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图孙仲兴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再有两天就过年了,我们来到了辽宁省命名的楹联之乡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看到这里到处是写春联的、赠春联的、卖春联的,好一派节日的景象。
在农民陶振忠家,县人大主任白良瑞用蒙古文写下了一幅对联:粮仓满,谷垛高,农家逢盛世:牛羊肥,林果茂,科技树风碑。
高兴的陶老汉连声夸到:这幅对联道出了俺们庄稼人的心里话呀。
贴春联是我国传统的习俗,不同时期的春联,记录着各个历史阶段的喜乐悲哀,文革期间,喀喇沁左翼蒙古足自治县人均 收入仅有40来元,当时有的农民曾写过这样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暗喻是,缺衣少食没东西,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生活困难的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人民迎来了党的好政策,靠科学种田,靠政策致富,农民家家户户日子过得象炭火一样红。
1990年人均收入达400多元,正象县委副书记侯宝信,副县长高雅晶给农民张振平家送的对联那样,《春风送暖人人走上富裕路,科技兴农家家致富奔小康》。
后记:1989年2月《中央电视台》 播出
1989年2月,临近春节,下到喀左县采访,看到人们欢天喜地的准备过春节,喀左是辽宁省命名的楹联之县,正巧看到蒙古族的青年、老年争买春联的情景,以现场报道的形式,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春联,写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此稿评为省电视好新闻三等奖)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