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文化·旅游 > 朱晓辉-承古拓今 传承非遗技艺

朱晓辉-承古拓今 传承非遗技艺

来源:每日新闻网 | 时间:2025-03-30 17:55:24 | 点击:27429

      每日新闻网河南讯  王安阳 李敏谦  传拓,是将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案复制在纸上的一种技术,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

      在洛阳国花园金石文字博物馆内,非遗传拓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朱晓辉正在专注的研究一张拓片。

WechatIMG1333.jpg

      传拓起于隋,最早的作用是临摹习字。到盛唐后,这种习字方法更是被上层士大夫所普遍采用。运用传拓技法拓制出来的拓片,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实物原貌,并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仍能墨如点漆,这也是这项传统技艺能够一直沿用至今的独特价值所在。在两宋阶段,传拓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

WechatIMG1334.jpg

      由于父亲酷爱收藏,在朱晓辉童年的记忆中,他时常能回忆起儿时父亲收集来的各种拓片、文玩,便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在十几岁的时候朱晓辉便熟练掌握传拓技艺多项技能。

      “传拓看似简单,真正能做好需要一定的功夫。”朱晓辉说,传拓是一个技术活,需要细心和耐心,赏器、选纸、上纸、上墨、揭纸、保存,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直接决定拓片的质量与艺术价值。

WechatIMG1335.jpg

      所拓作品从器物文字和纹饰考虑,表现文字的完整性,合理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更好的体现所拓器物的精神气韵,创作出格调高古的纸本艺术品。

      “如上墨环节,墨太多了会浸透宣纸,从而污染了石碑、砚台等。上墨的量不够,又很难将器物上的信息准确拓下来。在揭开宣纸时又要十分小心,因为稍有不慎宣纸破碎便前功尽弃。”朱晓辉说。

WechatIMG1336.jpg

      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拓片可以很好的记载下文字的形态,让后学者可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学习模板。”

      “大吉利”“越来越好”是近些年来广受欢迎的拓片。拓碑前先用水把宣纸打湿,使拓纸牢牢沾在碑上而不会移位。赶走空气使纸与碑面密合,不能出现褶皱。

WechatIMG1337.jpg

      用鬃刷敲打,使文字凹入,但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拓纸破裂。敲打时力量需均匀,不轻不重,每个字凹入,字迹清晰显现即可,等字全部均匀凹入即完成。

      在上墨之前,宣纸的干湿程度必须适中,纸略呈泛白,方能上墨。过于干燥,碑、纸间容易渗入空气,造成起纸现象,字迹易位;太潮湿,墨渍易渗入碑文之中,拓本字迹模糊不清,失去传真的效果。

WechatIMG1338.jpg

      拓包沾取墨液,上第一层淡墨。拓包应顺序前进,不能一次追求成功。

      拓印时,让拓包沾墨均匀先从边际空白处试打一下,将碑体整体拓上一层淡墨,二至第三遍拓印上墨时再逐渐加深墨色,一般上三次墨直至拓纸上所有拓体文字清楚显现;拓片在潮湿时候急于取下容易使拓片破裂,所以待拓只八九成干时,就可以从拓体揭下拓片。

      2012年,朱晓辉和哥哥一同创办洛阳金石文字博物,现有馆藏文物2281件,文物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华文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地域,是研究中国古代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

      博物馆内采用实物资料和图文解说等形式,主要展出的有,河洛名碑拓片、馆藏历代石刻、汉晋刻文砖铭、北魏削文瓦铭、文字拾珍、古籍善本、金石学史料、河洛地方史料,是不可多得的民营博物馆。

WechatIMG1339.jpg

      在博物馆里,你可以清新的触摸上下五千年,感受厚重历史文化,古代的一笔一字间,无不代表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先后接待国内外数十家高等院校学者及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拓技艺,先后接待研学活动100余次,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传统文化。

      朱晓辉也在网上开直播,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传拓,对宣传、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朱晓辉一直在努力。


编辑:唐玲

【作者: 王安阳 李敏谦 】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古都洛阳引八方游客

4月10日,游客在龙门石窟游玩。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感受古都洛阳的独特魅力。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4月25日,游客在应天门遗址博物...

提升讲解素养 让文物故事“声”入人心

【专家学思】博物馆讲解是一种在博物馆环境下发生的教育性活动,是博物馆展陈信息拥有者向信息匮乏并渴望获得信息的观众的传达信息的过程。原则上讲,只要拥有博物馆展陈信息,并且具备语言传播能力,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讲解制度不仅...

北京:古籍修复“绽放”在青春指尖_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杨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近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名大学生走进中国书店,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魅力...

国宝回家 完璧有时(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上图:《攻守占》残片。国家文物局供图下图:5月18日,装有子弹库帛书的文物包装箱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启。本报记者 朱笑熺摄核心阅读当地时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

山西万荣县: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进校园”科普宣传

每日新闻网讯:(韩玉洲)5月15日,万荣县防震减灾中心联合县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大队走进实验小学,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且意义非凡的防灾减灾知识科普活动,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安全课”。 县防震减灾中心的工作人员用通...

国家文物局:一年14.9亿人次打卡博物馆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沈杰群)今天,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国家文物局会上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全年全...

博物馆,为什么招年轻人爱?(文化中国行·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报道)

游客与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合影。杨焱斐摄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供图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南京博物院供图游客在三维特效技术显示屏上观看“小粉炉”细节。杨琴琴摄“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与其中的狸猫纹样。湖南博物院供图河南洛阳博物馆牵手...

欢歌阵阵庆五一 妙舞盈盈映日辉

—大庆市《盛世欢歌》五一银龄文艺庆典在油城启幕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首席记者田兆河黑龙江省大庆市报道)每日新闻网讯:5 月 6  日,大庆市歌剧院彩绸飞舞、欢歌笑语的人群踏着明快 的节奏翩然起舞。

吴忠市开启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共绘文博事业新蓝图

(图为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宁夏长城保护宣传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每日新闻网讯:(张天林)当历史的回响遇见童真的欢笑,文化传承与爱心守护在此刻共鸣!博物馆作为文明传承的殿

文创产品持续融入日常生活(文物有话说)

凤冠金属冰箱贴。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凤冠木质冰箱贴。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截至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两款凤冠冰箱贴累计售出逾百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创下国博近20年来的文创产品销售纪录,更形成覆盖设计、生产...

2025
03/30
17:55
王安阳 李敏谦
浏览量: 2742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中国孔子鸟化石震惊世界

中国孔子鸟化石震惊世界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n/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