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海疆之声 > 中国产蓝莓、樱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逐渐在市场走俏—— 国产水果,为好生活再加点甜

中国产蓝莓、樱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逐渐在市场走俏—— 国产水果,为好生活再加点甜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6-29 10:51:26 | 点击:6187

6月20日,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新城镇桥西村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果农们忙着采收,供应市场。张叶功富摄(人民视觉)

近期,国内樱桃陆续上市。图为6月6日,游客在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杜庄镇一果园采摘樱桃。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每年6-7月是国内蓝莓成熟高峰期。图为6月9日,村民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苏村镇蓝莓园装运蓝莓。尹 君摄(新华社发)

时值盛夏,果品集中涌市,正是一年中尝鲜的好时节。一茬一茬果子吃下来,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一些变化:山东产的大樱桃,脆甜爆汁很是饱满;云南产的蓝莓,个头和新鲜度都不错;陕西产的猕猴桃,到家也能即食了……这些过去是进口“唱主角”的精品果类,如今有了越来越多国产选择。

实际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当国产水果逐步走向品质化路线,也意味着消费者能获得更多优质优价的水果,尝鲜时间也更长了。这是如何实现的?水果产业发展之路未来在哪儿?本报记者带您体验水果从田间到餐桌的旅途。

餐桌上

国产水果表现抢眼

“印象中金贵的蓝莓,现在价格越来越亲民。”老李负责一家五口的饮食采购,蓝莓是他菜篮子的常客。他发现,最近一些商超的蓝莓价格降到了7.9元一盒(每盒125克),贵的也不过30元两盒,家人的“蓝莓自由”更有保障了。稍加留意,他还发现,这些蓝莓大多产自云南,论口感、个头和新鲜度,不输进口。

不仅仅是蓝莓,谈到口感好的小品类水果,过去常常是国外进口,但今天,从红提、蜜橘、樱桃、猕猴桃到芒果、荔枝、火龙果,几乎每种前面都能加上一个响当当的中国地名。这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往往意味着货架上更长的尝鲜时间、更加亲民的价格。

比如,随着国内蓝莓产业化栽培,蓝莓鲜果从南到北、从温棚到大田渐次成熟,上市时间从3月一直持续到10月。6-7月国内蓝莓成熟高峰期,鲜果均价每千克为30-40元,而每年11月到翌年2月的进口蓝莓市场均价为每千克66-80元。

国产水果迈向新品种、高品质,在销售终端体现得非常明显。海南希源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与销售的企业,近年来,公司引进培育“新奇特优”果蔬品种,为市场供应了燕窝果等不少国产新品。“我们有一家长期合作的大型零售商反馈,大概10来年前,他们销售的水果90%是进口,现在国产水果比例占到30%以上,而且占比还在扩大。”海南希源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承鑫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变化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国内水果产业整体提升的结果。“国产水果的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七八年前就在行业内不断被提出和践行了,但是农业做起来需要时间,这两年才有越来越多显性成果被消费者直接感知到。”淘宝买菜农业技术与产品孵化中心负责人翟舒嘉说。

蓬勃的市场需求是行业转变的直接推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根据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1年中国水果总产量约3亿吨,“从现有数据分析来看,果品供应总量非常充足,而且品种丰富,可以说是天天有果,季季有果。”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李焕玲说。

不过,中国水果人均消费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水果消费量为56.4千克,与发达国家105千克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2021年全国水果进口总量达700多万吨,同比上涨超10%。“进口一方面补充了国内水果品类和季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端、高品质水果的需求。”李焕玲说。高品质需求,恰恰也是国产水果未来的增长点。

田野里

小品类水果品种丰富了

海南首批国产榴莲即将迎来“树上熟”——这则消息让许多人为之振奋,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将第一次吃到中国产的榴莲,打破了多年来外界认为“中国种不了榴莲”的印象。

在海南希源农业的种植园里,1300亩猫山王榴莲也开始挂果,但现在还是“养树”的阶段,要真正品尝到猫山王榴莲的鲜果,消费者还需等待些时日。为保证水果的新鲜度,进口水果往往都是在不成熟的情况下被采摘,经过漫长的运输,口感和品质都要打折扣。长期以来,中国市场上进口的猫山王榴莲更是只有冻果而非鲜果,让刘承鑫对这片榴莲果园很是期待。

