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海疆之声 > 古镇的“活化”,是否只有旅游开发一条路?

古镇的“活化”,是否只有旅游开发一条路?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3-05-04 07:25:16 | 点击:1199

  ■本报记者 李婷

  “中国的50个绝美古镇,去过十个,就是旅行家”“旅行必去的十大古镇推荐”“这座低调古镇,终于藏不住了”……每逢节假日,类似的古镇游推荐便会充斥网络。毫无疑问,古镇是优质的旅游资源,但对古镇长远的保护和发展来说,大力开发旅游是不是最优解?在近日举行的“多元协作 遗产创新”古镇保护同里论坛上,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伍江抛出的一个话题让现场专家学者陷入沉思——古镇的“活化”,是不是只有旅游开发一条路?

  小桥、流水、人家,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江南水乡古镇因水成镇、因水成街的风光,成为许多人特别的记忆。在我国,古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被保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旅游大开发,在利益的驱动下古镇之间相互攀比,而后相互抄袭——这个古镇卖万三蹄,那个古镇就卖状元蹄,换个名字,其实都是红烧猪蹄。糕点也是,这边卖状元糕,那边就卖吉祥糕,实际上都是一样的糕点,古镇开发陷入“千篇一律”。

  同质化之外,古镇还有“空心化”的问题,即人不住在里面。“古镇保护中人是最关键的,有人在,古镇就在。”古城镇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曾多次呼吁,古镇要作为居住地的遗产社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作为博物馆式的陈列保护,要激发原住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人都跑光了,古镇很快就萧条下来了。因为对于这些古镇来讲,房屋的修缮是很重要的,如果时常有人居住,房子出现一些小问题,随时可以修补。特别像江南地区的房子,下雨天容易漏雨,把漏的地方补上就好了。但如果无人居住,房子也无人维修,那么它很快就会腐烂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人住,房子坏,房子坏,人不愿意住。”

  伍江坦言,比起几十年前古镇保护的境况,如今的形势要好很多。“我们从来没有过像现在这样自上而下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然而遗产保护依旧面临极大的挑战。”其中一大表现是,热衷发展古镇旅游,却往往本末倒置,将旅游作为目的甚至不惜以破坏为代价;热衷“历史风貌再现”,但对现存的遗产及其环境视而不见甚至刻意拆除后“重塑”。比如,有些地方的文化遗产挂牌以后,成为旅游热,成为网红,这本是好事,但是日常管理更多聚焦在怎么组织游客上,而不是怎么去维护文化遗产本身,有的甚至直接威胁到了古镇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保护与传承。“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伍江认为,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它的维护阶段远远大于它的建设阶段,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一味迎合旅游市场是不可取的。“面对存量更新时代遗产保护的新要求,我们的观念、理论、方法、思路都需要创新。”他表示,古镇“活化”不应只有旅游开发“华山一条路”,要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途径。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我们都要做有心人,因为这是祖国优秀的文化传承。假如再不去认真来做保护工作,很可能就要毁在我们这一代的身上。”阮仪三直言,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教训。云南翁丁古村的大火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这曾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佤族村落,整个村子位于大山之中,房屋建筑为全木结构茅草房,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然而,一场大火,让它几乎化为了灰烬。“古镇留下了众多美好的历史人文景观,要好好地保护和爱护她,保护她的内涵,保护她的外貌,同时也要让她适应时代,得到新的成长和发展。”

  探寻未来古镇保护发展之路,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多方协同合作。据同里镇镇长周佳雨透露,长三角地区水乡古镇星罗棋布,彼此地理相邻、文化相似、语言相通、民俗相近、情感相联,十数个古镇携手联合申遗已走过23个年头。“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非一城一隅之力、一人一物之功,更非一时一刻之事。当我们古城古镇古村,专家、机构、政府、游客、居民等携起手来,古典与现代相融、城市与乡村相汇,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南水乡新图景跃然纸上。”

责任编辑:李婷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国台办发言人就台湾地区领导人近来讲话中涉两岸关系内容答记者问

 本报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张烁)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20日就台湾地区领导人近来讲话中涉两岸关系内容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台湾地区领导人今天发表就职一周年讲话并在讲话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之前其...

