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生姜收获后全部出口欧盟,他们都抢着要!”近日,在山东潍坊安丘市官庄镇西挑河村,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宝杰告诉记者,增产增收的背后,是潍坊学院教授赵月玲团队提供的科研指导。
安丘的生姜出口量长期领跑全国,但随着出口绿色壁垒的出现,生姜种植技术急需迭代升级。
“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2022年,赵月玲带领学校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技术团队,积极推广姜苗脱毒技术,成功完成4个品系姜苗的脱毒处理。
团队成员封佳丽介绍,脱毒后的生姜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抗病能力显著增强,先进的工厂化育苗技术还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姜种出芽不整齐的问题。
连续3个暑假,潍坊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孔祥坤与老师、农户并肩作战,成为姜农心中的“老熟人”。每到姜苗培育的关键时期,师生们全身心地投入田间地头的实验室,夜以继日地进行姜苗组培扩繁工作,年培育脱毒姜苗10余万株。
解决了种源种质问题,当地还存在用工多、用工难的问题,形成了扩产壁垒。
潍坊学院教师赵升长年蹲守田间,日夜与种植大棚为伴,每年收集上百万条精准数据,以此确定生姜的数字化种植参数,并利用这些数据,与企业深度合作,研发数字化智能控制中心,为农户种植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化技术支持。
赵月玲团队还致力于水肥一体化管理、冷库管理等自动化控制,研究开发的数字化自动化管理系统简单易操作,让60多岁的农民也能很快学会使用,一个人就可以干原来需要十几个人的水肥管理活,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机在手,农事全有。”潍坊学院师生借助物联网,实现了“农作物种在田间,管在‘云端’”的现代化农业管理新模式,让智能设备和技术成了农田里的“新主角”。
“以前扩大产业规模总担心人手不够,现在数字化种植管理已经让我们节省了百分之四五十的人工,葡萄栽培实现了节水30%、化肥减少40%的显著成效,也为探索解决‘以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王宝杰说。
明年,王宝杰所在家庭农场的生姜种植项目预计达到2000亩以上,将成为国内生姜单体最大种植项目。如何更好地实现规模化生产,是王宝杰目前面临的难题。
“现实问题让我们团队几乎每个人都改变了自己的专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从事什么专业。”赵月玲说。
团队成员姜雪连原本从事作物生长及水肥模型模拟研究。2020年,在当地种植亟待解决零散化问题,迈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