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专题报道 > 在高平,古建筑融入新生活(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

在高平,古建筑融入新生活(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10-30 09:05:15 | 点击:3857

高平市王报村古戏台。


  高平市北城街街道许庄村村景。

  以上图片均为高平市委宣传部提供


  天辽高,地阔平。太行山脉东南角四面围山,怀抱着山西晋城高平市。


  高平市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74处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处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数量多、密度大,被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馆”……对这座始建于春秋时期的晋东南古城来说,古建是历史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烙印。


  榫卯之间,飞檐之下,有根脉,有乡愁,更有生活:羊头山下,人们口耳相传炎帝种五谷、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丹河水畔,村庄的名字里藏着长平之战的痕迹;明清大院里,高亢嘹亮的上党梆子,在木楹青砖间泛起回音……


  守  护


  人们爱古建、护古建,“和古建共存”成为可实现的生活方式


  将900多个人物绘在墙上,是什么效果?


  88.2平方米的巨幅墙绘上,文人、农夫、商贾,900多个身份不同、大小不一的人物画像,形态逼真传神。


  位于高平市陈区镇舍利山腰的开化寺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里保存着罕见的北宋时期寺观壁画。


  建筑壁画、建筑结构、建筑彩绘,是开化寺的三绝。大殿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精巧秀丽、疏朗简洁,是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中提及的修建手法。古钱纹、海石榴,殿内梁枋斗拱上彩绘勾连不断,是目前难得完整保存的宋代彩绘。


  “你看,这像不像是一幅‘连环画’?”一名讲解员介绍。墙壁上,几十个故事、场面环环相扣,利用栏杆、树木等自然间隔,令人称叹。


  古寺藏于深山,开化寺却并不“高冷”。平日总有游人爬上舍利山访古探幽,你看,一对父母正带着孩子,驻足在明代石碑前辨认文字,观赏游览。


  在这里,无需钻研斗拱飞檐,也无需精通修建手法,“开门见数峰,流水白云常自在”的氛围自然让人心思沉静。主殿深远的出檐,延伸到远山与天空的交界。游人的思绪,便也随着窗楹边的曲线,伴着袅袅的烟火,弥散到天与地之间了。


  开化寺只是高平古建的代表之一。


  今年77岁的常四龙是高平市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一辈子从事文物事业。在他看来,高平“山山有名胜,村村有古迹”,人们爱古建、护古建,许多人从小就与古建相伴,并成为守护人。


  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村民王改英就是其中之一。在她家的院子内,坐落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铁佛寺,寺庙正殿建于金代,因曾铸有铁佛得名,环绕殿内的24座塑像形态各异。


  70多岁的王改英,每天清晨、晚上总要在铁佛寺外围转一转,打扫卫生,检查破损迹象。“一辈子喽,我们家几代人都与铁佛寺相依相伴。”上世纪50年代,王改英的婆婆成为铁佛寺的守护人,这项工作后来又由王改英接棒,“这里就是我的家,守护已经成为责任。”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一场展览上,展出了铁佛寺的高清图片,其文物、艺术价值被更多人知晓。此后,中央美术学院在铁佛寺成立了实验教学基地。


  在王改英心中,这里是文物,也是从小到大的陪伴。院子里,王改英拿着扫帚,望着铁佛寺的屋檐。砖瓦重叠,严丝合缝,划出一道道拙朴的弧线。“有一次下暴雨,我心里总不安生,连夜爬起来看正殿怎么样了。”那天王改英打着伞,守了一晚,“我想起了小时候,一下雨就爱躲在屋檐下面看雨线。”


  高平市博物馆还举办了开化寺、铁佛寺的数字化展览,许多人慕名参观,王改英也去“凑热闹”。“想好好了解它的艺术价值。守护了这么多年,如果对自己的‘老朋友’都不了解,多不好意思。”王改英说。2018年,王改英被评为高平市首届“十佳最美文保员”,如今她的女儿、孙女也在院内居住,成为新一代文物守护人。


  “高平重点文物多,不可移动古建筑更多,要想真正地保护,得靠生活在古建附近的居民。”常四龙介绍,几十年前高平市博物馆的文物数量远不能和现在相比,“幸运的是,通过多年努力,不少人爱上且更加深入认识古建。经过科学指导,‘和古建共存’成为一种可实现的生活方式,让古刹传承千年,文化根脉不断。”


  改  变


  乡村旅游带来流量,上党梆子留住人气,村里的热闹又回来了


  如果问高平的老人,儿时什么记忆最深,那一定有被父亲扛在肩头,去村里戏台看戏的一幕。


  戏台所在的地方,往往是村子最热闹的地方。赶集的日子,只要音响一开,木制条凳上、拖拉机车斗里、摩托车座边,挤满看戏的人。灯光照亮了舞台,也照亮台下男女老少无数双专注的眼睛。


  在高平,几乎村村有戏台、人人会梆子。这里不仅走出了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杜建萍5位梅花奖得主,走在路上也总能听见人们哼唱几句上党梆子。


