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专题报道 > 产量迈上新台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目标

产量迈上新台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目标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11 10:20:17 | 点击:309

继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粮食产量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粮食产量提出了1.4万亿斤左右的新目标。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今年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经过严格科学论证,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积极为达成粮食产量新目标建言献策。

藏粮于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藏粮于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藏粮于地的关键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代表看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做到旱涝保收,更要长期维持和提升地力。

2024年,全国累计建成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能够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对于如何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政协常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委员认为,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大中型灌区建设、农文旅产业发展等相统筹,与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广高效生产模式等有机结合,并创新建设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和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建设。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对于如何提升黑土地地力,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代表建议,实施新一轮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并将其作为“十五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实现黑土区保护全覆盖,在黑土区大力推广有机粪肥还田模式。

“粉碎后的秸秆深翻还田,能更好改善土壤结构,又能提高土壤肥力,进一步提高黑土地粮食的产量和质量。”黑龙江省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乔文志代表认为,秸秆还田是提高黑土地有机质含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建议对合作社或种田大户配置粉碎秸秆农机具给予政策支持。

藏粮于技,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作用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赵皖平代表说。据了解,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已步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超过63%。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委员举了一个例子,介绍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方面的新进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如何保障饲料粮的供给。”严建兵委员介绍,传统上饲料粮主要以玉米作为能量源,豆粕作为蛋白源,过去几年,他和团队将提高玉米中的蛋白含量作为目标,培育了多个蛋白质含量超过10%的品种,并且推广了1000多万亩,让玉米实现一物两用,减少了大豆进口。

冷友斌代表介绍,企业通过推行“畜禽粪污+玉米秸秆”制取有机粪肥还田模式,使黑土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同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遏制土壤板结沙化。他表示,未来,将结合智能化生产技术和人工智能,实现从消费端到生产端的精准对接,进一步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

“农业生产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力,还包括生物育种技术、智慧农业大数据技术、无人机技术、无人农场,以及现代智能大马力农业机械等。”赵皖平代表表示,这些技术共同构成现代农业生产力的核心内容,只有实现系统联动和整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藏粮于民,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

“农业具有特殊性,面临市场和气候双重风险,是弱质产业,又是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赵皖平代表表示,只有让种粮不吃亏,才能充分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如何加强农业人才培养,让更多农民懂技术、会种地,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王红玲委员指出,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等便是其中之一。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和吸引更多农业科技人才。

“新型农民,不光是会种地,还要会操作无人机、会经营、懂电商。国家应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上加以倾斜,让新农人真正成为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主体。”赵皖平代表说。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培育消费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活力

引 子  室内藏着一座“山”?  在“山脚”抬头望,一条蜿蜒“山道”,串起亭台楼阁、山石草木、各色商铺。这座“山”,名为“这有山”,是吉林长春的一个室内休闲度假文旅空间。  这样的消费新场景,正在多地涌现:在云南,菜市场...

2025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发挥昆明区位优势 助力企业“出海”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新闻发布会现场。梁文艳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0日电(记者 梁文艳)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以下简称“网安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

让租房不再是麻烦事 ——9月15日起,国家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的新规正式施行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大力推进安置房、公租房、人才公寓建设和改造,满足多样化需求。图为该县南峰街道未来社区,一幢幢安置房拔地而起。王华斌摄(人民视觉)  北京冬奥村居住区转换为人才公租房,实现华丽转身。图为冬奥村新貌。胡...

加快构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数字孪生水利体系 水利治理管理成效显著

央视网消息:记者9月10日从水利部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赋能水利治理管理取得积极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国不断完善监测感知体系,通过“水利一号”及组网的多颗...

用心守护银龄记忆与幸福——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海越社区开展多维认知挑战赛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王润涵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关注老年群体的健康与精神需求,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工作。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海越社区联合爱恩老年社会服务中心组织开展“记忆包裹”马山街道认知障碍干预项目——...

健康中国丨滴眼药水也有小技巧 频繁使用可能会伤眼

很多眼药水里含有防腐剂  长时间使用会损伤眼表的杯状细胞  眼表是个精密复杂的平衡系统  眼药水可能会稀释电解质、  溶菌酶等蛋白成分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合理使用眼药水  眼药水该怎么滴?正确方法来了  滴眼药水的方法...

特朗普:对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并不感到高兴”

  当地时间9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对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并不感到高兴”,并将在10日发表完整声明。  在9日稍早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称,特朗普政府当日早上接到美国军方通知,称以色列正在对位于卡...

谢师傅“15分钟”工伤维权记

 近日,上午10点,在福建厦门从事木工的谢中繁乘坐了15分钟公交车,来到湖里火炬园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向特聘调解员曾焕生送上一面锦旗。“如果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工伤赔偿。”他哽咽着说。  时间回到去年9...

70岁老太被美发店诱导充值3万元 江苏昆山法院:构成重大误解店家应退款

法治日报采访组  本来只想体验美发店的免费活动,却被一步步诱导充值了3万余元,稀里糊涂地成了“合伙人”。等回过神来,钱却要不回来了,这可怎么办?  前不久,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审结一起老年顾客被诱导“投资入伙”美发店的合...

烟台高新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获救记

每日新闻网薪(文图/吕本政)8月19日,烟台高新公安科教基地警务站闻警而动、履职尽责,成功救助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日17时许,警务站接群众报警称:高新区创业小宅9号楼1楼发现一只受伤的鸟,已无法正常飞行。值班民警迅速...

2025
03/11
10:20
浏览量: 30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让冰川“退烧”:四川藏地小县如何守住亿年冰川?

让冰川“退烧”:四川藏地小县如何守住亿年冰川?

剑阁县鹤龄中学开展2024年“体育节”教职工运动会

剑阁县鹤龄中学开展2024年“体育节”教职工运动会

每日新闻网十九载风雨兼程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观念

每日新闻网十九载风雨兼程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观念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红色文化 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红色文化 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辽宁省朝阳市文旅大会盛大开幕 擘画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辽宁省朝阳市文旅大会盛大开幕 擘画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