让消费者尝鲜,背后需要付出不少努力。“实际上,国内尝试种榴莲已经有近70年历史了,最近这几年才真正种植成功。”刘承鑫说,不同的土壤环境,水、肥用量,病虫害治理等工艺都不同,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突破技术壁垒。即便现在,公司榴莲育苗存活率也只能达到80%,“不是看见机会就能拿下的”。

但中国巨大的榴莲消费市场,还是让许多从业者无法割舍。报告显示,2021年,榴莲进口量在中国进口水果中排名第二,达80.8万吨,同比上升40.2%;进口金额高居第一位,为41.2亿美元,中国进口榴莲99.9%来自泰国。“我们观测到,榴莲在国内市场3年复合增长率超30%,消费潜力实在太大了,整个产业的价格和收益也非常可观。”京东超市热带水果采销负责人胡立说。

再以蓝莓为例,国际蓝莓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蓝莓种植面积达到23.54万公顷,中国以近7万公顷的种植面积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超过美国、智利和秘鲁。蓝莓在中国并非传统的食用水果,但在消费需求带动下,目前中国有20多个省级行政区进行蓝莓产业化种植。国内外蓝莓产业领军企业如美国怡颗莓、澳大利亚Costa和中国的鑫荣懋,都在中国鲜食蓝莓主产区云南进行了大量投资。

翟舒嘉从事农业科技十几年了,她感受到,水果行业最大的变化是更多着眼于消费者的需求,从这一点出发,撬动行业从种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带动国产水果的崛起。

从全国来看,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水果总面积12808千公顷,较上年增加。与此同时,苹果、梨等传统水果的面积有所调减,樱桃、猕猴桃、草莓等小品类水果面积则不断扩大。“从市场表现来看,新品种价格好、高品质价格优、大品牌价格高,低端、低品质的大路货价格低,优质优价、低质低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价格差距进一步加大。”李焕玲说,果品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

路途间

采后处理运输正在上台阶

在陕西省武功县,一片片茂密的猕猴桃果园迎来果子膨大期,猕猴桃正是长个头的时候。“早熟品种翠香9月就能成熟,随后各品种陆续跟上,鲜果期持续到11月初。再加上冷库保鲜的部分,市场上猕猴桃鲜果能一直供应到来年5月。”陕西绿益隆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晓峰介绍,绿益隆拥有1800亩的猕猴桃果园,而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是园内产出的所有猕猴桃全部实现即食,即果品进入零售端时即可食用,消费者无需再等待猕猴桃后熟的过程。

“即食猕猴桃很好地保证了消费者体验,现在市场上仍然是供不应求,只要生产出好果,几乎都不愁卖。”刘晓峰做了20多年猕猴桃生意,在他看来,“即食,正是破解猕猴桃产业发展瓶颈的钥匙,有助于从种植端到采后处理各个环节的规范与提升。”

猕猴桃是呼吸跃变型水果,一般采后需要低温贮藏和后熟转化才能食用,但长期以来,中国猕猴桃采后保鲜技术和即食供应与产业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数据很能说明问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国,报告显示,2020年猕猴桃产量占全球50%以上,远超排第二、三位的新西兰(14.2%)、意大利(11.8%),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猕猴桃进口国,每年从国外大量进口优质果品。

“三四年前,我们关注到进口即食猕猴桃在中国销售得非常好,但国内几乎没有能与之竞争的产品。”翟舒嘉说,基于对消费端的判断,阿里数字农业开始在国内寻找优秀产地,共同培育推广即食猕猴桃。

这当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催熟技术。以往猕猴桃采后一般只经过简单的处理就上市,几乎是“保证不烂”就行,但翟舒嘉和团队想做到:消费者买回家的猕猴桃硬度和甜度刚好,正是最佳的食用窗口期。“以此为目标,我们根据不同销售渠道倒推,确定从采摘、运输到仓库的每一个环节上,猕猴桃应该是哪个状态,需要怎样的环境和温度。”翟舒嘉说。

刘晓峰还担任武功县猕猴桃协会会长,他感受到,有了更好的收益、更明确的标准,当地整个产业的面貌也不一样了。去年,做到即食供应后,当地产的翠香猕猴桃地头价每斤高出0.5元-1元。不用愁销路,更多种植户钻研技术,扩大规模化种植,确保产出好果子。现在,刘晓峰最关心的,是保证果园输出稳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稳定的输出,这是产业的未来之路。”刘晓峰说。