  戏曲以前是极受欢迎的庙会活动,戏台与古庙因此常常相对。


  “那时候的庙会热闹呀!我们村戏台多,十里八乡的人都过来看戏。上面唱着戏,下面走着马,观众有时候也上去唱两嗓子。”70多岁的北城街街道许庄村村民肖瑞湘印象很深。他口中的许庄村古戏台建于明清,迎面而立一扇木质屏风,屏风上开两道门,挂起布帘,一侧写“出将”,一侧写“入相”,作为演员上下台之用。


  然而,多年来,由于年轻人外出,村里无力组织梆子表演,戏台一度荒废。


  直到近些年,村庄迎来了改变。


  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周边村庄成为许多骑行客的打卡地。许庄村两旁的民居,黛瓦白墙,墙上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们采风创作时绘制的田园风光画。“我们现在发展黄芩和文旅产业,让许庄村成为花田乡舍。”北城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原亮亮说。


  旅游公路旁,是一面景观雕塑墙。老宅院、老板凳、老物件,半嵌入式的雕塑还原乡韵。本地人爱吃的饸饹也嵌入墙塑,饸饹床子还能上下活动,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晋东南民俗文化。


  文旅搭台,艺术唱戏。乡村旅游带来了流量,上党梆子留住了人气。


  许庄村的热闹又回来了。不只逢年过节,周末游客多时,村里也会唱起大戏。生活好了,附近的村民不再牵驴搬凳,而是开着车赶过来。


  为了吸引年轻人,村里还举办了电音节。草地上,老人们也跟着年轻人一起挥动亮着灯光的手机。村民许有堂把孙子扛在肩头,就像儿时被父亲举过头顶那样。


  乡  愁


  把古建筑保护好、开发好,才能留下关于家乡的美好印象


  距市区几公里处的河西镇苏庄村,两层阁楼的四合院内挤满了人。锣鼓声中,新人身穿红色衣袍,头梳发髻。身着古典服饰的礼仪人员齐声吟唱:“喜镇千载,一脉相承,有凤出阁,不忘亲恩……”


  一场仿古的出阁礼正在举行,置身于这间精心修复的古民居大院,顿觉宽敞、气派。大院曾居住杨、贾两个家族,上党梆子有名的戏曲班社“永顺班”也曾驻留于此。


  “苏庄古建冠高平。”苏庄毗邻丹河,村里的24座明清古院落集中连片、保存完整,不仅保留了鲜明的晋商文化特色,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行走在苏庄的石板小路,赵伟手拿折扇,在镜头前吟诵诗句。赵伟做过主持人,学过戏曲表演,如今成为苏庄品牌推广负责人。


  但在赵伟看来,他更像是苏庄古建蝶变的一个见证者,“从小我就住在这样的四合院里,在苏庄,过去的时光仿佛回来了。”类似的明清大院,是许多高平人的回忆。大院小院,一家一户,大人们坐在有着百年历史的院前台阶,纳凉闲谈。孩子们在青灰色的条石院墙旁,摘桑葚、捕知了,享受童年时光。


  邻家嫁了女儿,隔壁孩子考上大学……一次次闲谈中,美好的生活被构筑起来。石榴、牡丹,许是木雕,抑或石刻,镌刻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一代代人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高平聘请专业团队,依据原始古建风貌,对苏庄古建院落进行规划修缮,账房院、油坊院、东华堂院一一复现。


  “光有古建筑还不够,保护、开发、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分割的。”在常四龙眼中,古建筑不是“不可移动的化石”,而是“活”在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只有经过合理的开发,让‘人’的因素参与进去,才能真正使古建筑永葆生机活力。”


  为此,高平进一步挖掘历史民俗,开发了“喜镇苏庄”品牌,主打“喜”文化,提供参观游览、婚俗体验、住宿休闲等多种服务,作为展现传统文化的窗口。


  夜晚,杨家东院的红灯笼亮起,近百名游客坐在小马扎上,披着蓝色粗布大衣的演员出场。“我是赵树理,在我写的《小二黑结婚》里,有这样一段故事……”许多观众已经认出,演员正是赵伟。四合院建筑,成了沉浸式演出的天然舞台。


  这出由高平市与山西省演艺集团合作排演的剧目,取材自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赵树理是晋城人,通过这部剧展现他作品里提倡的婚姻自由,丰富了苏庄的文化内涵。”赵伟说。


  榫卯之间,院墙内外,作为古建代表的苏庄,也正在成为城市新的地标。婚俗表演、汉服租赁、主题摄影、民宿餐饮……文旅业态越来越丰富。“有的新娘出嫁,会特意来这儿找老银匠打几件首饰。”赵伟介绍,在苏庄的婚俗博物馆里,观众能近距离感受泥塑、潞绸等非遗产品,“很多游客都说,在这里找到了生活在古院里、古庙旁的感觉,更有作为高平人的自豪和认同感。”


  “悠久的历史是高平珍贵的文化宝藏,为城市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高平市委书记原健说,高平的4张文化名片——“神农炎帝故里”“长平之战遗址”“中国古建博物馆”“上党梆子之乡”正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大家常说乡愁,但对于高平来说,把古建筑保护好、开发好,才能留下关于家乡的美好印象,给游客创造更美妙的‘历史漫游’体验。”常四龙说。


  高平的魅力在哪儿?