台湾各界接连举行集会抗议当局施政无能

  据新华社台北5月19日电(记者李建华)赖清德当局上台满一年,台湾各界连日来在台北、台中等地举行集会,大批民众走上街头高喊口号,表达对当局执政不力、施政无能的不满。  19日下午,大批民众在位于台北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

世界卫生大会再次拒绝涉台提案

人民网日内瓦5月19日电 (记者刘赫)第七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5月19日在瑞士日内瓦开幕。大会作出决定,拒绝将个别成员国提出的所谓“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的提案纳入大会议程。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

外交部发言人就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拒绝涉台提案发表谈话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19日就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拒绝涉台提案发表谈话。  发言人表示,5月19日,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总务委员会和全会分别作出决定,明确拒绝将个别国家提出的所谓“...

海旅会在高雄旅展推介大陆西北游

 本报台北5月18日电(记者程龙)在日前结束的台湾高雄夏季旅展上,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高雄办事分处推出“丝路长歌 密语千年”丝路文创主题展暨西北地区旅游推介活动,吸引大批台湾观众拍照打卡,参与互动体验。  台湾南部地区规...

两岸同胞在大连共溯船政文化精神

 据新华社大连电(记者李妍)以“海阔同舟 潮涌未来”为主题的两岸海洋文化交流平台主场活动日前在辽宁省大连市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来自两岸的200多名青年代表、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会聚一堂,通过参观展览、圆桌对话等形式,探寻船政...

大陆非遗项目打铁花、英歌舞将在台演出

新华社台北5月16日电(记者李建华)台湾新北市三重先啬宫为庆祝建宫271周年,特别邀请大陆团体来台表演打铁花与英歌舞等非遗项目,促进两岸民间与文化交流。据了解,先啬宫将于17日至23日举办“神农文化祭”,结合药膳飨宴、非...

“探秘八桂”两岸媒体广西行活动启动

 新华社南宁5月15日电(华峻卿)“探秘八桂——海峡两岸媒体广西行”活动15日在广西桂林开幕。来自两岸的十余名媒体人,正式启动为期4天的采访交流活动,他们将深入广西多地探访,见证广西发展新面貌。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

时评|生造“其余人口”尽显民进党当局“去中”入魔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题:生造“其余人口”尽显民进党当局“去中”入魔  新华社记者  台行政机构网站有关台湾地区人口情况介绍中的表述被悄然修改,在地区总人口中占比逾九成五的“汉人”竟变成所谓“其余人口”,避...

讲述跨越海峡的寻亲寻根故事

  蔡正元(前排左三)回乡祭祖,与乡亲们合影。  节目组供图  “边看边流泪,亲情深似海,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是有根的!这就是两岸一家亲的有力证据”“回家真好,统一祖国更好”……随着东南卫视推出的两岸寻亲寻根系列...

2023
05/04
07:25
浏览量: 119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走进北京宋庄书画院 采访院长姚海歌

走进北京宋庄书画院 采访院长姚海歌

冯莉有约“美丽乡村一姐梦”“企业梦”汇聚时代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冯莉有约“美丽乡村一姐梦”“企业梦”汇聚时代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中国新闻传媒集团聘知名演员、央视主持人冯莉担任首任形象大使

中国新闻传媒集团聘知名演员、央视主持人冯莉担任首任形象大使

冯莉的中国邮政图片收藏版及剧照 13611131353  冯莉有约影视传媒助力各行共同成长

冯莉的中国邮政图片收藏版及剧照 13611131353 冯莉有约影视传媒助力各行共同成长

河北沽源县藜麦产销忙

河北沽源县藜麦产销忙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