猕猴桃从田间到餐桌的中间旅途,也代表着中国水果产业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水果生产快速发展,但水果采后处理和深加工方面仍停留在初级水平。以冷链流通来说,报告显示,中国果蔬的冷链流通率仅为35%,腐损率为20%-30%,而美国、日本等国家果蔬冷链流通率在95%以上。

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品质稳定、持续供货、价格合理——消费大市场对果品的需求,正持续推动着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市场,国产水果,一定能不断为消费者的“水果自由”加点甜。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邢郑、杨鸿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国台办发言人就台湾地区领导人近来讲话中涉两岸关系内容答记者问

 本报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张烁)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20日就台湾地区领导人近来讲话中涉两岸关系内容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台湾地区领导人今天发表就职一周年讲话并在讲话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之前其...

台湾各界接连举行集会抗议当局施政无能

  据新华社台北5月19日电(记者李建华)赖清德当局上台满一年,台湾各界连日来在台北、台中等地举行集会,大批民众走上街头高喊口号,表达对当局执政不力、施政无能的不满。  19日下午,大批民众在位于台北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

世界卫生大会再次拒绝涉台提案

人民网日内瓦5月19日电 (记者刘赫)第七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5月19日在瑞士日内瓦开幕。大会作出决定,拒绝将个别成员国提出的所谓“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的提案纳入大会议程。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

外交部发言人就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拒绝涉台提案发表谈话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19日就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拒绝涉台提案发表谈话。  发言人表示,5月19日,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总务委员会和全会分别作出决定,明确拒绝将个别国家提出的所谓“...

海旅会在高雄旅展推介大陆西北游

 本报台北5月18日电(记者程龙)在日前结束的台湾高雄夏季旅展上,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高雄办事分处推出“丝路长歌 密语千年”丝路文创主题展暨西北地区旅游推介活动,吸引大批台湾观众拍照打卡,参与互动体验。  台湾南部地区规...

两岸同胞在大连共溯船政文化精神

 据新华社大连电(记者李妍)以“海阔同舟 潮涌未来”为主题的两岸海洋文化交流平台主场活动日前在辽宁省大连市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来自两岸的200多名青年代表、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会聚一堂,通过参观展览、圆桌对话等形式,探寻船政...

大陆非遗项目打铁花、英歌舞将在台演出

新华社台北5月16日电(记者李建华)台湾新北市三重先啬宫为庆祝建宫271周年,特别邀请大陆团体来台表演打铁花与英歌舞等非遗项目,促进两岸民间与文化交流。据了解,先啬宫将于17日至23日举办“神农文化祭”,结合药膳飨宴、非...

“探秘八桂”两岸媒体广西行活动启动

 新华社南宁5月15日电(华峻卿)“探秘八桂——海峡两岸媒体广西行”活动15日在广西桂林开幕。来自两岸的十余名媒体人,正式启动为期4天的采访交流活动,他们将深入广西多地探访,见证广西发展新面貌。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

时评|生造“其余人口”尽显民进党当局“去中”入魔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题:生造“其余人口”尽显民进党当局“去中”入魔  新华社记者  台行政机构网站有关台湾地区人口情况介绍中的表述被悄然修改,在地区总人口中占比逾九成五的“汉人”竟变成所谓“其余人口”,避...

讲述跨越海峡的寻亲寻根故事

  蔡正元(前排左三)回乡祭祖,与乡亲们合影。  节目组供图  “边看边流泪,亲情深似海,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中国人是有根的!这就是两岸一家亲的有力证据”“回家真好,统一祖国更好”……随着东南卫视推出的两岸寻亲寻根系列...

2023
06/29
10:51
浏览量: 618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走进北京宋庄书画院 采访院长姚海歌

走进北京宋庄书画院 采访院长姚海歌

冯莉有约“美丽乡村一姐梦”“企业梦”汇聚时代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冯莉有约“美丽乡村一姐梦”“企业梦”汇聚时代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中国新闻传媒集团聘知名演员、央视主持人冯莉担任首任形象大使

中国新闻传媒集团聘知名演员、央视主持人冯莉担任首任形象大使

冯莉的中国邮政图片收藏版及剧照 13611131353  冯莉有约影视传媒助力各行共同成长

冯莉的中国邮政图片收藏版及剧照 13611131353 冯莉有约影视传媒助力各行共同成长

河北沽源县藜麦产销忙

河北沽源县藜麦产销忙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