工便道十分泥泞,行走不便……天气湿冷、雨天湿滑、道路狭窄,地形复杂、失联人员定位难,这些因素让搜救工作异常艰难。
2月9日,消防员在搜救被困人员(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2月9日,一名消防员在搜救被困人员。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