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社会热点 > 120岁的村小还是乡土少年

120岁的村小还是乡土少年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04 10:19:49 | 点击:440

11月23日,浙江诸暨斯民小学迎来了建校120周年。

11月23日,浙江诸暨斯民小学,一位家长在教一群孩子弹吉他。

103岁的校友斯杭生从上海赶来,把装着10万元现金的袋子交给校长;100岁的校友斯聪从美国的老年公寓发来视频,委托91岁、同是校友的弟弟到场祝贺;从台湾飞回的98岁校友斯孝坤带领家族四代人,给娃娃学弟学妹们发了奖学金,这项奖学金已经发了22年,他还曾捐建了教学楼……

11月23日,浙江诸暨斯民小学迎来了建校120周年。这一天,初冬的阳光温和充足,这所深山沟里的村小,到处都有各届校友的笑脸、笑声。白发的老者、不同年龄段的职业人和穿着校服的小学生一起坐在高大的楸树下,“启我本能迪我心,自觉自动还自尊,愿我少年振振振,努力向前进”,旋律简单曲调欢快的童声校歌回荡在使用了100多年的校园里。

久经风雨的木质立柱、窗棂、回廊,青砖铺砌的甬道、台阶,石刻的拱形校门、门额和栏杆,绿绿的苔藓在略有些斑驳的墙体下面随处可见。100多年的诗书气韵,萦绕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空间,就像书卷气刻入一个人的精气神,举手投足历久弥坚。

距离诸暨市区将近一个小时车程,在浙东大山里,120年的村小,这本身就是个奇迹。特别是在不断有乡村小学消失的今天,如此多高龄校友回到大山里的校园,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更是个传奇。这些都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样的学校能够让校友铭记、感谢,并愿意反哺?

这座建于1904年的学校历经波折。1904年中国近代第一部以清政府名义颁布的学制——癸卯学制的诞生,宣告了绵延千年的私塾教育的终结。由此,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各地城乡出现。耕读传家本是斯宅村的风尚,当地乡绅出于教育救国之志,斯姓家族各家各户捐钱捐物捐田产,在原有私塾、民塾基础上,出资办起了斯民小学,免费招收本族孩童。当然,其他族姓也可入学。校舍落成后,因有族人与康有为交厚,请康有为题写“汉斯孝子祠”之隶书匾额,至今仍悬刻在内校门门额上方。

气势恢宏的三进校园如花园般典雅,开设修身、经学、国文兼习字、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唱歌等传统和现代课程,还开风气之先实行低年级男女同校,这都引领了当年周边各类学堂的创办。更重要的是,学校聘请来学识深厚的各科先生。

一批批毕业生从这里走出,其中不乏科教、文化、军政以及其他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当年为保障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五六位斯民小学校友意外在印度加尔各答异乡重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所小学甚至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办起初中、高中。

时光荏苒,斯民小学也曾遇到过低谷,校舍年久失修,生源流失,在校生曾跌至仅剩60多人,一度濒临被撤并。此时,也是海内外校友出手,筹集款项、动用各种资源呼吁保护,让这所学校在撤并潮中被保留了下来。后来,一部拍摄8年之久的《斯民小学》的纪录片,让这所深山中的古朴校园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唯美的镜头,让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的小学校园、老师和同桌。近两年,在各方支持下,斯民小学被批准跨区域招生,如今有100多名学生,除了来自诸暨以外的浙江其他市县,还有从其他省份远道而来的学生,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租住在村里,并组成伴读社区。

当年,斯民小学是由斯姓族人共同办学,很多师生就是乡邻族亲,钟声、读书声、孩童嬉戏的笑声,100多年来已经是这座村子一部分。斯民小学不仅是村子里的一个地标,更是村民的精神信仰和文化高地。

如此独特,如此与众不同,有人把斯民小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基础教育的“活化石”。那些白发的校友回到母校,感谢的是当时某位老师的一句话、一堂课、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雪中送炭的相助……哪位老师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别人,哪位老师的字写得好,哪位老师带着我们放风筝、捉小鱼……

一个人的精神底色来自家庭,也来自所受教育。校友们对学校的情感,就像对家一样,点点滴滴,走到哪里都会忘不掉。一个人最初吸收的养分,像小时候的咸淡口味,刻入骨髓,回味时甘之如饴。校友回到学校,就像是回家吃个饭聊聊天,找找温暖舒适的感觉,这是无价的精神疗愈和滋养。

毕业生希望自己母校持续发展,而学校则希望毕业生有所作为。这种情感纽带,不会因时空而消磨,也不会因岁月而淡漠。在这个层面上,无论是名校,还是寂寂无闻的学校,都是相似的。

有些学校消失了,“母校丧失者”只能在回忆中回味当年的细节;有些学校合并或者重新组合了,毕业生只能去寻找丝丝连连;还有些学校为了让自己显得历史深厚,千方百计去攀附根脉延长校史,反而让校友无所适从,不知自己那几年的成长在漫长的历史上处于哪个位置。从这些角度来看,斯民小学的毕业生是幸福的,120岁的母校不是老者,还是那个乡土少年。

