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罗斯学生安吉莉卡在宁夏研学活动期间留影。受访者供图
俄罗斯青年在北京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近日网购又淘到了哪些好物?打卡世界中文大会有何收获?
当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罗斯女孩安吉莉卡举起手机,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她在中国求学的日常片段,更是一代俄罗斯青年与中国相遇的生动瞬间。
“通过视频能更直观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也能更鲜活地呈现生活的美好画面。”安吉莉卡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时常从中国和俄罗斯的各类软件上“取经”,不断琢磨内容的呈现方式,尝试着将两种文化的表达逻辑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她的创作便多了些创意,也更能让身处俄罗斯的家人和朋友透过视频感受到中国的烟火气。
来中国前,安吉莉卡已学习了3年中文。中文的丰富内涵和汉字强大的表意力量都让她着迷。而这些词汇背后的含义,以及它们承载的文化意蕴与历史背景,都激励着她把这门语言学得更扎实。她感慨:“语言和文化习俗就是锁和钥匙,少了谁都打不开交流的大门。”
来到中国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习生活让安吉莉卡对中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哪怕漂洋过海来到国外,认真学习依然是王道”——这是她最真切的感受。为此,她特意选修了“习惯用语”这门课程。中文中有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是“固定搭配”,单看字词很难理解它们的真正意思,而这门课恰恰为她扫除了不少障碍,让她和中国人沟通时顺畅了不少。
俄罗斯青年对中国的好感,正转化为他们对中俄交流合作的热切期待。多位俄罗斯青年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中俄合作越来越多,会说中文意味着更多机会。
近年来,中俄务实合作显示出强大韧性和互补性,取得亮眼成绩。在两国元首把舵领航下,中俄坚定不移深化战略协作,推动中俄关系稳定、健康、高水平发展,双边关系持续焕发新活力。
“过去的3年让俄罗斯人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东方:东方不再是欧洲之外的‘异国情调’,而是成了商业、旅游和求学领域的主流方向。”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基里尔·巴巴耶夫观察到。
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办公室教师梁国伟经常参与策划国际学生的研学活动。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今,越来越多像安吉莉卡这样的国际青年愿意主动学习中文、深入体验中国文化,并渴望未来能在国家间的能源合作、科技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贡献力量。
近日,安吉莉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宁夏研学活动,这趟旅程令她收获颇丰。在西夏陵博物馆里,一件件文物静静地诉说着中华文明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漫长历史;在葡萄酒种植园与酒庄中,她能触摸到中国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酿酒技术碰撞出的奇妙火花;而在怀远夜市的烟火气里,则藏着多民族饮食传统与“和而不同”理念相融共生的生动写照。这些瞬间都被她精心剪辑到了短视频中,每一帧画面都流淌着对中国经济活力的赞叹和对中华文化魅力的沉醉。
在这次活动中,安吉莉卡与当地民众进行了深入交流。她从经济发展、沙漠治理和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对比了中俄两国的发展现状与特色。这些观察让她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以及如何更好地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和俄罗斯都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璀璨的文明成果。中俄人文交流持续走深走实,文明互鉴相得益彰。2024年以来,双方在中俄文化年框架下,互办文化节、文化论坛及艺术展览等活动,两国人文交流合作迈向新高度。
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张碧云中国大写意花鸟画个人画展”中感悟东方意趣,于北京首都博物馆《俄罗斯的心灵——俄罗斯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绘画作品展》中与故乡重逢,这些笔触与色彩让安吉莉卡生出一种“文化无界”的亲切感,感受到两国人民正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安吉莉卡观察到,俄罗斯正加快厚植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土壤,这对俄青年一代亲近中文、理解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举例来说,俄罗斯多个城市都会举办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各大博物馆会举办中国传统绘画和文物的展览,中餐馆遍布俄罗斯大街小巷……这些星罗棋布的文化印记,将中文与中国文化编织进俄罗斯的日常生活,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我们希望用语言打破隔阂,用文化增进理解,让两国的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安吉莉卡感慨道。
从在宁夏研学之旅中解码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到日常生活里的点滴分享,安吉莉卡用短视频记录的不只是一个俄罗斯女孩在中国的留学故事,更是中俄两国人民双向奔赴的缩影。随着越来越多俄罗斯青年带着好奇与向往来到中国,并用自己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中俄合作的土壤也将愈发深厚肥沃。
“青年的相遇,就是两国未来的开始。”安吉莉卡期待中俄青年能始终以真诚与热情相处,编织中俄世代友好的新篇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婷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