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 记者手记:在陆海新通道上,有这些生态之美 方经纶

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 记者手记:在陆海新通道上,有这些生态之美 方经纶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10-26 06:59:11 | 点击:8166

在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线路,赴广西、云南、贵州采访期间,哪些事让我印象深刻?


细数一下,既有在广西时,亲眼看到北部湾港巨大的吞吐量以及现代化程度;也有在云南时,看到中老铁路为沿途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还有在贵州时,参观“数字丝绸之路”时,对于未来数字产业的规划与展望……


除了这些本就是采访的重点外,仔细琢磨,还有一处细节在我脑中久久萦绕,便是这一路上的生态之美。


广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北京飞到南宁,下了飞机,我的耳边便传来了广播声:“绿城欢迎您。”


“绿城”是广西首府南宁的别称,我查了查资料,南宁先后获得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在申报“国家森林城市”这个称号时,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已达42.15%,称为“绿城”当之无愧。


南宁的“绿”是广西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2年,广西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3位。森林覆盖率达62.55%。我们坐着大巴车从广西的一座城市到一座城市,高速公路两侧多见青山,山上遍布着自然生长和人工种植的树林,郁郁葱葱,湛蓝的天空衬在它们的背后,好像一副副精美的油画。




广西层峦叠嶂,郁郁葱葱。 人民网记者 严立政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林业生态也为广西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国际合作交流机遇。今年上半年,广西林草产业总产值完成3927亿元,同比增长19.42%。近年来,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盟林业合作研究中心,广西与亚洲、非洲等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油茶、桉树、松树等林业科技合作交流,成果丰硕。


云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告别广西到达云南,这里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乘着中老铁路国际客运列车,我们从“春城”昆明一路驶向坐落于西双版纳州的中老边境磨憨口岸,一路上的热带风光美不胜收。但更加让我心心念念的是,此番前往会不会看到野象呢?因为在来之前,云南频道的同事便告诉我,这里不久前曾经发现过它们的踪迹。




在云南,野生亚洲象组团泡澡降温解暑。何有刚摄


我感叹这一路上都没有看到它们的踪影,云南的同事打趣道:“没看到是最好的!”因为野象具备一定的攻击性,靠得太近反而有危险。


听到这番话我并不感到遗憾,反而很赞同,不同物种能够在同一片土地互不打扰地生活,便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一路的采访中,我了解到这里的人为保护好亚洲象和它们的栖息地做了许多努力:


比如,在中老铁路建设选线早期,建设者们采用卫星图像识别、资料收集等方法,确定了亚洲象保护区域,最终敲定中老铁路铁道线路的走向。并且还专门设计了亚洲象迁移通道,满足它们日常的活动与迁徙所需,在一些路段设置声屏障,降低噪声对于亚洲象的影响。


在磨憨旁边的一个村庄,我向当地的村民问起是否见过野象?村民便向我们介绍起了当地的巡林机制,当地的村委会从村支书到每个委员,要轮流执行巡林任务,每个月至少会巡两次,发现象群时及时报告,避免人象冲突。


据了解,经过40多年的拯救和保护,活动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等地的野生亚洲象数量在不断增长,1976年,云南野象数量仅剩下不到150头,到现在,野象数量增长了1倍多。


贵州:产业融合绿色发展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贵州,我在这里看到的,是现代产业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绿色发展。这个被群山“包围”的省份,近年来已是大数据“天然良港”。依托大数据等数字产业,贵州寻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为什么大数据企业纷纷选择贵州?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有关键的一笔是基于贵州的良好生态——气候宜人,节能减耗;清洁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利于全产业链发展。




贵安超算中心内的机房。人民网 阳茜摄


如今,贵州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华为云全球总部已落户贵阳,为全球27个区域提供云服务;中国电建贵阳院在海外设立6个区域部,正在建设数字化生产设计平台;贵州白山云成为国内领先的边缘云服务提供商之一,已经开拓亚太、中东、北非等海外市场,建成1400+边缘节点,遍布海内外240余个城市。


在贵州的群山之中,“中国天眼”正在凝视着宇宙。这个依托贵州天然地势建成的大国重器,正在大数据产业的加持下,帮助人们揭开更多宇宙中的神秘面纱。例如,贵州大学省部共建的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了“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这是国家天文台与贵州大学合作共建的实验室,以协助破解“中国天眼”面临的部分科研难题。


实际上,贵州的大数据产业也正与生态保护事业螺旋上升。贵州的各级自然保护区正在构建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利用视频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为野生动植物保护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如今,生态保护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已密不可分,这趟行程,能够有这么多二者相互融合促进的见闻,让我更加坚信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将会越来越好。


(责编:方经纶、贺迎春)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最美中轴线”搬进文博会

本报特派记者 袁云儿昨天,北京展区以“科技赋能 创意引领”为主题亮相深圳文博会,充分展示北京的深厚底蕴和文化之美。实习记者 金瑶摄昨天,随着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开幕,北京展区精彩亮相,兼具醇厚文...

江苏泰州溱湖湿地绿意盎然 成群麋鹿栖息觅食

  2025年5月21日-22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麋鹿群在湿地休息。  溱湖湿地地处全国三大洼地之一的里下河地区,分为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等3类,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湿地恢复区和合理利用区三大功...

“互联网+”让旅游更有趣 旅游攻略轻松掌握

在线预约门票,扫码即可进入景区;用上景区智能导览,游玩路线大大优化;沉浸式酷炫玩法,刷新你的旅游体验……近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在旅游行业深入应用。中国旅游研究院等发布的《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

阿尔山初夏风光

5月19日拍摄的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杜鹃湖(无人机照片)。初夏时节,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草木萌发,景色宜人。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5月19日拍摄的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初夏景色(无人机照片)。初夏时节,内蒙古阿尔...

山水游的“无压力”打开方式:轻松姿态邂逅美

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主题为“锦绣山河,美好旅程”。有别于传统旅游的跋山涉水,近年文旅市场兴起“无压力”式的山岳游和水上项目,让更多人以轻松姿态邂逅山河之美。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盘王界景区,不爬坡、...

汾河处处是新景

汾河源头。山西省宁武县委宣传部供图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飞鸟成群。原武奎摄汾河太原城区段。王 帆摄山西省太原市市民高秋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两年,他常去汾河景区拍摄。“这里环境好,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已经是常客。”...

拉萨文化旅游节文艺演出精彩纷呈

  2025年5月17日晚,2025年“雪域古城·圣地拉萨”文化旅游节“心约拉萨”专场文艺演出在西藏大剧院举行。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责任编辑:张秋红

滹沱河“光影水秀”来了

5月16日,游客在观看“光影水秀”演出。2025年滹沱河生态区“光影水秀”首秀当晚正式开启为了给观众更好的视觉体验石家庄市园林局滹沱河生态区管护中心对系统软件进行更新完善对灯光、喷头的水形变化进行调整据悉这场视觉盛宴将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何以成为旅游“打卡”第一站

5月16日,“凝固的时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庞贝文物特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简称“广西博物馆”)开展,来自意大利的雕像、湿壁画、金银器等103件(套)珍贵文物集中亮相,其中超2/3展品是首次来华。今年“...

四川:旅游服务与文化服务互为表里

旅游公共服务既是游客舒适出行的“守护者”,也是现代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源”。近年来,四川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工作中积极探索,从雅安的美食文化盛宴到阆中的书香古韵,从朱德故里南充的非遗舞台到成都的多元...

2023
10/26
06:59
浏览量: 816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