  它氤氲在四合院的炊烟中,荡漾在飞梁斗拱的点画里。它沉淀下来,就成了太行山怀抱里一寸寸厚实的黄土。于是,人们出生在黄土地上,也在榫卯间搭建自己的生活。


  游客走进高平,请随意漫游,在这里,你将看到“一部活着的历史”。北魏石刻、宋代壁画、金代戏台、元代民居、明代雕塑、明清古村落,等着你去一一邂逅。


  不用刻意寻找,只需往村里走走,再到山里看看,你将拥抱建筑、拥抱历史、拥抱生活——一种栖居在历史中的、依旧鲜活明亮的新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0日 1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省级名单!烟台高新区1家单位入选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张哲 于亮)近日,山东省大数据局公布第一批山东省数据流通交易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资源池名单,烟台中科网络技术研究所成功入选。烟台中科网络技术研究所,定位为将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需求紧密相结合...

文明厚度传递城市温度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文明,是有爱的“双向奔赴”,珍贵而有力量;文明,是鲜明的“内在气质”,幸福而有温度。7分钟,能做什么?对于姜昭鹏和王涛来说,7分钟,是救回一条命的善举,是对文明最直抵人心的...

宁夏渠首管理处与青铜峡市检察院携手启动“九渠青绿”公益诉讼协作

每日新闻网讯:(张天林 徐彩霞)5月22日,宁夏渠首管理处与青铜峡市人民检察院共同启动了一项旨在深化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的创新项目——“九渠青绿”公益诉讼协作。此次协作聚焦于宁夏引黄古灌区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保...

回顾!“雪龙2”号的南极探索之旅完成了哪些任务?

去年11月1日从广州正式出发后,截至目前,“雪龙2”号破冰船已经航行了7个月。回顾整个航行,“雪龙2”号走过了什么样的路线,完成了哪些任务呢?“雪龙2”号机动驾驶员 陈冬林:我们纬度是南纬64度50分,在浮冰区里,涌浪明...

非遗为媒,广东佛山百名青年“锦鲤传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邓家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鲤遇蘇村·良缘天成”520佛山青年人才交流活动在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蘇村锦鲤文化街区开展,来自广东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的100余名单身青年现场联谊交友、心动互选。...

厦门大学科研团队开发血糖监测“黑科技”

  本报讯(通讯员 曾文萃 记者 黄星)对全球8亿多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监测是每日的“必修课”。重度糖尿病患者甚至每天要测7—8次血糖。然而,传统指尖采血疼痛且费时,进口动态血糖仪价格高昂,国产设备普遍存在测不准的问题。...

上海浦东青年用金点子“焕彩”城市

本报上海5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将传统创业孵化平台焕新升级为青年创聚空间;融合历史文脉与青年活力,打造青年街区“舞台空间”;重构租赁社区,打造共享自习室、宠物友好区域;将公园“搬进”医院,探索改善青少年...

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滨河社区开展 “蔚蓝地球·共同守护”环保主 题“河狸”儿童课堂

每日新闻网讯(吕本政 孙嘉伟)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滨河社区开展环保主题“河狸”儿童课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儿童树立环保理念,引导家庭共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助力建设生态文明社区。课堂第一环节是沉浸式科普讲座。志愿...

科技赋能大国粮仓,储粮守护舌尖幸福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初夏时节,记者走进中央储备粮长沙直属库,只见方方正正的高大平房仓、圆柱体形状的浅圆仓里,粮食满仓,让人安全感满满。而在这些传统样式的粮仓附近,另一组“膀大腰圆、白白胖胖”的新型粮仓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

湖北省公安县市场监管局:红色教育与生态守护同行,主题党日深化作风建设

每日新闻网讯(袁雁梅 张纳)近日,公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党员干部前往崇湖湿地公园与抗洪纪念馆开展“守纪律 强担当 传精神”主题党日活动,旨在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将红色精神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推动纪律作风走...

2023
10/30
09:05
浏览量: 385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让冰川“退烧”:四川藏地小县如何守住亿年冰川?

让冰川“退烧”:四川藏地小县如何守住亿年冰川?

剑阁县鹤龄中学开展2024年“体育节”教职工运动会

剑阁县鹤龄中学开展2024年“体育节”教职工运动会

每日新闻网十九载风雨兼程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观念

每日新闻网十九载风雨兼程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观念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红色文化 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暨红色文化 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产教融合 培育创新人才 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产教融合 培育创新人才 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