当地第一所现代小学,最早实行男女同校,斯民小学勇开先河,同时也不是封闭的,在课程上有许多创新之举,打开校门,让乡村生活成为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因为这所小学,整个斯宅村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村庄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这里不是一句教育理想和概念,而是实践。

相比那些设施先进,甚至开始建设的智能校园,斯民小学是朴素的,立足乡土,探索出自然研学和亲近村庄的“溜村”课程,形成了“乡野斯民”的特色模式。像一棵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树,根系发达,营养丰沛。

斯宅村古建筑遗存丰富,有十几处各级文保点。学校的校本课程、课外活动也都围绕着这片土地的风物:细观保护完好的民居大屋、看樱花赏梅花、到小溪里抓鱼虾螃蟹、采野菜做青团……书法墨香从未在这所校园里散去,很多孩子写得一手好字。有人说,斯民小学的存在是乡村百姓对教育的信仰,以及文脉在当代乡村传承的最好体现。

儿童放学,三两结伴走在村中巷陌,嬉笑着逗逗熟悉的猫狗,看看溪水中的鱼儿,踢踢晒在路边的玉米、红薯,这曾经是中国乡村常见的景象,也是多少人儿时的回忆,如今,这些在斯宅村还是寻常。自称在城市中“卷不动”的家长带着孩子,在村里一住就是几年。孩子快乐健康,新乡土中国的力量蓬勃向上生生不息。

李新玲 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秀木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上夜校 练书法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湘江新区文化馆聚焦群众对文化艺术的多元需求,开展“星光夜校”服务项目,设置乐器演奏、舞蹈等多种课程,满足群众学艺需求。图为7月9日,学员在湖南湘江新区文化馆内练习书法。  新华社记者 &n...

四川泸州:转移受困群众

7月9日,救援人员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福宝镇西河街附近转移受灾群众。受强降雨影响,四川省泸州市部分地区受灾,当地迅速开展救援行动。新华社发(廖胜春摄)【1】【2】(责编:刘橦洁、温璐)

让作风建设成效更加可感可及

  前不久,江西省安义县万埠镇大花村村民张鉴珊到镇上赶集,正赶上万埠镇“政务服务赶集日”,几名身穿红马甲的年轻人给老百姓讲解政策。张鉴珊把自己和邻里的土地纠纷讲了出来,在场的镇党委副书记陈根当即协调村干部,并请相关人员一...

巢马城际铁路全线箱梁架设完成 (1/5)

  中铁四局施工机械在巢马城际铁路最后一榀箱梁架设现场作业(7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  当日,随着最后一榀长32.6米、重431.75吨的箱梁精准架设至预定位置,标志着巢马城际铁路全线箱梁架设完成,为无砟轨道施工和全线...

武昌工学院青年探访“艾都”蕲春 感受数智赋能下的药旅融合新篇

  近日,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蕲心协力”社会实践团奔赴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解码这座“中国艾都”。在调研中,实践队员了解到蕲春以数字经济为桨,在传统产业与文旅融合的浪潮中开辟新航道。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

日本首相:美方公布的关税信息令人遗憾,将继续进行谈判

  针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的致日本等方面的关税相关信函,8日,日本首相石破茂称,美方公布的信息令人遗憾。此外,石破茂做出指示,继续与美方就关税进行谈判。  8日,日本政府将于首相官邸召开综合对策本部会议,以应对美国总统特...

近80人死亡超40人失踪 特朗普签署重大灾难声明 得州洪灾引发三连问

  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地区近日洪水肆虐。截至当地时间6日,洪灾已造成至少79人死亡,多人依然下落不明。  美国总统特朗普6日宣布,他已签署“重大灾难声明”,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已在得州启动紧急状态并提供联邦救助。  得州洪...

中央档案馆向社会集中开放第七批馆藏档案 共计5.7万余件

 央视网消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天(7日)起,中央档案馆向社会集中开放第七批馆藏档案资料,共计5.7万余件,其中包括抗战专题档案4万余件。  眼前这份档案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

7月4日,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嘉宾观看中国电影科技企业的虚拟影片。  当日,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式及电影科技成果展览启动活动在重庆永川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据悉,现场有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

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在青岛建成投用

 7月4日拍摄的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现场(无人机照片)。  近日,工厂化全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在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并网发电。该项目位于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装机容量7.5兆瓦,创新采用漂浮式结构,光伏板...

2024
12/04
10:19
浏览量: 44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作多项规定 更好保护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作多项规定 更好保护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

焦作市修武县: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连翘产业

焦作市修武县: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连翘产业

<<爱之旅>>系列纪录片2024年工作会在燕郊召开

<<爱之旅>>系列纪录片2024年工作会在燕郊召开

药膳馆,食药同源探索者

药膳馆,食药同源探索者

十六化建承建稻花香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十六化建承建稻花香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